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這個講臺上,回顧兩年前的培訓,我想用蝶變來形容自己。」7月14日在東莞市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來自大嶺山中學的黃曉紅老師以《規培,一場蝶變之旅》為主題,向今年新入職東莞的新教師們,分享兩年前參加東莞市中小學(幼兒園)見習教師規範化培訓(下稱「規培」)的收穫。
2018年,東莞在全省範圍內率先推行專門針對見習教師的規範化培訓,通過完善培訓體系、導師帶教制度,縮短新教師的成長時間,打造教師培訓全省樣本。
暑假臨近,新一批見習教師培訓如期而至。當天上午,2020年見習教師規培開班典禮暨入職宣誓儀式舉行,456名新教師在莊重宣誓中開啟職業生涯新階段。
南方日報記者 黃婷 於羽佳
「規培」課程體系不斷優化創新
隨著東莞教育擴容提質進程推進,每一年都有一批新教師入職東莞,他們中有專業師範院校畢業生,也有非專業畢業生。為了幫助新教師完成從學生向老師的過渡,快速適應崗位需求、進入規範職業發展軌道,2018年3月,東莞推出見習教師規範化培訓。
該項目不僅被列入東莞市教育局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項目,同時列入市重點改革項目及省委專項改革試點項目,被評為「東莞市2018年十大優秀改革項目」之一,列入2019年華南師範大學—東莞共建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建設計劃。
連續兩年,市財政分別投入732萬元、650萬元,通過開展專題講座、模擬課堂、小組教研、基地跟崗實踐等多種形式,構建規範化培訓課程體系,建立導師帶教制度,兩年共培訓中小學(幼兒園)見習教師894名。
今年是東莞開展見習教師規培的第三年,市財政繼續投入650萬元專項經費支持項目開展,456名新教師參與培訓。換言之,三年內東莞投入2032萬元,助1350名新教師實現崗前成長蝶變。
南方日報記者採訪獲悉,在實行規範化培訓之前,東莞新教師培訓主要採取在崗培訓的方式,多數學校見習教師只參加10天集中培訓,由於培訓時間短,重專業知識和理論素養、輕實踐技能訓練成為普遍現象,且部分學校崗前培訓執行也存在不到位情況。因此,不同學校間同一批入職的新教師的教學成績亦不均衡。
為了打破新教師培訓瓶頸,東莞著手打造全市統一的規範化培訓。結合教師成長軌跡,推出系統的培訓課程,並不斷實現優化創新。今年,培訓共分5個階段,從融合實踐到跟崗實踐、從通識培訓到技能提升,幫助新教師實現個人專業素養提升。
「受疫情影響,往年3月份開始的融合實踐培訓推遲到6月底開始,通識課程培訓也作了周密安排。」東莞市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兼顧培訓與疫情防控需要,今年參與培訓學員均通過了核酸檢測,且持粵康碼入場,培訓期間則採用全封閉式管理。
去年,為了增強新教師的基本功,培訓增設遊泳、音樂、美術、體育、公文寫作等10項課程,今年則結合疫情期間學生心理教育問題突出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今年培訓的必修課。
此外,在10月課程學科教學培訓中,還增設「同課異構」課程,並進行學科同課異構優秀課展示、階段小結,進一步激發新教師的參與性、主觀能動性。
新教師與新崗位實現無縫對接
規範化培訓除了有完善的課程體系,更離不開優質教師團隊的傳幫帶。為確保培訓質量,切實提升見習教師能力水平提高,2018年見習教師「規培」期間,東莞共聘請授課專家308人,根據帶教導師遴選條件,審查、認定學科帶教導師123人和班主任帶教導師251人,東莞中學等34所中小學及幼兒園成為東莞首批基地學校。
去年,繼續新增22所基地學校及其帶教導師,進一步擴容規培師資團隊力量,優質教師力量為帶領新教師提升技能、實現個人成長提供支撐。名師手把手引路,也大大縮短了一位新教師的成長時間。
通過培訓,新教師經歷「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總結提升」過程,從而實現與新崗位的無縫對接。此舉,在完善東莞教師培訓體系、規範新教師的職業技能和要求同時,也潛移默化影響並改變東莞教育生態。
「一個人要熱愛生活才不會枯燥乏味,而一個老師要熱愛自己的工作才不會職業倦怠。」在開班儀式上,2018年規培優秀學員代表、大嶺山中學語文教師黃曉紅分享其參與規培的感觸與收穫。她直言規培不僅讓她實現個人成長蝶變,也從導師身上汲取職業力量,讓自己始終對教師職業抱有興趣與熱愛。
黃曉紅說,新教師們完成規培後,將回到各自的學校,由於學校辦學水平、辦學層次不同,也許會存在心理落差,而通過培訓大家看到好的教師、好的課堂、好的班級管理是什麼樣的,也會激發老師們去創造和改變,「我回到學校後,也一樣經歷了一段迷茫的時候,反過來想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不斷成長的過程。」
「在學校期間,我本科學習物理學師範專業、研究生學習課程與教學論,有了理論的學習,實操也要跟上來。」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新聘用高中物理教師林奇川直言,拿到學員手冊後,感受到東莞規培的用心和真誠,「除了跟崗實踐,還有通識培訓,基本功學習,還包括新教師必讀書目的推薦,這些系統的培訓能幫助教師實現成長和蛻變。」
以培訓帶動新教師的快速成長,在正式進入新一階段的學習,新教師也收穫成為東莞教育人的三個「錦囊」:轉變、錘鍊、仁愛。
開班儀式上,東莞市教育局副局長甘雨寄語新教師,見習培訓的目的是幫助新教師在這一年裡儘快找準方向,明確定位,轉換角色,提升師德,練就本領,成長成才;新教師要爭當「引路人」角色,就必須錘鍊教學風格,錘鍊個人本領,「希望大家在未來的工作中,不管遇到任何困難,都要堅持做一名眼裡有光,心中有力量,懷裡有溫暖的老師,讓東莞的教育更有溫度。」
■特寫
培訓首堂課開講——
做一名德藝雙馨的老師
何為師?何處為師?何以為師?當選擇了教師的職業,也意味著擔當的開始。完成7月14日的開班儀式後,第二天新教師培訓正式開始,當天上午8時30分,東莞市教育局副局長王健以《做一名德藝雙馨的老師》為題,為學員帶來了「規培」首堂課。現場,他以職業三問展開,與新教師展開互動,現場金句不斷。
「我們要像父母相信孩子能走路、會說話一樣去相信我們的學生」「東莞是有溫度的城市,教育是給人力量和希望」……
課堂伊始,王健向在場的400多名新教師拋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做老師?學員們的回答各有不同——有人被高中歷史老師的魅力所感染,希望自己也可以「教給大家愛國愛家的情懷」;有人在實習的時候被學生們的單純善良所感動,「想用自己的努力幫助學生變得更好」;有人表示自己受到過老師帶來的積極、消極兩方面的影響,認為可以用「細小的關愛鼓勵學生」。
做教師的初衷各有不同,但成為優秀教師的目標卻不甚相同。王健用莞城中心小學黃豔芬老師幫助一名患有亞斯伯格症的孩子融入校園生活的故事舉例,開啟課程第一部分。他告訴學員們做老師應當堅持、無私、有愛心,「這能夠讓教育的幸福度提高很多」。
「你用陽光雨露把青苗栽培,你用愛心智慧把文明傳遞……」在向學員們介紹過東莞的區位優勢及教育特點後,現場響起了一首《最美是你》,歌曲視頻的結尾,兩張跨越幾十年的班級合影讓在場的許多學員動容,掌聲雷動。「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職責,也是教師的「財富」,在教育行業奮鬥幾十年,王健說「做一個班的班主任、教兩個班的數學課的時候,是最幸福的」。
課後,來自東莞啟智學校的湛芷穎表示,自己作為特殊教育學科的新教師,對黃豔芬老師的案例印象很深刻,「除了我們啟智學校在為特殊兒童做貢獻外,其他的普通小學裡面也有老師精心培養這些孩子,這讓我聯想到了特教老師需要具備的『六心』,我也會帶著這種感動盡力成為一名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