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文化無正負,一介書生有傲骨。我們常用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來形容一個人熱情而有力量,書生也是公平公正的代言人。
從古至今,雖然讀書無用論的歪調此起彼伏,但是大多數人都對書生崇敬有加,過去沒文化的父母都會請書生代起名字、代寫書信,如今書生也發揮著重要的建言獻策的作用。
回顧歷史,正是一代代書生推動著社會的變革,他們高瞻遠矚的思維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在書生的故事裡,有些可歌可泣,有些可愛調皮,有些我們一再重提。
鬼子與日本鬼子
「鬼子來了」「鬼子進村了」「打鬼子」是影視劇中常見的臺詞,90年代的小學生一定記得那時候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定期看抗戰電影。
鬼子一直作為中國人私下稱呼日本人的詞彙,小時候淘氣的我嚴肅地跟一位做客的叔叔說:「你長得像日本鬼子」,被這位叔叔記了一輩子,在中國人看來,鬼子沒有一點褒義。
其實日本人也知道鄰國人這樣稱呼自己,但他們不以為恥,有些日本藝術界人士還開發出一款動漫人物——衣裙飄飄的少女,並將其稱為「日本鬼子」。
日本人曾經對中國俯首稱臣,還時不時來朝貢,但是中國這塊大肥肉一直被他們覬覦。趁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機會,日本人公然從中國東北登陸,公開挑釁中國的主權和中國人的生存權,企圖通過武力戰爭的方式將中國佔為己有,抗戰期間有一些東北開拓團甚至將日本百姓拉到中國居住。
中國人民經歷了十四年抗戰,最終在主席的領導下和全國軍民的團結鬥爭下,中國取得了勝利並建設起嶄新的國家,我們終於獲得了和平安定的生活環境。然而我們始終沒有忘記那些年的恥辱,並倡導自立自強和和平友好。
陳寅恪怒罵敵軍
戰爭對中國的歷史進程是一次巨大的衝擊,很多百姓因此流離失所,陳寅恪也是如此。年過半百的陳寅恪為了躲避戰爭,帶著一家人輾轉多地,最後在香港暫時安頓下來。
他本以為香港是個很好的避風港,認為英國的殖民地不會有事的,但不想香港也淪陷了,陳寅恪也沒了下策,而且他也實在跑不動了,索性就順其自然地呆在香港吧。
日軍在香港依然橫行霸道,有一天將陳寅恪所在的區域包圍了,日軍踢開了他的家門,與中國大多數百姓的戰戰兢兢不同,陳寅恪仿佛家裡沒來任何人,依然安定自若地看著他的書,這讓日軍覺得有點意思,圍著陳寅恪看了半天。
日軍已經習慣了老鷹捉小雞,面對這位臨危不懼的50歲的老者,他好奇地問:「你怎麼不跑」,沒想到這位剛才還安安靜靜的老人突然發起了脾氣,用一口流利而地道的東京方言嚴厲地斥責日本士兵,這讓日軍軍官很是驚訝,想不到這位老者竟然會日語!
隨後的交談更讓日軍驚訝,原來陳寅恪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留過學,日軍一看是日本培養出來的大學者,感到日本文化的強大和自豪,而且在輩分上還算是師哥,便沒有傷害陳寅恪一根汗毛,不但安安靜靜地離開了陳寅恪的住所,日軍軍官還鄭重的賠禮道歉,還下令手下保護陳寅恪的住宅。
談談國學大師陳寅恪
日本侵華對中國造成的傷害,是有目共睹的,陳寅恪作為一個愛國的大學者,可以說對日本人恨入骨髓,本來他抱著必死的決心和氣節,將日本人痛罵一頓,結果不但沒有被傷害,反而受到高官貴客般的尊重,想來十分值得我們敬佩與仰慕。
陳寅恪大家肯定都聽說過,他出生於清末,先後任職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香港大學、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是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的四大哲人。
他世代家學淵源,年輕時便自費留學遊歷多國,在歷史學、文學、哲學等方面都有深究,信仰獨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著有《陳寅恪集》、《讀書札記一集》、《讀書札記二集》、《讀書札記三集》、《書信集》、《詩集》、《寒柳堂集》等專著。
陳先生是教授中的教授,朱自清、馮友蘭、吳宓等大家都對陳先生畢恭畢敬,親自聆聽陳先生的講課和教誨,陳先生的學問也被傅斯年稱為「三百年僅一人」,梁啓超也曾經發言自愧不如。
他為國家培養了許許多多的優秀人才,其中不乏如季羨林、蔣天樞等大師。他一生聰慧勤奮,直到1969年生命的最後一刻。
陳寅恪與夫人唐篔相繼逝世後,因為特殊時期問題,二人的遺骨沒有最終落地,直到2003年才合葬於江西廬山植物園,墓碑旁一大石上由著名畫家黃永玉鐫刻陳寅恪終生恪守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從此,一代國學大師在去世34年後終於入土為安。
語言與文化,我們該學些什麼
陳寅恪先生的故事給予我們一些啟示,文化總是具有推動作用的。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我們更應該提高文化自覺性,在傳承好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積極汲取西方的先進文化、科技和經驗。
疫情期間,一則中日之間的「文化賽」升上熱搜,日本友人在贈予物品上寫下了一些詩句,比如「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從公正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摒棄偏見,雖然中日之間有過仇恨,但是我們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更加用心地將我們的文化傳承好,爭取不斷地向陳寅恪先生的大學問、大精神靠攏,您說呢?
文/南宮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