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田。
喜歡的朋友請多多關注!
姓名用字筆畫數通常要按繁體字筆畫計算,
一般不用簡體字的筆畫數,此外,必須掌握一些特殊的字筆畫計算方法。
本身為數目的漢字要按其數計算筆畫數,如「五」以5畫論,
但是「百」按6計算,「千」按3畫計算,「萬」按15畫計算。
以下偏旁筆畫數也比較特殊:
「氵」旁按4畫計算,因為「水」字為4畫,如「池」計為7畫。
「月」旁按6畫計算,因為「月」是「肉」演化而來。
左「阝」旁按8畫計算,因為左「B」即「阜」。
右「阝「旁按7畫計算、因為右「阝」即「邑」。
「艹」旁按6畫計算,因為「艹」即「艸」。
「忄」旁按4畫計算,因為「忄」即「心」。
「王」旁按5畫計算,因為「王」本是「玉」。
「訁」旁按7畫計算,因為「訁」即「言」。
「礻」按5畫計算,因為「礻」即「示」。
對於以上起名所用漢字計算筆畫數的特珠規則,筆者舉一些例子:
「陳」姓筆畫數按照繁體字左「阝」旁歸為「阜」部的「陳」計為16;
按照左「王」旁歸為「玉」部的「琳」字筆畫數為13。
在《康熙字典》裡,表示草木信息的「艹」字頭歸為「艸」部,
所以「芳」「萱」「菲」分別按照筆畫數10,15,14用於起名。
而在部首含義上,「慕」字歸為「心」部,不是「艹」部,
表示心裡向住、敬仰、思念之意,因此「慕」字用於起名按照15畫論。
由於漢字的偏旁部首與字義十分複雜,所以確定姓名筆畫數非常不易,
比如「沈」姓、「祁」姓、「羅」姓等。
唐代林寶《元和姓纂》:「周文王第十子聃食採於沈、因氏焉。
今汝南平與沈亭,即沈子國也。」
《康與字典》裡【巳集上水部】有「沈」作為「姓」的解釋:
「又姓。《廣韻》出吳興。
本周文王第十子聃季,食採於沈,子孫以國為氏。」
據著名文獻學家溫廷《沈子簋訂釋》,可知「沈子簋」銘文裡的沈子應該是
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的曾孫,而不是周文王第十子聃季,
其父始封於沈,因此沈氏是姬姓的一個分支,季載不是沈氏始祖。
南宋著名文學家洪邁與現代文字學家唐蘭先生都表示「聃」「沈」二姓氏不同。
《康熙字典》裡【巳集上水部】中「瀋」沒有當作姓氏的解釋,
而其他文獻典籍裡也沒有出現過「瀋」姓。
因此作為姓氏的「沈」沒有繁體字,「沈」姓起名按照「氵」旁
屬於「水」部,8畫,19畫的「瀋」不是姓氏。
只有當地名時,「沈」的繁體字是「瀋」,異體字是「瀋」,
例如,遼寧省「瀋陽」市,舊時寫作「瀋陽」或「瀋陽」。
《康熙字典》裡【午集下示部】註解「祁」:「盛也,大也。又姓。」
從「示」部的「祁」字的右耳旁「阝」因不通「邑」而以2畫論,
這就是「祁」字7畫的由來。
《說文解字卷六邑部》:「祁,太原縣,從邑示聲。」
從「邑」部的「祁」字的右耳旁「阝」以7畫論,
因為這個「阝」表示「邑」,此為「祁」字按照12畫計算的原因。
因此,「祁」既可按照7畫起名,又可按照12畫起名。
「羅」的繁體字寫作「羅」,《康熙字典》裡【未集中網部罒】註解「羅」:
「《說文》以絲罟鳥。又國名。《左傳桓十二年》羅人慾伐之。
《注》羅,熊姓國,在宜城縣西山中,後徙。又姓。
《姓氏急就篇》羅氏,顓頊後,封於羅,今房州也。子孫以為氏。」
《說文解字卷七網部》解釋「羅」:「以絲罟鳥也。從網從維。古者芒氏初作羅。」
以「網」部中的「罒」字頭論「羅」的繁體字起名筆畫,應當是19畫;
直接以「網」部論「羅」的繁體字起名筆畫,則為20畫。
所以羅姓可以19畫起名,也可以20畫起名,筆者主張按照19畫起名。
筆者研究了3000多個漢字的起名筆畫數,後續更新起名用字筆畫數標準,
便於讀者直接查找起名用字及其筆畫數,
基本上可以解決起名時姓名筆畫數計算難題了。
這期就到這裡,我們下期見。
最後不要忘記收藏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