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朋友圈寫過我追《離騷》的瘋狂經歷,今天,不妨再來重溫一遍,說起來那是學生時代的事了。
我對詩詞的喜愛,遠勝過那些電視劇,起初是源於大學時無意中看的一個節目《中華好詩詞》,一不小心就泥足深陷,越看越是著迷,曾有一段時間還整天拿著詩詞背誦,想去報名參加海選,苦於無人指引,堅持了一個多月放棄了。
再後來,我看到某一期節目,一位8歲女孩,折戟於屈原的《離騷》,趙忠祥問她有背誦過嗎?她說沒有。趙忠祥說你回去後,如果把這首詩背下來,我就收你做學生。然後那個女孩的媽媽,在網上給女兒買來資料,日夜陪她背誦,還帶她去了屈原故裡,感受文化。在經過博物館的時候,小女孩指出了刻在大門前石碑上的錯誤。第二次登場的時候,女孩一個人毫無阻礙地把這首《離騷》,共2490字,通背了下來,且還是以朗誦的方式背出來的。
看到這,我深受感動,也為自己而愧疚,一位年僅8歲的孩子,也才上二年級,竟然能背得下來這麼長的詩。我感動於她的堅持,她的毅力,她的耐心,也有她那求知的欲望,而我呢,每天雖然有去看書,但是雜書居多,且以娛樂為主,可以說跟學習毫無沾邊,跟那女孩相比,簡直是可笑之極。
作為學生,我是有愧的。看完節目後,我立馬從圖書館借來這本書,勢要把《離騷》背下來為止,因不是注音版,太多字不認識,爾後,我又在網上買了一本注音版的。我先是邊抄邊讀,先跟裡面的字熟悉,抄完後,不斷的反覆朗讀,到第三天,我開始分節背誦,直到能以朗誦背誦為止,且要達到通背的程度,中間不能有卡頓。
我是起床背,吃飯在背,課下背誦,課上有時還偷偷在背誦,洗澡也在背誦,睡覺前當然也背,真是無時無刻不在背誦。就這樣,我花了差不多半個月的時間把它生背了下來。為什麼說是生背呢?主要是我沒有去看它的意思,只知其文,不知其意,頗有陶淵明之感呢: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在我們文化的長河中,閃亮著許許多多的明星,走過無數的春秋,依然屹立於地球的東方,它是我們文化的支柱,總有那麼一些人孜孜不倦地致力於文化的興起,總有那麼一群人在三尺講臺授千年文化,講千古春秋。
詩詞是需要去傳承,去弘揚,知道的人越多,保存的將會越來越好。所以,現在為什麼在教科書上會出現古詩,中考高考的考卷上,為什麼有文學常識題,只有強制要求才能讓人們引起對曾經文化的注意。而學生定當責無旁貸,只有一代又一代的延續,文化才能長盛不衰。
對於詩詞而言,它只有把灰塵撣去,走下高樓,與普通大眾,與天下讀書人走在一起,才能繼續閃耀著它的光芒。我們在往前走的時候,也不要忘記了曾經文化的輝煌。人生常說,不忘古人之功績,才有後人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想,也是的。
學生當負文化之興!他們的首要根本是學習,學習文化的精粹,用詩歌啟蒙無疑是極好的。它代表了歷史的興衰成敗,也代表了我們在文字上運用得登峰造極。如果沒有古人的文化作為鋪墊,何談創造呢?連基本的知識,文化的精粹也不了解,怎麼能創造出與古人媲美的絕唱篇章呢?
我認為,不管是學生也好,還是成人也罷,對知識還是要產生一種敬畏之心,文化之心。特別是學生,對於詩詞的教育尤為重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傳承,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責任,願在我們老師傳學生,學生傳學生的過程中,學學生生中無窮盡矣,詩詞之火永駐人間。
從瘋狂背《離騷》的經歷,慨嘆詩詞文化之麗,不管是什麼時代的學生,學生當負文化之興啊!
對於詩詞,你有什麼想要說的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