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部隊如今已是各國軍隊裡一支不可或缺的武裝力量,它的發展歷史只有短短幾十年時間,在二戰中,德國是最早將正規化、規模化的特種部隊用於實戰的國家,可謂開啟特種作戰之先河,但是,德國特種部隊的組建和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它也曾經歷過坎坷不平的歷程。
德國特種部隊的起源
現代特種部隊的起源可追溯到一戰時期,德軍在東非的保羅·馮·福爾貝克將軍與「阿拉伯的勞倫斯」都曾採取靈活的遊擊戰術指揮作戰,這可以看做是特種作戰的雛形,但與規範的、專業的特種作戰還相距甚遠。將遊擊戰術發揚光大成為專業特種部隊的人,是福爾貝克將軍的一名下屬,名叫西奧多·馮·希佩爾,他在第三帝國時期重新入伍,1937年進入軍事情報局,希佩爾深受老長官福爾貝克遊擊戰的啟發,決心創建一支規模化的專業特種部隊。
希佩爾理想中的特種部隊是這樣的:小型、精銳、訓練有素,能流利的使用敵人的語言、掌握對手的習性,能深入敵後破壞或控制敵方的指揮、後勤、交通、通訊等重要設施,為主力部隊的進攻掃除關鍵障礙、控制關鍵節點。
當希佩爾將他的報告呈遞給總參謀部後,普魯士軍官團保守的將軍們對此不屑一顧、嗤之以鼻,這叫打仗?如此偷雞摸狗的營生豈不是將德國軍人的臉都丟盡了?不行!
倍受打擊的希佩爾又找到了軍事情報局局長卡納裡斯,起初卡納裡斯比較猶豫,倒是軍情局第二處處長赫爾穆特·格羅斯特非常支持希佩爾的計劃,於是希佩爾調入軍情局二處,負責組建特種部隊。
組建與訓練
希佩爾最先組建了一支小規模的試驗性隊伍,由波蘭德裔人組成,在德國入侵波蘭的前幾天,軍情局派出這支小股部隊越境佔領了波蘭捷布倫科夫山口的一個火車站,控制了鐵路隧道以避免遭到破壞,由於與軍情局失去聯絡,他們不知道進攻波蘭的計劃被推遲,直到第二天上午與軍情局取得聯繫後,這才釋放了俘虜並撤回德國。
這次突襲是德國特種部隊第一次實戰行動,這支部隊只是臨時性組建的,波蘭戰役結束後就解散了,但它成為希佩爾後來組建的特種部隊的基礎。因為在波蘭戰役中的優良表現,讓卡納裡斯和總參謀部看到了特種部隊的潛力,古板的將軍們終於同意希佩爾正式組建特種部隊。
1939年12月15日,希佩爾組建起了一個營級規模的特種部隊,對外稱為「800特殊建築訓練營」,其中「建築」二字純粹是為了掩人耳目。該部隊的成員不只是德國人,其他國家包括波蘭人、斯拉夫人等,凡是有一技之長且願意為德國效力的人都被他招募,部隊的每個成員都必須熟練掌握一門外語,並且對某個國家或地區的風土人情、民族習俗必須非常熟悉,便於融入將要滲透的地區執行任務。
部隊駐地位於布蘭登堡,所以又被稱為「布蘭登堡營」。布蘭登堡營按語言和民族編成四個連,大致可劃分為:
俄羅斯連,由來自波羅的海國家和俄羅斯的人組成。
波蘭連,由來自波蘭的人組成。
北非連,由曾經居住在英語地區和北非的人組成。
斯拉夫連,由蘇德臺地區德裔和斯拉夫人組成。
特戰訓練內容包羅萬象,包括語言、射擊、拆彈、爆破、駕駛、跳傘、戰術、偽裝、偽造等等,其中一些人還接受坦克和飛機的駕駛訓練,其中一個連由滑雪高手組成,專門針對蘇聯北方冰凍荒原進行訓練,為今後在蘇聯作戰做準備。
在行動規模上及戰術配合方面,兩三人進行的小組行動、以班為單位行動和連、營級規模的行動都必須掌握,一切訓練都以敵後實際情況為基礎開展,每個布蘭登堡營士兵參加敵後行動時,都隨身攜帶了一枚致命的毒藥,那是讓他們殺身成仁用的。
從布蘭登堡營的結構和訓練內容來分析,它已經將蘇聯、南歐和北非列為潛在的軍事目標,這與希特勒稱霸歐洲、徵服蘇聯的戰略目標不謀而合,具有很大的前瞻性,提前做足功課,這也是德軍能夠橫掃歐洲的原因之一吧!
西線戰役中的成果
1940年5月10日,荷蘭境內根尼普鎮的默茨大橋戒備森嚴,這座橋已經安置了炸藥,守橋的士兵接到命令,只要發現德國人就立即炸橋。凌晨兩點,一隊荷蘭士兵押著幾名德國俘虜出現在橋頭,毫無防範的守橋警衛還沒回過神來,就被「自己人」和「俘虜」解除了武裝,原來荷蘭士兵與俘虜都是布蘭登堡營偽裝的。德軍特種部隊控制了大橋,剪斷了炸藥導火線,讓德軍部隊順利通過了大橋,這是德國特種部隊在西線戰役中一次成功的突襲。
在入侵荷蘭的戰役中,類似的突擊行動發生了很多次,大都取得了成功,只有一隊德軍特種兵被荷蘭軍隊識破,德國士兵被當做間諜全部槍斃。布蘭登堡部隊在盧森堡和比利時也採取了同樣的行動,在比利時設定的61個目標成功奪取了42個並移交給國防軍。特種部隊在西線的行動獲得了總參謀部的高度認可,凱特爾親自給卡納裡斯寫信,稱讚布蘭登堡部隊「戰鬥出色」,希特勒下令向400多名特戰隊官兵頒發鐵十字勳章,這是布蘭登堡部隊最高光的時刻。
由於西線戰役的成功,1940年10月,布蘭登堡營擴編成為團級單位。
組建特種部隊進行特種作戰,是現代軍事理念的重大轉變,也促進了現代戰爭作戰方式的改變,為世界軍事發展的突破奠定了基礎。但是,在二戰東線動輒幾十上百萬人的大規模攻防戰役中,特種作戰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德國人曾經在特種作戰方面邁出了一大步,但隨後又裹足不前甚至倒退回原點,這種做法致使德國特種作戰部隊經歷短暫的輝煌後迅速衰落。
發展與沒落
德國入侵蘇聯時,布蘭登堡部隊依然執行與西線類似的行動,穿插敵後搶佔交通要道、破壞通訊、進行兩棲突襲等,這些行動在波羅的海、列寧格勒和烏克蘭等地作為國防軍戰役的特殊任務來執行,最成功的行動是弗克薩姆少尉率領82名德國特種兵,偽裝成蘇聯內務部隊潛入蘇軍戰線後方,在敵人的心臟裡整整活動了六天,最后里應外合奪取邁科普油田,這次行動堪稱德國特種作戰的經典案例。
同時期布蘭登堡部隊在北非、巴爾幹、義大利也配合國防軍進行過多起行動,但總的來說,再沒有取得什麼重大的戰績,在戰術上也沒有再取得重大突破,這樣的局面讓布蘭登堡部隊的存在感逐步降低。
1943年2月,布蘭登堡部隊升級為師級編制,脫離軍情局管轄交由總參謀部直接指揮,部隊規模擴大並沒有給它帶來多少耀眼的戰績,更換指揮權更是它噩運的開始,很多時候他們被化整為零,派到各個戰區充當「救火隊」的角色,與德國傘兵的命運相似,特種兵也被當做精銳的輕步兵使用,到處去填補德軍防線的缺口,這樣的結果不僅造成特種兵的大量傷亡,也遠離了特種作戰的初衷,這是特戰理念與實踐的大倒退。
1944年9月,總參謀部決定停止特種作戰,布蘭登堡師徹底轉變成為步兵單位,年底升格為裝甲擲彈兵師,在加裡寧格勒戰役中幾乎全軍覆沒,殘餘部隊逃回德國後向盟軍投降。另一部分布蘭登堡部隊的成員被黨衛軍吸收,成為黨衛軍「502」特種部隊的成員,戰爭後期黨衛軍以此為基礎組建了150裝甲旅,由歐洲最危險的男人斯科爾茨內指揮,直到德國投降,算是把特戰進行到底。
布蘭登堡部隊還有一部分人在戰後加入法國外籍軍團,參加過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在東南亞的叢林裡繼續他們傳奇。
時至今日特種部隊已成為世界各國軍隊的標配兵種,布蘭登堡部隊的浮沉對現代特種兵及特種作戰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為現代特種作戰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經驗教訓和深刻啟示。
特種部隊的目的是以最小的代價執行最關鍵的任務,以滲透、突襲為主要方式,破壞或修復具有重要價值的目標,偵察或監控敵方情況,搜救己方人員或清除敵方要員,其目的為戰術性行動。如果硬將特種部隊作為戰略性部隊投入大規模作戰,不僅達不到特種作戰的目的,反而會步布蘭登堡的後塵,讓特種部隊成為錯誤決策的犧牲品。
喜歡二戰歷史請關注煙雨濛濛未沾衣,我寫作二戰德國人物、軍銜、服裝等內容,客觀講歷史,批判法西斯,更多史料請點擊我的用戶名,在「文章」裡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