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姐妹在選擇護膚品甚至營養品時候,都會尋求一定補水保溼功效,基礎認知即:補水保溼到位,美白抗衰老才能夠發揮功效。這又是什麼原理呢?
健康的皮膚應當是光滑滋潤富有彈性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皮膚內的水分。而這些與皮膚本身保溼系統的功能有關。我們自身的系統正常情況下,皮膚具有自我保溼能力,這主要是由皮膚屏障完成的(即角質層+皮脂膜)。
上圖顯示了保溼的原理:
▲真皮層是水的來源,也就是「水庫」。真皮細胞間質涵養了大量的水,缺乏細胞間質(膠原蛋白、透明質酸),真皮的涵水能力會下降。(真皮層因為富含豐富的血管,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缺水的。除非缺水到了極致,才有可能會出現真皮層都缺水的情況。)
▲表皮細胞間質及NMF象水泵一樣把真皮層的水吸出來滋潤表皮(尤其是角質層)。
▲由汗液混合皮脂腺分泌的皮脂、以及天然保溼因子,形成一層保溼膜(皮脂膜),防止水分流失。
當環境過於乾燥,或者屏障功能損傷時,皮膚的失水速度就會加快,角質層水分含量降低,皮膚乾燥、脫屑。在這種情況下,說明肌膚自身的儲水能力發起警告:我們需要維持和保護皮膚屏障功能,你需要補水保溼了!
▼
補水和保溼不是同一個意思!
皮膚角質層中的水分對維持皮膚健康,防止皮膚老化以及滋潤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般皮膚含水量應在10%~20 %之間,才能使皮膚光滑,柔軟和富有彈性,一旦皮膚含水量低10%,皮膚就會出現乾燥、粗糙、乾裂、皺紋增多等皮膚老化現象。
補水:指補充肌膚細胞所需要的水分,提高角質層的含水量。
保溼:幫助肌膚留住角質層的水分,形成保溼膜來鎖住水分,不讓水分過度流失。
補水保溼是孿生姐妹,彼此相互依存的,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無法生存。
補水可以深入肌膚與渴水細胞緊密結合,改善肌膚微循環。如果皮膚表面的水分流失,大水庫真皮層(真皮層含水量佔全部皮膚組織的60%)中調動水資源來到稀水區域角質層,滲出到皮膚表層。
其實我們每天洗臉,使用加溼器,甚至空氣中也都會含有水分子,附著在皮膚表層,另外喝下的水一部分通過真皮層,直接供給了角質層,保持肌膚水分。但光補水不保溼也是做無用功,補水和保溼必須同時進行,才能讓肌膚真正的喝飽水。
▼
如何補水保溼?
我們總說乾性皮膚、油性皮膚和中性皮膚需要不同的補水保溼防範,其實它們細胞含水量並沒有特別的差異,導致皮膚乾燥的原因是細胞間質被破壞和損耗,也就是皮膚的屏障被破壞,導致水分的流失。皮膚暴露在環境下,就必然會受到這樣的影響,我們的皮膚無時無刻都在接受環境的「迫害」,並沒有絕對膚質不受損的情況,別人皮膚好,完全是懂得如何補水保溼。
首先,我們需要清楚是知道:日常我們喝進去的水不是直接就進入皮膚角質層,而是進入血液循環,大部分從尿中排出。血液吸收的水分,也不是直接跑到角質層中,而是到達真皮層當中,然後再擴散到角質層,角質層進行水合作用(吸水),達到一定量就無法吸收啦。角質層能蓄水量就那麼多,多了也不可能讓水撐破臉皮吧!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日常大量喝水都無法讓臉水潤感十足,畢竟發揮的作用只有這麼多。
劃重點!!
補水的關鍵靠吸溼劑。吸溼劑幫助將真皮層的水分吸至表皮層,還能夠抓住周圍環境的水分,避免皮膚表層的水分散失,比如透明質酸、膠原蛋白,胺基酸、尿素、丁二醇、丙二醇銀耳提取物等,多為醇類、糖類、醯胺類。相信姐妹們看到這些都非常熟悉了。
保溼的關鍵是要保護好皮膚表面的皮脂膜,增加皮膚表層的保溼因子,需要依靠護膚品中的潤膚劑和封閉劑。通俗點說,即是保護皮膚水分流失的最後一道防線。
常見潤膚劑成分有水解膠原蛋白、植物油、亞麻酸等油脂、脂類及其衍生物、合成油脂、豆油酸等。常見封閉劑成分:羊毛脂、霍霍巴油、膽甾醇、神經醯胺、角鯊烷(烯)、凡士林、礦物油(液體石蠟)、矽類等。幾乎網紅類的保溼護膚品都有以上成分。
姐妹們應該知道如何挑選補水保溼類產品了吧!
▼
補水保溼為什麼是護膚基礎?
任何塗抹在皮膚上的物質主要是通過角質層屏障及皮膚上的細胞途徑被吸收的。保溼補水類產品中的脂質,僅僅是參與角質層屏障。而美白類產品要滲入到表皮基底層作用於黑素細胞,抗衰老產品則是要吸收至真皮作用與成纖維細胞則可以發揮功效。
如果角質層屏障受損了, 那就等於將美白抗衰老產品的有效成分拒之門外了,所以補水保溼必須是基礎!
溫馨提示,一年四季補水和保溼都很重要,尤其是換季,肌膚最容易受到各種攻擊。不管你的皮膚狀態有多好,都不可忽視對肌膚的保養哦!
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