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中央公園,有一尊雕塑很特別,它的形態是一隻哈士奇,名字叫「Balto」,每個人都覺得這隻哈士奇很可愛,但很少人知道它背後的傳奇故事。
迪士尼影片《Togo(多哥)》,就將它的不同尋常娓娓道來。
剛出生的多哥,體弱多病,男主人公本著「優勝劣汰、物競天擇」的想法沒打算留下他,
但是妻子的善良與執意使他妥協,勉強先留著,此時的他也沒想著要一直養著多哥。這為之後的兩次「送人」埋下伏筆。
第一次:逐漸長大的多哥體格較小,與傳統中的雪橇犬標準不符,且調皮不聽話,男主人公找了一個願意收養的人家,隔天就讓來將多哥領走。當女主人公還深陷責怪丈夫的情緒中時,那戶人家又將多哥送了回來,原因還是忍受不了多哥調皮惹麻煩的特質。
第二次:每次男主人公帶著雪橇犬外出訓練,多哥都會衝破男主人公設置的重重圍欄,最後一次,竟然將工具間攪得一團亂後從排風管鑽了出來,
跟著跑去像以往一般打亂雪橇隊的日常計劃。出於雪橇隊的成長考慮,他把多哥又送人了。但萬萬沒想到,多哥衝破了玻璃窗,帶傷去追趕雪橇隊。
這一舉動徹底讓男主死了將它送人的心,開始嘗試讓多哥與犬隊合作。因為多哥討巧的性格,加上耐力好、速度快,逐漸從末尾調整到領頭犬的位置。
磨合越來越好,男主的雪橇隊更因此在阿拉斯加諾姆舉辦的比賽中拔得頭籌,獲得了最後的冠軍。
1925年,白喉在阿拉斯加的諾姆爆發,為了拯救鎮上的孩子們,男主人公帶著12歲的多哥迎著即將襲來的風暴出發了。出發前,女主人公對多哥說「幫她把男主帶回來,多哥也要回來」。
年邁的多哥沒有讓人失望,為了完成任務,通人性的它跑在最前面披荊斬棘,幫助主人在斷崖邊拯救雪橇隊;
前爪嚴重受傷還毅然憑藉一犬之力將承載犬隊的浮冰拖向岸邊,救大家於生死存亡之間;
更在主人患上雪盲症後安全的帶領犬隊到達目的地;
雖然身心俱疲,腿腳負傷,在最後那段回程中,它也忠誠地走在自己的位置上,直到再也走不動了。儘管,被登記在案的是最後一棒接力隊雪橇犬的名字,但是大家都被多哥的壯舉所感動,紛紛上門問候。
經歷過許多之後,男主慢慢認識到,多哥是因為自己,為了陪伴在自己身邊,才毅然作為領頭犬,不停地奔跑,它的忠誠與奉獻都是為了男主,多哥的智力、耐力和勇氣使男主明白「只要你活著,他們就和你在一起,傾於你心,獻出他們的全部,一直都是」。
整部影片的情感描寫很細膩,特別是對於多哥的「人性化」表現手法,可以直接的讓觀眾引起共鳴。最後的字幕「有20支隊伍參與到1925年的援救接力中,19支隊伍平均每支隊伍奔跑31英裡,而多哥的雪橇隊奔跑了264英裡;為了紀念這次壯舉,在紐約中央公園樹立起名叫「Balto」的雪橇犬雕塑;2011年,時代雜誌將多哥命名為這個世紀最英勇的動物」更加讓我們感受到來自真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