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在經歷著一場艱難持久的新冠疫情阻擊戰。
CNBC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數據的分析顯示,平均每天有超過20萬美國人每天測試冠狀病毒呈陽性反應,美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當地時間1月13日累計突破2300萬人,死亡人數超過38萬人。
然而,嚴峻疫情下,美元LP們對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投資熱情不降反增——PitchBook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20日,美國風險投資基金一共募資691億美元,超過了2018年創下的678億美元最高年度紀錄,創美國VC史上最高紀錄。
在中國股權投資行業的資本寒冬持續之際,大洋彼岸的美國風投行業卻進行得如火如荼。
不僅是募資創最高紀錄,投資亦是十分火熱。
根據數據分析服務提供商PitchBook的數據,截至2020年12月1日,美國今年風險投資總額達到1396億美元,涉及9898宗交易,而去年全年為1373億美元,涉及12189宗交易。這標誌著美國風險投資連續第三年超過1000億美元。
一些投資人表示,他們押注新冠大流行將產生持久的影響,推動更多的經濟活動轉向線上,以彌補實體經濟活動。
這些投資人補充說,他們正在投資初創企業,以實現銀行、零售和醫療等行業的進一步數位化。
對比中國的股權投資行業,受到募資難的影響,很多人民幣基金的投資機構因為沒有「餘糧」,正在放緩投資,謹慎出手。
不過,有一點是兩國行業內的共同趨勢——馬太效應,洗牌加劇。大型投資機構募集的基金規模越來越大,而小機構卻處於掙扎狀態。
2020年美國一共有287隻基金募資,遠遠少於2018年的589隻基金。截至2020年9月30日,規模達10億美元及以上的超大基金佔美國風投基金總數的15%,創歷史新高。
與大機構募集大型基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首期基金(first-time fund,新機構設立運作的第一隻基金),無論是基金數量還是募資金額方面,均創下多年來的最低水平。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的私募股權投資,近來受到政策上的許多巨大利好支持。
日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宣布修改《證券法》中對「合格及機構投資者」的定義,允許投資者根據既定專業知識、經驗或證書,以及現有收入或資產淨值等指標來獲得「合格投資者」資格,同時還擴大了可能有資格成為合格投資者的實體清單,只要符合投資測試條件的實體都有資格成為合格投資者。
這次出臺的新規不僅降低了對機構營業額的最低要求,同時擴大了合格個人投資者的範圍,這也是SEC近40年來首次降低投資門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新規預示著私募股權投資不再局限於高淨值人群,具有專業知識的普通人也能在一級市場中獲取更多的財富。
2020年8月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表示,已批准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的一項提議,允許企業在該交易所直接上市並發行新股以籌集資金。
直接上市又稱直接公開發行(DPO)。雖然和IPO一樣是在公開市場募股,但區別在於,目前為止的直接上市,是企業直接向市場出售由內部人士、員工和投資者持有的股份,而不會發行新股。因此,DPO並不需要聘請投行擔任承銷商,也不受限於一些慣常的IPO限制,比如禁售期。
雖然IPO一直為企業上市的慣常途徑,但對風險投資機構來說,卻存在著一定弊端——投資銀行會壓低IPO價格,幫助投資者取得豐厚收益。因此,人們一直希望企業能夠有除IPO外的其他途徑進入公開市場。
業內人士認為,SEC最新的決定,可能會讓直接上市成為比傳統IPO更受歡迎的選擇。這對風險投資機構來說,亦是一個多了退出渠道的利好。
當地時間2020年6月25日,美聯儲、美國貨幣監理署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批准了對沃爾克規則的修改,允許銀行增加對創業投資基金等的投資。沃爾克規則的修訂完成,將於10月1日生效。
在這些政策利好之下,美國一級市場的資金供給正在不斷增加,美國VC募資創下新紀錄也是情理之中。
對中國的股權投資行業來說,當前並不缺「退出」的利好——創業板註冊制、新三板改革紛紛落地,退出的火熱形勢短時間內不會有很大變化。
然而,在募資端,繼險資「開閘」後,也需要類似美國銀行「放水」進入創投基金的政策儘快出臺——如果銀行的資金在未來能夠放開進入到股權投資行業,則能夠更為直接地引導科技發展、創新創業、扶持中小企業,進而賦能實體經濟。私募股權投資是最為典型的長期投資、價值投資,也與銀行的中長期資金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