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網記者 高歌 李紫宸 疫情當前,各方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熱度不減。
11月25日,在第十二屆中國對外投資合作洽談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高杲在主旨演講中就加強「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的國際經貿投資合作提出相關建議,涵蓋抗疫合作的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的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的深化以及第三方市場的拓展。
高杲表示,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活動帶來了嚴重挑戰,中國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發展呈現穩定向好態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中國經濟將增長1.9%,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從10月份頒布的有關數據來看,國內各項經濟指標繼續回升,當月基本都已經實現正增長。
目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復甦成為世界各國需要共同面對的話題,這也是近期一系列國際會議的共同關注點。由此,高杲認為此次外洽會「聚焦後疫情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會議主題恰逢其時。
具體來看,高杲首先是建議繼續加強抗疫合作。新冠肺炎疫情告誡我們,重大危機面前沒有誰能夠獨善其身,唯有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推動經濟全球化向更加開放包容共贏的方向發展,才能有效應對疫情等國際重大挑戰。中方願與各國繼續加強抗疫合作,繼續為有需要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深化衛生領域合作和經驗交流,在防護物資、醫療設備等領域開展貿易和投資合作,加強防疫物資生產供應協調,開展疫苗藥物研發的國際合作。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中,實現經濟社會活動的有序開展,推動落實人員與貨物跨境流動便利化倡議,通過人員往來快捷通道和貨物運輸綠色通道,助力各國復工復產恢復經濟。建議各國持續改善營商環境,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其次,高杲建議紮實推進互聯互通建設合作。完善的基礎設施將為各國經濟社會高速增長提供強大的支撐。「交通、能源、通訊領域基礎設施的發展,暢通了各國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渠道,建議各國進一步加強政策溝通和規劃對接,遵循國際慣例和債務可持續原則,共同推進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大項目。同時在硬聯通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政策、市場、規則、標準等方面的軟聯通,加快形成資源、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動的國際合作環境。」
再次是建議深化國際產能合作。產能合作契合各國經濟發展需求,能為東道國帶來資本技術和稅收,增加當地就業,改善民生,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高杲舉例稱,目前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衣索比亞等40多個國家開展了機制化的產能與投資合作,與俄羅斯、柬埔寨、莫三比克、沙特等國確定新一輪重點項目清單,並著力推進合作國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由此,各國要繼續加強產業發展規劃對接,充分發揮各國比較優勢,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秉承開放、綠色、廉潔的理念,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深度合作,促進各國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
最後是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高杲提出,作為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方式,第三方市場合作有助於中國企業和各國企業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第三國的產業的發展,基礎設施水平的提升和民生的改善,可實現「1+1+1>3」的效果。近年來,中國與法國、日本、英國、義大利、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建立第三方合作市場合作機制,推動雙方企業在亞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區開展基礎設施、能源、環保、製造業、金融等領域合作,努力實現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的目標。在後疫情時代,一些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的發展,各方要重點加強在數字經濟、人工智慧、智慧城市、新一代通訊技術、醫療等領域的創新合作,互學互鑑。
回溯近年來國際合作與貿易投資的成果,高杲表示,自201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截至目前,中國已與138個國家和31個國際組織籤署了200份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中老鐵路摩丁至萬象段隧道貫通,雅萬高鐵DK655特大橋合龍,匈塞鐵路、塞爾維亞貝爾格勒至澤蒙段左線建成通車,中巴經濟走廊70個項目順利實施,上述成果都助力改善了當地民生和經濟發展。中歐班列的便捷性和可靠性也得到驗證:截至11月初,中歐班列今年累計開行已超過萬列,為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提供了保障。
在貿易往來方面,2013~2019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總額超過7.8萬億美元,在世界經濟萎縮,貿易下滑、人員受阻的情況下,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總額達到6.75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5%。其中中國與東協貿易逆勢增長,貿易額達4818.1億美元,同比增長5%,東協已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各方累計意向成交額達726.2億美元,比上屆增長2.1%。在投資合作方面,2013~2019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直接投資約1173.1億美元。截至2019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約2.2萬億美元,位居全球前列。2019年中國投資者的境外中國投資的境外企業,向所在國繳納各種稅金560億美元,僱傭外方員工226.6萬美元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8.9萬人。
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高杲表示,近年來一系列擴大開放,引進外資的務實舉措接連被推出:一是頒布外商投資法,確立了外商投資促進保護管理的基本制度,強調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為外商投資提供更加優化的法制環境;二是完善鼓勵外商投資綜合性政策措施,涉及產業、科技競爭、稅收、招商、人才、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多個方面的政策;三是持續放寬外資準入,2017~2020年連續4年修訂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有93條減至33條;四是進一步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的範圍;五是促進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在產業政策、科技政策、政府採購、標準制定、企業融資等方面,切實給予內外資企業平等待遇;六是改革外商投資管理制度,實施外商投資審核轉備案。外商投資基本實現屬地化在線備案,提高了投資便利化程度。
中國持續開放措施為中外企業優化營商環境,拓展發展空間。在全球跨國直接投資受疫情影響持續下滑的背景下,中國吸引外資繼續實現穩定增長。高杲列出了一系列數據:2019年外商投資1412.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再創新高,規模位居全球第二位。今年1~9月,實際利用外資1032.6億美元,同比增長2.5%。「今年以來,包括像惠州市的埃克森美孚石化綜合體等百億美元級的大項目相繼正式啟動,隨著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舉措不斷落地見效,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將從中受益。」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持續低迷,近年來日益抬頭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使本已增長乏力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新冠肺炎疫情又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經濟的困境,堅持多邊主義,加強國際合作,促進經濟發展是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共同願望。
對於近期RCEP協議的籤訂,高杲表示這反映了各國對於國際經貿加強合作的共同願望,而在後疫情時代開展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有利於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的復甦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