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鳥,老北京絨製品的一種,也是北京傳統手工藝品的一種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一聊老北京的玩意兒絨鳥,從前,老北京的那些小孩帽子上那些豔麗的毛絨裝飾品、女人們頭上戴的絨花、小壁掛、盆景及馬、騾、驢等家畜頭上的裝飾,幾乎都是絨花製品。可以說,這些絨製品在老北京處處可見,因以禽類佔的數量大,因而被稱為「絨鳥」。說起絨鳥,其實是老北京絨製品的一種,也是北京傳統手工藝品的一種,最初也被叫做「絨花」,後來才漸漸演變為「絨鳥」。絨鳥,就是用蠶絲絨製作成的花、鳥、蟲、草、走獸、風景等工藝品的總稱。其實說白了,北京的絨鳥,就像傳統的布老虎那樣,大多是做各種動物造型,只不過這個絨鳥是用絨做的,主要為鳥類;而布老虎是用布做的,主要為老虎而已。
北京絨鳥的突出特點,就在於毛茸茸的外形。這也是絨鳥顯得可愛,受人歡迎的地方。據傳,一些絨製品在我國唐代以前就已經出現了,不過那時候工藝相對比較粗糙簡單罷了。大約到了唐代,各種各樣的絨花才達到了很高的工藝水平。北京的絨製品已有500年的歷史。而絨花、絨鳥的製作大約從清初才開始出現,至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絨鳥不僅形態可愛、造型多變,而且作為老北京手工藝之一,同樣擁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經過各代的發展,絨花到了清代最為盛行,一些史書中這樣記載:「彼時旗漢婦女戴花成為風習,其中尤以梳旗頭的婦女最喜歡彩色鮮豔、花樣新奇的人造花。」
為什麼人們會喜歡戴絨花?原來,由於「絨花」與「榮華」諧音,佩戴絨花,暗含著榮華富貴的意思,所以很早以前,戴絨花的人,就相當多了。尤其是皇室貴族,那些女人個個都少不了絨花。如今的北京故宮博物院裡,還收藏有清代皇帝大婚時皇后、嬪妃所飾的絨花,這些絨花大多織有「吉慶有餘」、「龍鳳呈祥」等字樣的吉祥圖案。從清朝開始,北京的花市大街形成了絨花、絹花、紙花的生產銷售基地,花市的花從此銷往各地,也有少量出口,崇文門外的「花市」也由此得名。據說,當時中國的絨鳥有南北兩大派。南方派以南京、揚州為首,而北方派則以北京為首。廣義上的北京絨鳥,包括絨制的花、鳥、蟲、草、獸、吉祥字樣、圖案、花樣兒、人物等。
只要是由民間手工藝中的頭飾絨花發展而來的各式絨製品,都可以稱之為絨鳥。絨鳥的製作工藝向來非常複雜,據說是「銅絲為骨、蠶絲為肉」,它主要是用天然桑蠶絲(後來也有用腈綸)、黃銅絲(宮廷裡使用白銀拉絲)為主料,經過十幾道甚至幾十道工序製作而成,主要工序包括配色、挑幹、煮絲、著色、砰絲、披絲、燻活、栓拍、搓條、剪撮、剎尖刀絨、剎形、熨燙、組裝等過程。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北京城內外就岀現了很多家的絨製品鋪子,而且它們的布局,大多是前店後廠。其中,比較有名兒的就有不少,如「瑞和永」、「東勝永」、「鴻興德」等幾十家。絨花製品還是崇文門外花市大街一年四季的暢銷貨,每逢京城各處廟會,絨製品會佔廟會商品很大份額。
京城的老少爺們兒、姑娘、媳婦們都愛在花攤上買一兩件中意的絨製品,圖個吉祥喜慶。清末民初,在崇文門外花市大街製售絨花的花鋪有東勝永、瑞和永、鴻興德、春華慶等近十餘家。新中國成立前,絨花的銷路主要是廟會,那時的白塔寺、護國寺、隆福寺、蟠桃宮以及娘娘廟、妙峰山等處都有定期的廟會,每逢廟會,敬香朝神的人群絡繹不絕,熙熙攘攘,好不熱鬧。他們在敬香完畢的歸途中,路過廟會的花攤時常要買幾枝絨花,這個時候一般銷售最好的絨花有「大福字」、「紅蝙蝠」、「吉慶有餘」、「聚寶盆」等。男人把花插在帽簷上或帽縫間,女的則別在胸前或插在頭上,顯得喜氣洋洋,充滿了老北京的民間生活氣息。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品位和審美也改變了,佩戴絨花的人越來越少。正因為如此,那些藝人們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開始大量地創作絨鳥、絨雞等這些禽類的工藝品。相比從前的絨花,絨鳥製品更容易受到人們的青睞。當時的絨鳥品種也多達幾百種,如雛雞、錦雞、綬帶鳥、寒鴉、喜鵲、鴻雁、鳳凰、孔雀,等等。至於絨鳥製品,有名的比如「金雞報曉」、「孔雀開屏」,等等,造型逼真,如果把它們放在地面上,從旁邊看來,簡直就跟真的一樣。所以,北京的絨製品,從以前的絨花領域,漸漸更多地轉向了絨鳥領域。據說,這些老北京的絨鳥產品不僅在國內頗受青睞,而且在國外也相當地受歡迎。
甚至,僅僅「小孔雀開屏」這個作品,某些外商竟一下子訂購了九萬隻。那麼,絨鳥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它的工藝到底如何?據說,製作一件絨鳥,至少需要個把月,有的大型作品,竟需要半年才能完成呢。製作絨製品所用的,是一種特殊的蠶絲絨。一般先將生絲染成各種顏色,然後鋪開,再用細銅絲按大小不同的規格夾牢,再一條條地剪下,將剪下的一條條絨條用搓板搓成粗細不等的絨條,再慢慢用鈍刀割出絨來。這些割出的毛茸茸的絨條,可以通過扎、纏、捆、卷等工藝手法,最終做成不同形象的絨製品。很難想像的是,製作工具,無非是剪子、鑷子、小刀、銼等,原料除了生絲就是少許細銅絲、各種染料。
然而,這些簡單的工具,卻能做出如此逼真的絨鳥,而這全在於複雜而高超的工藝。甚至,還需要製作者在繪畫和造型等美術方面有功底才行。再後來,除了絨鳥之外,還延伸到了絨獸,比如傳統的十二生肖及獅子、熊貓等,甚至在20世紀末,國外競興起了「熊貓熱」,各種樣式、材質的熊貓大受歡迎,尤其是絨制的熊貓,它毛茸茸的身體、憨態可掬的神態,更是吸引了大量的洋人。民國初年,大約在1916年,北京的絨鳥製作最有名的,要數「絨鳥張」。絨鳥張,乃是張寶善老藝人。他繼承與發展了紙板絨鳥技藝,並進行了創新,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因而被人們稱為「絨鳥張」當年,他的精品很多,代表作有百花籃、九龍壁等。
可以說,絨鳥張的作品,在民國時期幾乎代表了北京絨鳥工藝的鼎盛時期。據北京的絨鳥製作師傅介紹,北京絨鳥的發展,大致進行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作為絨飾頭花。第二個階段漸漸出現了鳥蟲等案頭小品。到了第三個階段,開始出現了絨制掛屏。到了第四個階段,出現了品位極高的大型絨制景物。而北京的絨鳥製作手藝人,大名鼎鼎的絨鳥張已是第三代傳人,而到今天傳到了第五代。雖然絨鳥這種老北京傳統工藝品,在今天並不像電子產品那麼暢銷,但是這種民間手工藝受到國家的重視,在奧運年,被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只要這門手工藝一直有傳人,絨鳥就不會斷絕;只要人們還喜愛這種毛茸茸的工藝品,絨鳥就會永遠流傳下去。好了,今天小編就講到這裡了,下次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