如果你有一件和寵物一樣的皮毛大衣,你的生活會發生什麼?
顯然,你的生活會一團糟,為了美觀,你需要天天打理毛髮,髮膠柔順劑,天天往毛上抹,還需要定期脫毛,來適應這個以「裸」為美的社會。
相對於其他靈長類動物,即使現在的我們已經是「光禿禿」,我們依然為那幾根毛而煩惱。
然而,這些煩惱,在進化生物學家眼中,完全不值得一提。因為相比於我們的祖先,我們確實掉了很多毛。
那麼一路走來,人類是如何慢慢失去毛茸茸的「外套」呢?
事實上,我們常說自己是光滑的,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會長毛。人類的毛囊和黑猩猩一樣多,只是我們的毛囊不會像黑猩猩那樣長出又黑又粗又長的毛髮,相反,是柔軟不容易發現的絨毛。
當然有些人,在荷爾蒙的作用下,身體上毛髮會比一般人濃密,但這種濃密和黑猩猩的是無法相比的。
總的來說,人類的毛髮只會長在特定的地方,比如頭皮、臉頰、腋下和私密部位等,而在身體的其他部位,基本是不會長的。
這是為什麼呢?
關於人類掉毛的原因,有十幾種甚至更多的理論,至今沒有統一定論。目前,比較流行的有4種假說:
水猿假說
科學家發現,人類和水棲哺乳動物之間是有類似的生理結構的,因此認為我們祖先有可能在旱季的時候,開始採取半水生的生活方式,在湖泊和河流中尋找食物。
這樣的生活方式,導致全身長滿皮毛的人在水中狩獵時,會嚴重限制他們的行動力,於是體毛較少的人,更具有進化優勢。
慢慢地,人類祖先的毛髮就開始脫落了。
寄生蟲假說
眾所周知,在過去衛生條件不好,寄生蟲很容易在毛髮部位生長。
70和80年代的人肯定深有體會,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抓著治理頭上的蝨子,嚴重的時候,只能通過剃光頭解決。
在過去也是同樣道理,毛髮多的人,往往更容易滋生細菌和寄生蟲,也更容易得病,相反毛髮少的人更健康,因此在漫長的歲月裡,毛髮少的人更具進化優勢,也更受異性的青睞。
散熱假說
早期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以水果和植物等食物為生,後期由於氣候變冷,導致地區變得乾燥,人類的生活場地也從森林到了草原。
為了生存,人類祖先只能在草原上覓食,草原上沒有遮擋物,太陽也更曬,若想在草原上捕獵或者行動,沒有毛髮是非常有優勢的。
沒有毛髮,更有利於散熱,我們可以跑得更遠;
也可以在炎熱的白天出去狩獵,此時一些大型捕食者,由於毛髮旺盛,只能在樹蔭下休息,狩獵也更安全。
隨著毛髮的脫落,人類的汗腺也在不斷增加。
溝通假說
也有科學家認為,毛髮脫落和溝通是有關聯的。
沒有毛髮,我們可以從細微的膚色變化中學習關於情緒、健康和情感等非語言的交流。
最為直觀的,就是面部了。
面部直接裸露,讓溝通者可以通過眼睛細緻觀察,來了解對方的情緒和心情。
為什麼我們變得光禿禿,而保留了某些部位的毛髮?
既然失去毛髮對我們是有利的,那麼為什麼頭部、腋下和隱私部位的毛髮沒有脫落呢?
顯然保留這些毛髮,是因為它們對人類有利。
就以頭髮來說,一方面頭髮的存在,可以有效阻隔太陽的照射,頭髮和頭皮之間有空隙,也有利於汗水蒸發,起到降溫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因為頭髮可以增加個人魅力,有利於選擇伴侶。在動物中,有一種說法,如果一種動物的毛髮非常好,說明這種動物能力很強,除了生存外,還有足夠的精力來打理毛髮,這樣的個體更容易受到異性青睞,獅子的鬃毛就是最好的例子。這種性選擇,同樣適用於人類。
至於腋下和隱私部位的毛髮,科學家認為,主要是因為毛髮的存在,可以緩解這些部位的摩擦,而且毛髮的存在,有利於這些部位散發體味。
雖然現在我們並不喜歡有味道的個體,但在動物界,體味是一種非常有效地吸引異性的工具。
最後
關於人類毛髮脫落的原因,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非常準確的答案,假說倒是很多。
支持進化論的,認為這是自然選擇和適者生存的結果,不支持的,理論也很多,神創造論和外星人創造論,都是比較受歡迎的。
無論支持的是哪一種,有一點是非常肯定的,人類已經通過自己特定部位的毛髮,來彰顯自己的個性,並將它視為一種新的交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