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網上信息繁雜,真假難辨,惶惶不安。
在危難之時,群眾都堅定相信一個人——鍾南山。
無論是非典還是新冠肺炎疫情,他如一位逆行的領袖,豎起鼓舞人心的旗幟,直面危險,指揮全局。
每一次發言都保持著科學家一樣的嚴謹,幫助普通人分辨危險和獲取自保知識,普通人都選擇相信他,只相信他。
2003年的抗非典英雄人物鍾南山,在2020年又成為網上頻繁出現的抗擊疫情人民英雄,而且他已84歲高齡。
01.
鍾南山天性類型-魄力指揮官
剛性-外向-理性-抽象
(領導型謀略家)
魄力指揮官:剛性-外向(領導型氣格),理性-抽象(謀略家心格);
高剛性氣質、堅毅有擔當,具有全局觀和領導力;
危難之中,如一位迎著刺刀在戰場上運籌帷幄的英雄領袖。
2003年時,鍾南山已經67歲了,他身處抗擊「非典」最前線。
「非典」爆發後,鍾南山擔任廣東省防治非典型肺炎醫療救護專家指導小組組長。「把危重病人都送我這!」穩定了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心理狀態,當年鍾南山這句話令無數人感動不已。
鍾南山主動請纓,提出將最嚴重的病人送到廣州呼研所來,當時這是一件很需要勇氣的事,原因有三:
第一、當時病因不明,誰都沒把握治好病人,治不好就等於砸了自己牌子;
第二、當時已經明確該病具有極強的傳染性,病情越重,傳染性越強;
第三、全國輿論都看著,弄不好會遭到鋪天蓋地的謾罵。
時隔17年,84歲的鐘南山又成為"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的人民英雄。
網上流傳著一句話:「火神山,雷神山,鍾南山,三山齊聚克難關。」
他於1月20日對外明確了新冠肺炎可以人傳人,他讓大家不要去武漢,自己卻踏上了開往武漢的高鐵。
他一次又一次出現在鏡頭前確定:可以人傳人,沒有特效藥,中藥或可用,疫情拐點還沒到,疫情病源不一定是在中國,預計4月底基本可以控制疫情……
人民只願意相信抗疫英雄鍾南山。
02.
邏輯嚴謹,全局運籌
鋼鐵直男只講真話
2003在一場關於非典的新聞發布會上,有人宣稱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而鍾南山當場開炮:
「什麼叫控制?現在病源不知道,怎麼預防不清楚,怎麼治療也還沒有很好的辦法,特別是不知道病源!現在病情還在傳染,怎麼能說是控制了?」
說完還扔出一句:「我們頂多是遏制,不叫控制!」
關於2020年新冠肺炎,他依舊直言不諱!
2020年上旬,鍾南山稱,目前仍不能疫情證明拐點到來,他估計這個拐點到來還有幾天,也不要迷信什麼拐點。
2月11日,鍾南山院士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目前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還有很多未知。他說道:「我們還不知道病毒為何有如此大的傳染性,這是最大的問題。」
2月24號,鍾南山再次接受了央視主持人的面對面採訪,鍾院士認為除了湖北外,很多省份現在的時候可以下調到二級,但是對於公眾來講還需要加強自我防護的意識和措施才行。
2月27日,鍾南山認為隨著全國各地逐步復工復產,對於我國未來疫情的預測以及防護建議尤為重要。鍾南山稱,預計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將在四月底可以得到基本控制。
03.
危機局勢下的領軍人物們
理性、擔當、全局觀貫穿始終
疫情之下,除了鍾南山,各路魄力指揮官們在疫情中擔當表現出領導型氣質;
他們不計個人得失,他們不糾結個人情感感受,全局理性把握抗疫時事。
魄力指揮官天性特質的疫情領軍其他典型人物紛紛呈現,他們的魄力和擔當可以說氣壯山河,例如:
1)一位抗擊疫情巾幗魄力指揮官——陳薇少將
2015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舉行晉升少將軍銜儀式,49歲的陳薇,成為當天晉升的唯一一名女軍官。
2016年,因「抗埃」貢獻突出,陳薇榮獲CCTV-10「2015年度中國十大科技創新人物」,同時入選的,還有因發現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教授。
2019年11月,53歲的陳薇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她說,有了應對「非典」和伊波拉疫情的考驗,無論是人才隊伍、科研實力,還是技術儲備,我們都比以往任何時候有更好的準備,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她是病毒領域的專家。自武漢疫情爆發以來,陳偉奉命帶領該隊前往武漢疫情的前線。
對於疫情她的考慮不局限於當前疫情的控制,還有未來長期病毒防控戰役作戰計劃,她希望能有一個專門研發疫苗的團隊,即使在這次疫情結束後也可以長期對病毒疫苗進行研發,這樣幾十年下去,一定也會積累更多的經驗。
2)疫情另外一位網紅魄力指揮官:上海控疫一哥新冠肺炎上海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教授。
張教授接受媒體採訪,談為什麼要共產黨員上及應該關愛醫生,醫生有不被傷害的權力。
張文宏說,華山醫院派駐黨員醫生去武漢增援及市公衛中心增援,是不打招呼的,一般直接派駐。
為了穩住人心,他還稱,「其實本來不需要我去華山醫院查房,現在每星期進行一到兩次隔離區查房,是為了消除醫生的恐懼。同時,這次我決定把新年到現在值班的醫生進行換崗,這一批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醫生」。
「所以人不能欺負聽話的人,這一次全部換成科室的共產黨員上,沒有討價還價!」
對於上海疫情防控管理全局指揮有序,有理有據,令人信服,理性分析邏輯特質和剛性氣質充分表露。
04.
危機之下場景已切換
擔當不夠必定不能成為領袖
疫情之下,專家並不匱乏,但危機中,魄力指揮官特質的專家變得難能可貴。
安穩社會環境下,擅長研究和合作的專家可通過持續研究和成果發布獲得行業認可;
若場景被迫切換到危難局勢下,專家優勢會因為理性缺乏或者剛性不足,就成為他們職業發展中的劣勢,疫情中典型案例也可以看到,例如
1)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
她於2月2日下午3時左右,表示「用生命擔保」新冠肺炎病毒(SARS-CoV)與武漢病毒所沒有關係,並要求那些相信人造病毒洩露的人「閉上臭嘴」。
作為疫情中的病毒專家,對外發布信息,需要用「生命擔保」這樣感性無信服力的話語,毫無全局概念,缺失理性分析,立刻遭到同行的質問和大眾的恥笑。
網友的評論也是非常在點上,不夠理性,無視事實和證據,無視民眾質疑的權利。
2)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
他作為疾控中心的領導,他把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即便在12月份得出人傳人結論,論文發表在國外網站上。
缺乏作為疾控中心領導的擔當和責任,他一系列操作則令大眾失望和憤怒。
1月29日,題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的論文在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官網上發表。論文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密切接觸者之間發生了人傳人。」
這引發了外界的質疑,因為人傳人的結論在中國被真正公開,是1月20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對外發布的。
對此,國家科技部隨後下發通知,要求「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在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不應將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算是間接回應了《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論文風波。
高福院士之所以飽受爭議,除了把精力用在發論文上,還在於其去年3月的一次表態。
2019年3月4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來自醫衛界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接受金羊網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我國傳染病防控工作進展順利,國家傳染病監控網路運行平穩,中國不會再出現當年的「SARS類似事件」。然而,9個月後新冠疫情爆發,感染人數、死亡人數遠超2003年的SARS!
據熱心人士統計,目前,高福院士已在SCI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490餘篇。如果按照1961年出生的年齡來計算的話,從1歲開始就發表論文到現在,每年平均有8篇多。如果從20歲算起的話,每年要發表12篇以上論文,那意味著每個月都要發表論文!
他的表現似乎論文比民族性命重要,即便研究發現人傳人也沒有及時對外公布,沒有表現出危難中負責人應該有的擔當人格形象,成為風口浪尖上爭議人物。
不能在危難中擔當起吹哨人角色,怕負責任,其背後因果是天性中剛性氣質偏弱。
一旦切換為危機場景,本身研究專家優勢也因為不夠有擔當而轉為劣勢,自身疾控中心領導者角色被大眾質疑。
高福身為疾控領導人,在戰場上不敢直面敵人,在危機中不敢吹響號角,天性中剛性特質不足,但他的崗位角色要求他必須高剛性,有強烈全局觀,有擔當,有責任;
天性與職位不匹配是其背後本質原因,他向大眾表達人格形象,沒有能夠承擔該有責任。
危難之中,高剛性,高理性,有全局觀,有擔當的魄力指揮官才是最適合的天性特質,一定能在危難中,承擔起領軍人物的責任,沉著指揮作戰,戰勝危難。
人職匹配,天性特質與職位場景是否匹配非常關鍵,天性特質無好壞,各自都有天賦優勢與盲區,工作內容和場景一旦出現變化,優勢與劣勢也將出現扭轉。
05.
剛性特質終身穩定
造就後天擔當人格
至今,很多人還記得抗擊「非典」時鐘南山的名言:「病人的生命重於一切。醫院是戰場,作為戰士,我們不衝上去,誰上去?」
國家危難中,勇士何止鍾南山一位?
無論是非典還是新冠,疫情之下,勇敢的醫護人員和專家們義無反顧地投入到病人救治工作中;
截止現在,已經超過3000多醫護人員被感染,這些醫護人員都是勇士,都是敢於迎敵拼刺刀的壯士,其中,哪怕是90後年輕人都敢寫好遺書奔赴救治現場。
勇士面對危險和壓力,總是毫不退縮,堅定衝在最前面,英勇抗擊,值得所有人信賴和依賴。
個體剛性氣質決定了其終身穩定行為風格——堅毅、勇敢、有擔當;
後天父母的正面教育會進一步讓其堅定信念,更勇敢,更堅定;
在社會環境中,一個成年人必定表現出其有擔當有責任的人格形象。
無論是生活中還是職場中,此類天性的個體總是表現出堅韌、負責、勇敢的行為風格。
高剛性高理性特質的個體,不為外部壓力所影響,也不為自己情緒控制,重視事實,一旦堅定自己的判斷就不會猶豫和退縮。
他們在家庭中嚴於利己,如定海神針,家庭秩序圍繞他們建立;
他們在職場中擔任領導或者責任人角色,乾脆利落的行事風格讓人安心。
他們在創業中會成為合作者放心合作對象。
04.
不同典型人格形象
均是天性因果呈現
天性,與生俱來!
天性是個體基因組合!
天性是終身穩定腦神經活動特質!
同樣的社會環境塑造出個體人格形象並不相同,但其背後是個體不同天性特質因果呈現,貫穿終身的天性特質使得個體在社會生活中能始終表現出穩定的行為特徵。
在人職匹配中,尤其需要注意,不同場景下,天性特質與職位若匹配不當,決定了其是否可以勝任。
性格羅盤4個維度8大特質12個字——「情理性、剛柔性、內外向、具抽象「, 即可穿透人性,解碼你的人生。」
性格羅盤 幸福生涯 生態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