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的宇宙都是已經發生過的事,都是假象?研究它還有沒有意義?

2020-12-21 李論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我們仰望星空,看到的都是過去的景象。也就是說我們看得越遠就是在回望宇宙的過去,例如,我們看到的月亮就是1.28秒之前的景象,太陽就是8.19分鐘之前的太陽,獵戶座左肩上的參宿四就是640年前的樣子,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一切都是假的嗎?此時此刻宇宙的景象我們無法得知,那會不會影響我們對宇宙的研究?這一切都是因為真空的光速是有限的,並且宇宙太過浩瀚,先說一些光速。

真空中的光速是每秒299,792公裡,理論上沒有什麼能比光速更快。如果你能以光速旅行,就能在一秒鐘內繞地球7.5圈。

光速的歷史

早期的科學家無法感知光的運動,因為光速太快了,所以會認為光是瞬間傳播。人們所知的關於光速的第一次論述來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他與另一位希臘科學家恩培多克勒斯(Empedocles)就光速發表了不同的意見。恩培多克勒斯認為,因為光會移動,所以旅行必須花時間。亞里斯多德則認為光是瞬間傳播的,他不同意光旅行的觀點。

1667年,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GalileoGalilei)在相距不到2公裡的山上首次測量了光速,大致就是在兩個山頂站兩個人,每人拿著一盞燈籠。一個人先打開燈籠,當第二個看到光時,他也打開了自己的燈籠。通過觀察光在這之間傳播的時間,伽利略認為自己可以計算出光速。但不幸的是,光速太快了根本都看不出傳播時間,所以他只能猜測光的傳播速度至少是聲音的10倍。

16世紀70年代,丹麥天文學家奧爾·羅默(Ole Romer)第一次真正的測量了光的速度,當他觀察木星的衛星艾奧(Io)的運動時,發現在幾個月的時間裡,艾奧(Io)從木星陰影裡出現的時間比預計的要晚,在另外幾個月裡,又比預測的要早,這是因為地球在軌道上的運動造成的,也就是地球到木星的距離在改變,於是羅默確定光從Io到地球需要時間。當木星和地球相距最遠時,日食出現會晚一點,而當相距較近時,日食會提前出現。這給了羅默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光在太空中以一定的速度傳播。」

他的結論是,光從太陽到地球需要10到11分鐘,這是一個過高的估計。他的計算速度為每秒20萬公裡。

1728年,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布拉德利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引起的恆星表面位置的變化進行了計算。他認為光速為每秒301,000公裡,將光速精確度在1%左右。出生於普魯士、在美國長大的阿爾伯特·麥可遜(AlbertMichelson)在1879年測量的光速為每秒299,910公裡,這被認為是40年來最精確的光速測量。

現在我們知道了光速是有限的,它在空間傳播中要花費時間,但宇宙並不是恆定不變的,而是變化,甚至變化的速度會超過光速,這就造成了宇宙中有些發光物體的光已經達到地球,有些至今都沒有達到地球,到達地球的光中,有些其實已經與我們失去了因果關係。

現在再來說下宇宙的大小,

以及我們現在看到的景象會不會影響我們對宇宙的研究?

美國著名天文學家愛德文·哈勃通過對遙遠星系的距離以及光線紅移的測量,發現了宇宙在膨脹,根據這個重大的發現,我們反推出了宇宙起源於大爆炸。

在大爆炸之後,空間一直在膨脹,但呈減速膨脹狀態,在宇宙誕生後38萬年的時候,由於空間的冷卻,中性原子得以形成,這時宇宙中殘餘的光子得以自由傳播,不再受到帶電粒子的散射,這些光子經過大約138億年的旅程目前已經達到地球,這是我們接收到宇宙中最早的光,我們稱之為微波背景輻射。

但這時的宇宙並沒有形成恆星、星系,而是一片溫度偏高的中性氣體雲,宇宙還需繼續膨脹冷卻,隨著萬有引力的作用,氣體雲中密度稍高的地方物質開始聚集,等達到一定的密度閾值,坍縮的氣體雲中心點燃核聚變,第一批恆星誕生,這大約發生在宇宙誕生後5000萬到1億年間。

但這時空間已經在這個時間短內膨脹到了非常大的範圍,且一直在膨脹,也就是說恆星、星系形成以後,光開始向地球傳播的同時,這些發光的物體也同時在遠離我們,離我們比較近的恆星、星系光會首先達到地球,那些離我們比較遠的恆星、星系則需要更多的時間到達地球。

但此時恆星、星系遠離的速度一直在減慢,就算它一開始膨脹得很快,但總有一點速度會降下來,因為這時的宇宙是由物質控制的,萬有引力在對抗宇宙的膨脹,如果一直這樣持續下去,宇宙膨脹速度減緩,那些遙遠的星系的光總會有時間達到地球的,未來我們在地球上將看到更多的恆星、星系。

但是在1998年,我們通過對遙遠超新星數據的觀察,通過距離和紅移數據得出宇宙在加速膨脹,這說明現在的宇宙有一種未知的力量在撕扯著空間,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暗能量。

宇宙的加速膨脹大約發生在45億年左右,也就是太陽系形成的時期,根據我們最好的測量發現,暗能量掌控宇宙以後的宇宙膨脹率為68(km/s)/Mpc,也就是空間上每增加300萬光年的距離(或者每過300萬年),星系遠離地球的速度增大68千米每秒。按照這個膨脹率,目前136億光年外的星系已經在超光速遠離我們了。

這就是說,那些在暗能量掌控宇宙以後,光線還沒有來得及達到地球的星系,它們的光將永遠不會達到地球,因為它們與地球之間的空間正在超光速膨脹,那些在暗能量掌控宇宙之前光線已經到達地球的所有星系,雖然這些星系中最遠的已經膨脹到了可觀測宇宙半徑的附近,但它們在歷史上發出的光將能持續到達地球被我們看到。只是它們現在發出的光我們將永遠不會看到。

那些現在在136億光年內的星系,它們遠離地球的速度沒有超過光速,因此現在發出的光是可以到達地球,但那也是數十億年之後的事情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它們只是它們剛誕生時候的樣子,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將持續看到它們的變化。

因此,我們雖然看不到宇宙中發光物體現在的模樣,但我們可以看到它們的過去,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歷史上發出的光將持續到達地球,等某一天它們突然消失了,有可能是已經消亡了,也有可能是因為空間的膨脹,它們的光再也達到不了地球了。這些都是真實發生的事件,並不是假象,而且由於光速的有限和宇宙的浩瀚,我們才得以研究宇宙的歷史,如果光速時瞬時的,我們看到宇宙的樣子都是今天的樣子,那我們如何去研究宇宙的起源?!

相關焦點

  • 宇宙中沒有氧氣,為何太陽能一直燃燒?科學家:都是假象!
    宇宙中沒有氧氣,為何太陽能一直燃燒?科學家:都是假象!人類使用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而目前已知最早的取火方式就是鑽木取火,鑽木取火的原理還是非常簡單的,利用一個石頭,一根木棍和一塊木頭摩擦生熱就能夠產生火,目前,現在人類已經掌握了各種各樣的燃燒方式,比如說打火機和火柴等等。
  • 將顯微鏡放大40億倍,能看到「宇宙」的另一面,這一切都是假象?
    浩瀚的宇宙存在著太陽系,而太陽系又分為八大星系當中的地球也是唯一一個充滿勃勃生機的世界,而宇宙當中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包括人類也是在任何一個小小的生物上面,我們都能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所以說對我們來說是格外的廣闊,而我們對宇宙的了解又是少之又少,雖然我們想盡一切辦法去探究它
  • 為什麼宇宙中所有星球都能「懸浮」在太空?原來是「它」在作怪
    對於星球漂浮在太空中這件事,你可能會認為是很正常的,但是卻有一些不斷追求宇宙奧秘的科學家們,開始研究這個奧秘,不少人都想知道,為什麼宇宙中所有的星球都懸浮在空中?它們不糊往下掉嗎?其實這個問題有人說跟引力有關,也有人說它背後奧秘非常複雜,遠不是現在人類的科技可以解釋的。
  • 用哈勃望遠鏡看到的宇宙,我們都被這些精彩震撼了!
    整張照片運用了三層濾鏡,拍攝的是銀河系外的仙女座星系中的兩個距離很近的星雲在長久的宇宙演化過程中「相撞」的畫面。哈勃30年精彩照片——創生之柱它是哈勃最經典的作品之一,這張令人驚嘆的照片拍攝於1995年,向人們展示了被老鷹星雲(M16)的繁星照亮的三個冰冷氣體柱。
  • 地球「懸浮」在宇宙中,它是依靠什麼力量,能支撐到現在?
    人的大腦是人體中最重要的器官,不僅可以分辨人和事,還能思考問題。生活中經常遇到難以解答的問題,需要用心探索,才有揭曉答案的可能性。自古以來有很多問題困擾著科學家,科學家始終沒有放棄過,例如地球上的第1個生命是怎樣誕生的?人類的起源到底是什麼等等,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 宇宙真實面貌是什麼樣的?愛因斯坦早已解答,我們看到的是假象
    提起宇宙的形狀,科學家們很難給出具體的描述,在中國古代詞彙的解釋中,宇宙代表空間上的無邊無際和時間上的無始無終。根據我們對宇宙的探索成果,它的已知直徑已經超過920億光年,並且還在不斷膨脹之中,很難確定宇宙究竟是怎樣的狀態和形狀。
  • 《周易》到底值不值得研究?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意義在哪裡?
    有朋友問:《周易》到底值不值得研究?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意義在哪裡?在極端實用主義者眼中,除了謀生技能就沒有值得研究的東西。就好像近年來呼籲取消數學、英語高等教育一樣,很多人認為生活中使用不到的,自然就是無用之學。既然是無用之學,學之何益?
  • 宇宙的存在有何意義?生命意義何在?宇宙誕生是為等待人類出現?
    宇宙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本是一個哲學問題。不過作為一個科學領域的科普作者,我是不太願意寫這類哲學思考的。其實這個問題是很多科學愛好者都喜歡發問的,我在科學群裡經常看到有人會問類似於「宇宙的意義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 宇宙的13條法則:所有發生,都不是偶然
    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發生的,每一件事的發生必有其原因。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運也遵循這個定律。認同因果定律的不僅是佛教,還有基督教和印度教、靈修的幾大派系等等。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大科學家牛頓等人,也認為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
  • 你所在意的都是枝節,你所看到的都是假象.
    當你認識到這一點,你會發現你所在意的都是枝節,你所看到的都是假象。而這僅僅是認知開始的第一步,知道並尊重人和人之間的差異。五、認知的實際決定者,常常你不知道。事物是客觀存在的。我們的主觀世界是我們的理想世界,從建立之初就是為了處理客觀世界而存在,並且希望將客觀世界改造成我們的主觀世界。
  • 宇宙到底有沒有盡頭?如果朝一個方向一直走下去,會看到什麼?
    宇宙的起源目前已經有一個得到普遍認可的大爆炸理論。那麼宇宙有沒有盡頭呢?對於宇宙的盡頭問題,它的謎團可能比宇宙的起源還要複雜難以探索。要知道,人類探索宇宙的範圍主要是以光學類探測器為主,也就是想要探索到的目標星空,那裡需要有光子能夠到達地球。
  • 為什麼宇宙中所有天體都「漂浮」在空中?科學家表示已經找到答案
    其實地球除了可以用作地球上物體的參照物,同時也可以用作宇宙其他星球的參照物,從地球這個參照物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宇宙中所有的天體似乎都漂浮在半空中。,可是當我們看過去的時候,夜空中是一片平靜的局面,如果沒有力量在支撐這些星球,那麼我們看到的夜空應該不是平靜的,而是星星滿天飛混亂的場景,就好比在海中航行的輪船,當大家都漂浮在海面上的時候,我們看到對方就是在同一個平面上,這和太陽系中的太陽和八大行星同處於黃道平面是一樣,既然有力量在支撐著這些星球「懸浮」在太空中,那麼到底是什麼力量呢?
  • 如果你讓時間靜止5秒,地球會發生什麼?這些事都不是你想看到的
    如果時間停止了會發生什麼?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科幻熒幕裡的角色,比如《Ben10》裡的悖論教授,《幻影丹尼》裡的發條裝置,或者《超能英雄》裡的中村寬(可以控制時間的日本小胖子),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有能力讓時間停下來。雖然虛構的人物可以是時間終結者,但在現實中,時間無法控制。時間之箭一直在向前飛逝,我們也在時間長河中永不停歇的流動。
  • 人類和宇宙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答案讓人細思極恐
    答案當然沒有這麼簡單,隨著科學家的研究深入,提出了一些顛覆認知的觀點,例如「人存原理」和「熵增定律」在這些理論中,都對人類的存在做出了不同的解釋,或許生命的誕生是宇宙中最美麗的巧合,而生命存在的意義並非只是「繁衍」和「進化」這麼簡單。
  • 機器人在「流浪」星球向地球發送信息,宇宙奧秘研究邁進一步
    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浩瀚宇宙,有著極大的好奇。於是人類科學家和天文學家,逐漸開始對宇宙進行一系列的研究。而且很多科技強國,也紛紛爭相進行太空研究項目。為更好地研究太空,人們已經開發出一系列探測器,這些探測器是科學家研究太空的利器。
  • 你眼睛所能直接看到的東西,都是假象!
    其中最需要弄明白的一個道理就是:你眼睛看到的都是假象,你用心看到的才是真相!當你徹底明白這個道理後,你就能一眼看透所有事物的真相!1世界上有一半的事情,明明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但是大家都把它當成真的。世界上的另一半事情,明明大家都知道是真的,但是大家都對它視而不見;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 地球是可觀測宇宙的中心?科學家:宇宙一直在膨脹,它沒有中心
    奇點大爆炸之後,又過了38萬年,光子才開始了高速運動。為了把那38萬年的時間加上,科學家沒有用光子的速度來計算,而是選擇了中微子,中微子從宇宙誕生的那一刻便出現了。最後再考慮到宇宙膨脹的速度,得出了可觀測宇宙半徑為465億光年。至於具體的計算過程,需要用到大量天文學公式和微積分。話又說回來,地球為什麼會在可觀測宇宙的中心?這是巧合嗎?
  • 都是假象,醫生直言:這3件事才真正不準做
    月經對於每一個女孩子來說,既是親人,又是仇家,每月總需要拿出那麼幾天來迎接大姨媽的到來,為此還有諸多禁忌,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的,相信大家聽得最多的就是經期不準洗頭髮,不準運動,是這樣麼?哪些事情不能做呢?月經期不能「洗頭」?
  • 宇宙剛出現時,空間內什麼都沒有,第一代星球是如何出現的?
    宇宙中的第一批居民雖然如今的宇宙看起來非常精彩,但事實上,當宇宙剛出現,宇宙中什麼都沒有,後來,氫元素和氦元素聚集成的氣體雲中,孕育出了宇宙中的第一批居民——第一代恆星。第一代恆星普遍都是「大質量」,這意味著它們的壽命都是非常短暫的,我們知道,現代科學研究認為,恆星的質量越大,壽命就越短,比方說太陽作為一顆質量較小的恆星,它的壽命可以達到100億年左右,但是大質量的恆星壽命,則普遍在數百萬年到一億年之間。
  • 既然宇宙無限大,人類用有限的時間去探索無限宇宙,還有意義嗎?
    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現代宇宙空間、時間以及所有物質都來自於一個奇點的膨脹,在它的擴張過程中,誕生了物質、恆星以及星系與整個宇宙! 《星際之門-宇宙》最令人期待的結局是命運號飛船關閉所有可以關閉的設施,包括所有船員都將進入休眠狀態,因為它要跨越一個星系之間的虛空,命運號不知道這個距離有多大,它所儲備的能源可能無法支撐到下一個可以補給的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