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時常抱怨工作不好,學業壓力大,自己一番辛苦不被別人理解等等。但抱怨的同時,我們是否能反思一下。同樣的環境中,為什麼有人照樣可以生活得逍遙自在,樂觀向上,而自己卻總有滿腹牢騷?事實上,有些時候,迫切需要改變的或許不是環境,而是我們自己。
有一則故事是這麼說的:
貓頭鷹急促而忙碌地在樹林裡飛著。一旁的斑鳩好奇地問:「老兄,你究竟在忙什麼?」貓頭鷹氣喘籲籲地回答:「我在忙著搬家。」斑鳩疑惑不解地再問:「這樹林不是你的老家嗎?你幹嘛還要再搬家呢?」此時,貓頭鷹嘆著氣說:「在這個樹林裡,我實在住不下去了,這裡的人都討厭我的叫聲。」
斑鳩帶著同情的口氣說:「你唱歌的聲音實在不好聽,令人不敢恭維,尤其在晚上更是擾人清夢。其實,你只要把聲音改一下,或者在晚上閉上嘴巴不要唱歌,在這林子裡,你還是可以住下來的。如果你不改變自己的叫聲或夜裡唱歌的習慣,即使搬到另外一個地方,那裡的人還是會討厭你的。
職場中有許多像貓頭鷹一樣的員工,當外界的環境不足自己的意識。就想著另外尋覓一個地方安生,卻從來不想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去改變自己。這則寓言的寓意是頻繁的更換外界條件並不能從實質上改變我們的境遇,只有改變自身存在的不良現狀,才能得到別人的青睞。
曾有一位哲人說過,「如果你不能阻止環境的變化,那麼就改變自己去適應它吧。」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在寫給大學生的格言中也曾說道:「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學會適應它。」比爾蓋茨是一個改變世界的人,他將世界帶入信息社會,但是,這樣一個改變世界的人,卻說要首先適應世界。
的確,有時我們所生活的環境與我們的事業目標,欲望,才會為自己提供更多的生存機會,也才能為事業成功增添砝碼、興趣等發展是不合拍的,甚至有時會阻礙限制我們的發展。這時我們埋怨世界,抱怨環境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思想上去適應它,只有改變了自己,才能為職場發展找出更多的障礙,才會為自己提供更多的生存機會,才能為事業成功增添砝碼。

比如說,剛剛畢業於某高校音樂學院的小李被分配到一家國企的工會做宣傳工作,剛開始他很苦惱,認為自己的專業才能與工作不對口,若在這裡常幹下去,不但自己的前途會耽誤,而且自己的專業也可能被荒廢,於是他四處活動想調到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單位,可是幾經折騰終未成功之後,他便死心塌地的安守在這個工作崗位上,並發誓要改變。
之後他找到單位工會主席,提出了自己要為企業籌建樂隊的計劃,正好這個企業剛從低谷走出來扭虧為盈,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自然也想大張旗鼓地宣傳企業形象,提高知名產品的知名度,這欣然同意了他的計劃。他來了精神,跑基層,尋人才,買器具,設舞臺,辦培訓,不出半年就是樂團出具的規模,兩年以後這個企業樂團的演奏水平在全市也是一流的了,堪與專業樂團相媲美,而他自己也成了城市知名度較高的樂隊經理。他改變了自己的處境,化劣勢為優勢,不斷開闢出了自己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而且培養了自己的領導管理才能,為他以後尋求更大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現實生活中,工作也常常並不都是盡如人意的。這都是很平常也很正常的生活現象,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對自己的工作環境抱有太多的不滿,也不要認為換一份工作或者換一個工作環境問題就能得到解決,因為每一個公司本身都存在一些問題,世界上的公司沒有哪一個是完美得讓人一點毛病也挑不出來的,關鍵都在於人的心態,既然我們無法改變環境,那就應該去改變自己,讓自己去適應環境。

事實上,沒有一個企業是完美無瑕的,也沒有哪個人是天生就註定成功和不會遭遇挫折的,關鍵還是靠自己的努力和改變。正確的做法就是適應環境,在適應中改變自己,提升自己。
其實我們的成功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你成功的因素中外因的作用越大,對於內因的要求就越小,同樣,當內因的要素越多時,外因的作用就越小,就越不能顯現作用。
在職場中,不要過多的去強調環境的重要性,因為環境並不是決定一個人成敗最為重要的因素,而應該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去適應它,在努力後,你就會發現不僅適應了環境,並且也迎來了成功。而這時候你會自豪地對自己說:「我掌握了命運,這是我適時調整自己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