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她的插畫,是一次在Ins上面搜索馬頭琴資料,偶然看到「呀Ha不是蝦」的帳號上有一組插畫作品「馬頭琴篇-馬頭琴的那些事」,內容非常有趣。在此之前,我看過很多馬頭琴主題插畫,大體以「民族風」主題為主,比較符合外界對馬頭琴的認知。
但對於更多的學琴者來說,這組搞怪的充滿生活氣息的插畫也許具備十足的親和力。
#「呀Ha不是蝦」Ins頁面#
「馬頭琴篇-馬頭琴的那些事」系列是以一個初學者奇妙的角度去認知馬頭琴,沒有過度標籤化,而是真真切切去描繪這個樂器本身。在這系列插畫裡,馬頭琴有了表情,並且變得生動起來。裡面有很多內容,會讓學馬頭琴的人深有同感。
「馬頭琴篇-馬頭琴的那些事」
看完這系列插畫,我聯繫了香港馬頭琴推廣人哈哈(許福維先生),才發現原來這位插畫師叫呀HA,是許老師的學生,最近剛開始學習馬頭琴。
#插畫師呀HA#
呀HA,本名林枳霞,香港人,1994年出生,從事珠寶行業,在工作之餘喜歡畫插畫。除了馬頭琴的主題,她也畫很多生活裡的日常小事。
聯繫上呀HA後,這位有點羞澀的姑娘笑了笑:「老師有在我面前提起你,我最近在工作之餘才開始畫馬頭琴的故事,只是沒想到這麼快就被發現了。畢竟學習馬頭琴的香港人很少,畫馬頭琴的香港人就更少了。」
(1)你是什麼機緣下認識了馬頭琴,覺得它是一個什麼樣的樂器?
呀HA:近來因為身體健康欠佳,所以想找一種靜態的活動去做。原本是想學二胡的,但在找二胡資料的時候,突然想起了馬頭琴的聲音。馬頭琴是我在大陸的民歌節目裡聽到的,所以上網找聲音的來源,才知道它是馬頭琴。幸好,在香港找到可以學習馬頭琴的地方,在母親的鼓勵下,我鼓起勇氣報名學習馬頭琴。
馬頭琴是有靈魂的,它的聲音很獨特、富有情感。第一次聽以為是小提琴,後來才知道是馬頭琴,它的聲音與眾不同,很有吸引力,在我心目中是無可取代的。
(2)你怎麼突然想畫馬頭琴主題的插畫?
呀HA:我會畫我自己想畫的事物,最近正好在學習馬頭琴,順便就記錄下有關馬頭琴的事情。香港人不太了解馬頭琴,所以我畫插畫順便可以讓大家認識下這個樂器。而且馬頭琴上有馬頭,所以我忍不住把它們畫出來,將它們擬人化。
#呀HA的馬頭琴插畫VS呀HA的馬頭琴#
(3)現在「馬頭琴篇-馬頭琴的那些事」系列畫到了第10張,之後還會繼續畫嗎?
呀HA:會,只要我一直學習馬頭琴,有關於馬頭琴的題材都會畫下去。畫起初的一兩張時,這些插畫引起了某些人注意,他們表示不知道什麼是馬頭琴,所以我希望透過我的插畫慢慢可以讓其他人留意到馬頭琴的存在。
(4)你的插畫並非很蒙古風格,而是很生活化的認知,為什麼是這個角度呢?
呀HA:我只是在用自己的畫風表達,這樣對於我自己來說比較容易掌握。我畫畫的速度比其他插畫師慢,如果用蒙古風格畫的話,對我這個長期生活在香港的城市人來說有點難度。
至於為何會畫得很生活化,是因為我畫的時候想起老師的教導,例如把馬頭琴放入琴袋後把擦琴布放在琴上,所以忍不住把馬頭琴擬人化後將這些事情表達出來,因為我想把有關馬頭琴小細節的故事都畫出來。
#採訪時間:2019.1.5#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表達喜愛馬頭琴的方式,就比如這位90後的插畫師,用自己的角度去解讀馬頭琴,同時通過好玩的畫面去呈現這個剛剛接觸的樂器。當然,從一個90後年輕人的身份來講,這個事情的發生並不奇怪,卻很特別。
呀HA表示還會把這個系列的插畫繼續畫下去,以此表達馬頭琴學習期間不同的階段,儘管自己畫插畫的速度不快,也比較隨性,但隨著不斷刷新對馬頭琴的認知,插畫的內容也會越來越豐富以及越來越有趣。我相信,她這種方式也是別具一格的宣傳方式,我們不一定要在條條框框裡去聊馬頭琴的事情,有時候,正因為這樣的「跨界」——無論是地域文化上的跨越還是專業領域上的跨越,足以讓更多人通過新渠道、新方式來認識馬頭琴。
這大概也是我們的初衷,我們要正正經經學習馬頭琴,但也要讓馬頭琴被有趣地了解,不僅僅吸引著蒙古音樂粉絲,也吸引來自不同領域的朋友:「喲,這個有馬腦袋的樂器真特別!」這樣,有人喜歡演奏、有人喜歡聆聽,有人不一定有時間演奏和聆聽,但他們卻也會是馬頭琴忠實的支持者,並為馬頭琴在不同領域被認知做好堅實的基礎。
- E N D -
系列插畫由插畫師呀HA授權發布,僅作宣傳使用
特別鳴謝:哈哈(許福維先生)、呀HA
本文作者新浪微博: @阿桐寶力代
年輕的廣東人、文創工作者、策劃人
非音樂專業、學過10年美術的理科生
廣州馬頭琴部落平臺創始人/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