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肉食食品中,魚肉應該算是桌上必備的「超級主角」。它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富含多種營養物質,為人體提供每天所需的蛋白質及維生素等。
然而,魚肉的價值不止於此,它體內的歐米伽3脂肪酸,可以促進飽和脂肪酸代謝,降低體內膽固醇含量。
換句話來說,魚吃得越多,越能保護心臟。
經常吃魚更護心!
《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二十碳五烯酸(EPA)攝入越多,越不容易得心血管疾病。
EPA是魚油的主要成分,和DHA一樣,均是歐米伽3不飽和脂肪酸的成員。它們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增進血液循環,減緩血管硬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腦血栓、心梗、冠心病等。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居住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幾乎未患過心血管疾病,這也是和他們愛吃深海魚有關。
除此之外,EPA和DHA這兩個「腦黃金」,還能促進大腦生長發育,尤其是小孩和老人,日常更要多吃魚肉。
吃魚有這5個好處
1
預防老年痴呆症
吃魚有助於加強神經細胞的活動,從而提高學習和記憶能力。研究表明,每周至少吃一頓魚的人,與很少吃魚的人相比較,老年痴呆症的發病率要低很多。
2
保護視力
魚的體內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能夠減少眼睛黃斑變性的可能,經常吃魚可以保護視力。
3
保護關節
魚油不僅能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對於保護關節也有功效。
關節老化是身體發炎的過程,而魚油當中的EPA和DHA對於抗發炎有良好功效,可緩解關節發炎症狀。
4
滋潤皮膚
多吃魚可以減少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從而滋潤、保護皮膚,避免其乾燥、鬆弛、出現皺紋。
5
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經常吃魚,除了滿足口饞的同時,還能保護血管和心臟,降低患病風險。
海水魚比淡水魚好?
一般來說,市面上的魚主要分為兩大種類,深海魚和淡水魚。由於生長環境的不同,很多人認為深海魚的營養成分比淡水魚更齊全,對人體的好處也會更多。
從營養角度來看,海水魚富含維生素、磷、鈣、鐵、鎂、碘等及大量不飽和脂肪酸,可以保護心臟和大腦。
但淡水魚並非一無是處,它們高蛋白、低脂肪,容易被機體吸收利用,同時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價格也十分親民。
像常見的鱅、鰱魚,它們也是淡水魚之一,但體內的DHA含量非常優秀,不僅可以為身體提供所需的脂肪酸,還可以益智健腦、補充微量元素。
注意:
海水魚身上有一種叫雪卡毒素的毒素,高溫煮熟無法分解,食用後出現嚴重的嘔吐和腹瀉,不及時治療會威脅生命。
建議大家以後在購買時,儘量不要挑選2公斤以上的深海大魚,因為體積越大,積累的毒素越多,同時不要進食魚的頭、內臟以及卵巢等生殖器官。
魚類EPA/DHA含量排行榜
EPA和DHA含量最主要的還是看品種,並非從單一的海水魚或者淡水魚就能分辨出。
圈姐給大家找出了EPA/DHA排名前6的魚類,大家可以了解下。
*數據來源:《中國食物成分表》(第6版)(單位:克/100克)
第一名:長頭小沙丁魚(海魚)
EPA含量:9.3
DHA含量:5.3
第二名:斑尾小䰾魚(海魚)
EPA含量:3.0
DHA含量:1.6
第三名:雲鰣(河魚)
EPA含量:3.0
DHA含量:9.3
第四名:白帶魚(海魚)
EPA含量:2.0
DHA含量:5.7
第五名:尖吻鱸魚(河魚)
EPA含量:1.6
DHA含量:1.3
第六名:虹鱒魚(河魚)
EPA含量:0.8
DHA含量:2.2
這幾類魚最好不要吃
汙染的魚
雖然吃魚能帶來多種好處,但由於受到環境的汙染,大家要小心魚身體裡這種有害物質——甲基汞。
甲基汞:一種具有神經毒性的環境汙染物,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可能造成語言和記憶力障礙。
一般來講,大型且壽命比較長的魚類,含汞量更高,如長壽魚、旗魚、大眼金槍魚、馬林魚、大鯖魚、鯊魚、馬頭魚。
過度油炸的魚
經過油炸的魚也可能使體內的汞含量上升。而且魚類過度油炸,其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在高溫下會被破壞,容易產生自由基、苯並芘等有害物質,不利於人體健康。
沒有煮熟的魚
生的或者沒有煮熟的魚在肉質上會更嫩滑,口感上會更鮮甜,但都不建議生吃。由於未煮熟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寄生蟲和病菌,再加上有些食物來源不明,人吃進去之後容易感染細菌。
醃製的鹹魚
鹹魚在醃製過程中,亞硝酸鹽含量會逐漸增加。而亞硝酸鹽可以在體內轉化成亞硝胺,它是國際公認的強致癌物,促進各類癌症的發生。
最近微信改了推送規則,公眾號文章已不是按時間先後推送文章,而是根據你的閱讀行為推薦文章。
如果你看我們的推文少了,或者從來不評論、不點在看、不轉發,那你以後可能就再也收不到我們的推送了。
所以,如果你以後還想收到我們的推送,可以給標個星標,經常點在看,分享轉發,或給我們評論留言,感謝大家一路支持~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