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如何應對發展的挑戰

2021-01-09 澎湃新聞

文/許正中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席捲全球的疫情使未來已來,人類發展到了數字社會的新臺階,產業創新呈現新形態,改革開放面臨新挑戰。作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領頭雁」的深圳,只有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勇於自我革命的精神,才是克服任何障礙和挑戰、獲得最終勝利的保證。

一、深圳40年打造了跨越發展樣板

深圳不斷自我突破、創造第一、超越自己,通過改革創新,不斷釋放人的潛能、解放生產力,成為中國乃至人類發展史上不斷創造奇蹟的先鋒城市,並在全球競爭中顯示出優勢和特色。正是憑藉深圳人富有創造和拼搏力的敢闖敢拼精神,深圳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真正形成了「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的典範,從邊陲小鎮一躍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是全國單位面積經濟密度最高、營商環境指數最高的城市。僅有不到2000平方公裡的土地創造出了超過兩萬多億人民幣的GDP,目前經濟總量僅次於上海、北京,居全國第三。

(一)深圳是近百年來世界發展績效最好的城市

深圳已躋身世界一流城市行列。根據以英國拉夫堡大學地理係為基地創立的「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網絡(簡稱GaWC9-08)」研究小組的最新分類,2018年深圳首次入選世界一線城市。《世界城市名冊》系列榜單被認為是全球最具權威性的城市排名,深圳2000年在該榜單的排名為全球200,當時是五線小城市,到2019年位次上升了145名,排在全球第55位。2012年之後的七年間,深圳在該榜單上的名次提升65位,為該榜單同時期提升最快的全球城市。

從經濟總量看,深圳2019年為2.69萬億元,年均增長達到26%,是同階段全國GDP平均增速的3倍左右,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實現了「三連跳」—— 2017年GDP超過廣州、2018年超過香港,躋身亞洲城市前5強、全球城市30強;從居民收入水平看,目前已突破18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3倍多,多年保持全國第一,年均增速也遠高於國內同類城市。自2012年以來,深圳人均GDP七年間增長7.8萬元,增幅部分甚至超過2019年全國人均GDP。從消費水平看,改革開放的紅利惠及消費市場,各類商品品種豐富,數量充足,消費品市場規模持續擴大。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依然保持較快增長速度,2012—2019年七年間,增長了0.64倍;從對外貿易看,深圳2019年全市進出口總額高達2.97萬億元,佔全國1/10左右,出口額連續29年居內地城市第一。外貿結構不斷優化,新興市場出口規模持續擴大。2012年以來,深圳對外貿易經歷了自1979—1992年的高速增長、1993—2012年的快速增長到如今的平穩增長階段,正在進入以質量換速度的時期,有望實現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從發展效能看,集約式發展、綠色發展逐漸成為深圳新名片,其中萬元GDP能耗、水耗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和1/8,真正做到速度和質量同行,實現了高質量、高效益的健康綠色可持續發展;從產業結構看,近40年來,深圳經濟結構經歷了加工貿易—信息技術產業—智能化與高端製造業三個階段轉型升級。深圳始終強調創新引領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發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並成為深圳屹立於全國甚至全球城市潮頭的重要基因。深圳瞄準國際「創新型」城市和「綠色城市」的定位,推動以大國重器、新能源為代表的高端製造與以金融、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迅猛發展,並逐步成為深圳的支柱產業;從發展潛力看,按照居民幸福感、經濟狀況、創新、治理這四個維度進行評價,深圳未來成長性得到世界認可。國際知名的科爾尼管理諮詢公司(A.T.Kearney),聯合國際學者與智庫機構發起並製作了一份有影響力的全球城市報告,包括《全球城市綜合排名》和《全球城市潛力排名》兩份子報告,深圳的排名近年來穩定在50位左右。

(二)深圳始終是體制機制探索的領頭羊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中國城市營商環境評價報告》,深圳的營商環境指數、軟環境建設均居全國首位。正是這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使得深圳的多項改革不僅走在前列,新舉措也不斷在全國乃至全球被複製推廣。

深圳始終堅持黨對改革開放事業的全面領導,按照「市場、服務、效率」三大改革方向全面深化改革,自1981年起開展了九輪大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創造了1000多項全國第一,積極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高效的機構職能體系,構建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管理體制、以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為核心,推進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以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互制約相互協調機制為重點,不斷優化行政運行機制,為全國行政體制改革積累了好的經驗做法,率先高質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區,構建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2013年,深圳率先在全國啟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大幅壓縮行政審批,引領新一輪政府職能轉變,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全國「簡政放權」提供了鮮活的例證。在自貿創新片區的新制度探索中,深圳再一次成為標杆。

(三)深圳是中國創新驅動發展的「急先鋒」

創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是深圳發展的永恆動力。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僅僅歷經40年,深圳就從「科技荒漠」「世界工廠」成為「創新之城」。從最初的憑藉「三來一補」發展戰略,通過承接香港的低端製造業產業實現了城市發展的原始積累,到1995年轉向製造模仿,再到2005年轉為創新製造,創新基因已融入深圳城市發展的血脈。深圳以超前理念布局創新產業,營造創新環境,產業鏈龍頭企業與各類創新要素高度集聚,並推進開放式創新,集聚全球創新能量,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的「孔雀計劃」,驅動深圳從應用技術創新向基礎技術、前沿技術創新轉變,帶領深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彎道超車」。

二、新時代跨越發展面臨的新挑戰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數位技術的顛覆、全球疫情的衝擊,改革需要新舉措,開放需要新航向,在當前「五位一體」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深圳的發展也面臨新的挑戰。

(一)從改革紅利走向創新紅利面臨新問題

過去40年深圳的發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深圳臨近香港且具有特區身份,時至今日,這種優勢已經不斷消失,而與此同時,隨著國內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愈發穩固,雄安新區在探索先行示範區上的地位不可動搖,廣州的區域經濟金融中心地位也已經明確,未來深圳還能否在整個國家發展大局中獲得差異性的政策或者改革地位,會對深圳未來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深圳的發展目標是世界一流城市,其戰略定位、發展理念、產業結構、技術研發、創新實力、城市管理、環境治理都會向世界最高水平進軍。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人才,而深圳房價高昂、公共產品不足、基礎教育不足、高等教育缺乏,具有全球引領作用的制度性社會基礎設施建設落後。這對整個城市發展體系的完善產生了阻礙作用,也降低了城市的吸引力,未來需要彌補。

(二)創新基礎不牢難以應對內外雙循環的新形勢

建設全球創新城市是深圳發展的方向,然而比對國際其他創新城市,深圳還面臨很多問題。深圳創新的長處在於企業創新能力強,科研成果轉化率高,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但深圳的短板在於基礎研究能力不強,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數量較少,基礎研究人才數量偏少。深圳全市基礎研究經費佔R&D經費支出的3.13%,低於同期全國5.5%的水平,更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水平,且深圳的研發活動以試驗發展為主,佔全部R&D經費支出的85.6%,而最能體現核心創新能力的基礎研究佔R&D經費支出僅為3%,表明深圳基礎研究離國際水準還有較大差距。其中有歷史原因,也有深圳戰略謀劃不足的原因。深圳已有的研究機構更多類似孵化器,在基礎研究方面的供給與強大的市場需求仍不匹配。長遠來看,將影響深圳創新發展的後勁,不利於深圳產業創新升級。再者,創新資源不均衡。深圳是典型的市場驅動型創新模式,但也存在研發投入、研發成果主要集中在少數大型企業,中小型企業創新活力不足的不平衡問題。創新嚴重依賴少數企業的負面影響將逐步凸顯。

(三)開發強度與產業發展存在結構性矛盾

深圳在城市化進程中,由於沒有完成對原村民和集體經濟組織使用和開發權的合理處置,衍生了一個容納700多萬人、4億平方米建築面積的「法外」建設用地市場。空間成本上漲導致的生活成長成本上升,從而對城市的發展路徑產生巨大壓力是深圳最大的劣勢。深圳當前土地開發強度近50%,比土地更為稀缺的香港高一倍,對未來的產業、生活和生態空間形成了明顯的擠佔效應。與香港相比,深圳土地資源的空間配置效率卻並不高。一方面,多重因素抬高的地價、房價大大增加企業的運行成本和進入門檻,惡化了經商環境,對深圳製造業、物流業產生了巨大的擠出效應,使深圳的產業面臨空心化的風險。高房價、高成本正在削弱創新創業的市場土壤,抑制了大量的中小微企業。2018年,深圳新增註冊企業數量為29萬,增長率為-12.3%,北京新增註冊企業增速為2.7%,上海為13.2%,廣州為25.47%,全國為10.3%。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2019年1-6月深圳商事主體登記統計分析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深圳註銷企業及個體戶大幅增長,1-6月份註銷企業68427戶,同比增長325.5%。另一方面,高房價既降低了深圳對各種人才的吸引力,對繼續保持深圳的活力、創新力產生了負面影響,也削弱了深圳中產階級的規模,擠壓了中產階級的消費空間,造成了深圳中產消費不足、經濟系統無法生成可持續增長的內循環及內生動力等嚴峻問題。據計算,2018年深圳房價收入比已經超過40倍,位居全國第一,遠遠高於通常被認為5~7倍的國際通用的標準和水平。除少數行業收入水平較高的群體之外,絕大多數工薪群體難以依靠自己的努力購買市場商品房。有數據顯示,深圳自有住房率僅有不到30%,超過70%的人依靠租房,這個比例遠超面積更小的香港。而高房價使得深圳人均年度消費總額佔人均GDP的比例僅為27%,遠低於北京的41%、上海的39%、廣州的44%,更遠遠落後於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超過70%的美國。這一現狀在外貿受阻、投資低效、內需成為唯一增長動力的形勢下,給深圳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四)公共服務供給不足難以支撐世界一流引領性城市

深圳雖然在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方面的投入在加大,但教育、醫療、文化等事業的質量和分布遠不能滿足市民的需求。教育方面,基礎教育學位供需十分緊張,缺口較大,遠不能滿足需求。醫療方面,深圳各級各類醫院數量較少,尤其是三甲醫院更是稀缺,數量遠低於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社會事業建設總體投入不足,社會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不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五)逆全球化湍流衝擊強勁,傳統優勢不再

2019年深圳經濟對外依存度達110.6%,遠高於上海的89.2%、北京的81%和廣州的42.3%。當前部分發達國家興起逆全球化的思潮,對深圳外貿、外資及經濟持續增長構成一定的壓力。中低端領域製造業外遷趨向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中國產業升級的急迫性。另一方面,國內城市間的創新競爭也愈發激烈,各城市之間紛紛將創新作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引擎,創新競爭也接近白熱化。大量其他城市憑藉成本優勢和政策優勢對部分產業形成吸引力,進一步加劇了深圳產業發展的困境。

(六)產業「脫實向虛」的挑戰

按照其他城市產業結構演變軌跡分析,深圳的產業結構可能會無可避免地「脫實向虛」,即由二產主導轉變為三產主導。實際上,深圳的二產比重已逐步下降至40%左右,與此同時,前幾年深圳不斷在強調金融等高端服務業的發展,深圳市2017年金融業增加值2924億元,佔GDP的比重超過13%,而2005年深圳金融業佔GDP比重還低於6.2%,12年間金融業比重上升幅度超過6.8個點,增速位於全國前列。在這種背景下,深圳能否遏制工業和製造業比重的持續下滑,避免產業體系「脫實向虛」,不僅是保持整個城市未來在製造業領域強大競爭力的根本,也是深圳能否順利完成黨中央所賦予使命的關鍵。

(七)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競爭激烈,難以保持絕對競爭優勢

如何處理好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核心城市共存問題,避免低水平競爭成為未來深圳發展的重要議題。港深雙方將面臨戰略與產業新的調整與合作,廣東與深圳雙方在發展利益分配上存在差異化爭奪,深圳與東莞和惠州的關係也需要再平衡。作為灣區和珠三角GDP最高的城市、製造業實力最強的城市,深圳如何發揮增長極效應,需要處理好與其他城市的關係。

三、深圳發展戰略的再定位

作為中國經濟過去40年的代表,深圳如何繼續成為深化改革開放的急先鋒,引領中國經濟的下一個一百年,並努力成為新時代世界遊戲規則、經濟制度創新的探索者、新產業的發祥地、世界人力資源、人才戰爭的主戰場、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標杆以及世界雲城市的主引擎,將成為深圳未來發展定位的重要議題。

(一)世界遊戲規則、經濟制度創新的探索者

當前世界處在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深圳作為中國開放型經濟的窗口,勢必要承擔起加入世界遊戲規則重構的重任,向外界傳達中國堅定不移以開放姿態融入世界的決心。深圳要敢於挑戰和攻堅改革深水區,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參與全球貿易和經濟交流,加緊破除影響融入國際經濟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要成為「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和強國城市範例」,在融入大國遊戲規則的基礎上以自己成功的模式改造原有規則,深圳要充當世界遊戲新規則的探索者。要繼續釐清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創新經濟制度,破除一切束縛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深圳作為特區經濟的典型代表以及與港澳間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有條件成為經濟制度創新的探索者。

(二)新產業的發祥地

當今世界,顛覆性科技革新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躍升,各國圍繞科技創新核心要素的競爭愈加激烈,今後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科技創新戰略的重點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經濟、生物醫藥、綠色科技、高端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經濟等領域,在全球統籌部署創新鏈、技術鏈和產業鏈,補足科技產業化的短板,徹底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深圳具備孕育新產業獨一無二的環境,一是深圳擁有國內極為完備的科技創新體系,科學體系、研發體系、技術體系、製造體系的完備程度不僅在國內首屈一指,甚至在世界範圍內都很難再找到相似的地方。二是深圳創新發展優勢的形成,不僅在於深圳市委市政府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最早將經濟發展導向創新發展的軌道,而且表現在促進創新發展中善於繪藍圖,發揮市場難以起到的引領作用。因而深圳要把力量更多放在培育先發優勢上,加快建設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

(三)世界創新資源、人才戰爭的主戰場

深圳作為中國重要的創新之城,在營商環境、產業基礎、市場轉化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擬的優勢,長期以來為海外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產業基礎與市場機制,聚集了大批創新創業的高端人才,吸引了諸多國際知名企業,有能力肩負起建成世界級和國家級人才高地的重任。可以考慮把深圳作為海外人才戰略轉型的試點城市,積極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中國特色的人才制度優勢,把深圳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人才高地。

(四)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標杆

40年來,深圳一直是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深圳人所富有的「敢闖敢幹、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已經轉化為一種制度優勢和文化特色。新時代建設更高水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許多新的艱難險阻和挑戰,只有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勇於自我革命的精神,才是克服任何障礙和挑戰、獲得最終勝利的保證。在深圳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就是要著力發揮其在改革開放上的先行引領作用,就是要在深圳這一改革開放成功經驗多、經濟發展水平高、體制機制充滿活力的地區,率先建成由「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成功樣板,並複製推廣,從而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

相關焦點

  • 宇視科技姚婷:AloT下,如何應對安防數據的存儲挑戰?
    11月12日,由國際高科技產業研究機構TrendForce集邦諮詢主辦的「MTS2021存儲產業趨勢峰會」在深圳盛大舉行。宇視科技雲存儲開發部副部長姚婷結合公司經驗,分享了AloT下存儲技術的演進和挑戰。
  • 深圳電子信息企業發展動能強勁
    作為國內電子信息製造業的高地,深圳已佔全國電子信息領域規模的六分之一。2019年全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名單中,深圳有22家入圍。面對當前形勢,深圳電子信息企業如何應對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問題?如何把握新形勢下的機遇,尋求新的增長點?日前,本報記者隨工業和信息化部調研組奔赴深圳,在生產一線進行走訪調查,近距離感受企業發展的強勁動能。
  • 未來大學教育如何應對工業4.0的發展?陳金樑教授談未來大學之道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數位化技術給學習和教育帶來不少的幫助,人工智慧的應用也會越來越廣泛,未來大學教育除了傳授知識,應該如何應對各種教育和學習模式的變化以及工業4.0的發展?12月5日上午,第七屆名校名師公益課堂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承辦,邀請香港中文大學常務副校長、利榮森中國文化教授陳金樑擔任主講嘉賓,給大家帶來主題為《大學之道4.0》的精彩演講,講座以線上線下同時開展的形式吸引了2400餘名觀眾參與。
  • 特力集團攜手珠寶商共同探討如何應對疫情困境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7月1日訊 (記者 田志強)昨日下午,由特力集團主辦的「珠寶匠心傳承文化創意展暨珠寶行業如何應對『疫情』主題沙龍」活動在特力大廈舉行。當天,水貝片區各大珠寶企業負責人、業界精英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疫情」下,珠寶行業如何面對新經濟、新模式、新零售帶來的挑戰和機遇。羅湖區政協副主席陳廣出席活動並講話,羅湖區商務局、深圳黃金珠寶首飾行業協會、深圳黃金珠寶文化研究會、深圳市珠寶首飾設計師協會有關負責人出席了活動。
  • 熊貓不走3:未來3-5年發展面臨的新挑戰與應對戰略建議
    編輯導語:熊貓不走作為知名網際網路蛋糕品牌,也在斷擴展自己的市場,打造持續的核心競爭優勢,力爭成為全國蛋糕第一品牌;但也會在即將到來的未來遇到新挑戰,該如何應對?本文給出一些思考,與大家探討。中,我們分析了熊貓不走為什麼能成就今天的快速發展的階段,在《熊貓不走2:如何打造持續的核心競爭優勢成為全國蛋糕第一品牌?》中,我們提出了一個分析,如何成就持續的競爭優勢成為中國蛋糕第一品牌。
  • 應對人口老齡化 正視挑戰與機遇
    為應對老齡化社會帶來的挑戰,黨中央決定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   第二,我們講的老齡化社會標誌是指60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7%。早在本世紀初,我國就已經是一個老齡化社會了。總的來說,這個老齡化比例的上升還是一個漸進的、平緩的過程。但是,我們還需要看人口老齡化同經濟發展階段之間的關係。
  • 美佳美儂服飾宋佳林:修煉內功、打好基礎 方能應對市場挑戰
    2020年6月22-24日,疫情後中國針織行業的首個大型展會——中國(深圳)針織品牌創新設計周暨深圳國際針織品博覽會(以下簡稱「2020 CKIW」)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盛大舉辦。深圳市美佳美儂服飾有限公司也攜旗下內衣品牌美佳美儂登陸現場,向我們展現美佳美儂原生泰天然乳膠內衣的健康舒適與透氣。
  • 「疫情背景下的婦女與發展:挑戰與應對」 學術研討會專家觀點集錦...
    發言嘉賓:吳麗娟、陸繼霞■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 發言題目:《後疫情時代的扶貧車間女工:風險與挑戰》發言嘉賓:王彥蓉、肖菲雅、王海玉■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碩士研究生■ 發言題目:《疫情期間改善腦癱兒童家庭親子關係的在線幹預研究》2020年突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腦癱兒童家庭造成了嚴峻的衝擊,使得腦癱兒童家庭亟需相關幹預以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
  • 應對全球性挑戰,我們命運與共
    應對全球性挑戰,我們命運與共——訪巴基斯坦全球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哈立德·阿克拉姆光明日報駐伊斯蘭瑪巴德記者 張任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成為全世界必須共同面對的嚴峻挑戰。
  • 深圳40年·財經40人丨四十不惑的深圳,如何重整行裝再出發...
    從拓荒者到弄潮兒,數十年間,深圳成為騰訊、華為、大疆、工業富聯等創新企業的發源地,引領中國科技創新。如今,深圳面臨更加複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而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相繼出臺,深圳又迎來了新的歷史使命和發展機遇。過去40年,深圳究竟做對了什麼,又面臨哪些挑戰?
  • 國育未來教育科學(深圳)研究院名譽院長鍾秉林:主動應對教育改革...
    國育未來教育科學(深圳)研究院成立大會前不久在深圳市學苑賓館成功召開。大會圍繞未來教育創新發展、區域教育創新發展的理念與實踐、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協同發展與深圳先行示範等熱門話題召開為期一天的研討會,並成功舉行了國育未來教育科學(深圳)研究院成立儀式。
  • 如何應對新挑戰?如何把握新機遇?如何加快轉型升級?海墾「三問」謀...
    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作為海南農業領域的龍頭企業,海南農墾面臨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戰,該如何把握機遇,迸發新的創業熱情?  此次研討交流會上,專家、學者深入了解海南農墾發展現狀,圍繞如何在「十四五」即將開局之際,在海南自貿港建設背景下,加快海南農墾產業轉型發展等問題開展討論,疏通產業發展癥結,為海南農墾發展出謀劃策。
  • 斯特恩:開展全球合作應對世界危機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劉娥 實習生 馬菲/文 鍾華登/圖在12月7日舉行的2020綠色發展城市高峰論壇暨第八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上,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全球氣候變遷政策奠基人尼古拉斯·斯特恩呼籲,開展全球合作應對世界危機
  • 抓住RCEP市場開放機遇並應對挑戰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 王晶晶)「中國、東協和有關國家共同推動RCEP建設已進入實質性階段,國內各地、各產業組織及企業應著力研究RCEP對策,制定應對方案,開展培訓,以抓住市場開放機遇並應對挑戰。」近日,中國—東協商務理事會執行理事長許寧寧在「中國(煙臺)『一帶一路』對話東協專場活動」致辭中表示。
  • 「高質量發展中的上市公司」用創新應對挑戰的科銳國際(下篇):「四...
    編者按:為慶祝中國資本市場30周年,經濟之聲聯合15家地方財經廣播推出大型系列報導《高質量發展中的上市公司》,通過對北京、上海、廣東等多家上市公司的實地採訪報導,展示上市公司發展創新之路,呈現30年來我國資本市場扶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歷程。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應對機遇與挑戰的新變化
    應對機遇與挑戰的新變化——三論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全會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10月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京勝利閉幕,會議公報明確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的機遇和挑戰面臨新變化,強調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善弈者謀勢。只有準確預判未來國際國內格局發展變化潮流趨勢,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我們黨在制定決策規劃時,歷來高度重視對發展環境特別是機遇和挑戰的分析判斷。
  • 應對疫情挑戰,低代碼助力立雅展示自主搭建會展企業管理系統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會展行業帶來了諸多挑戰,相關企業該如何應對?廣州立雅展示設計製作有限公司選擇使用活字格低代碼開發平臺,自主搭建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以更高的信息化水平和協作效率,應對疫情挑戰。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會展行業帶來了諸多挑戰,相關企業該如何應對?
  • 「學習黨史」李忠傑:如何應對「黑天鵝」「灰犀牛」?
    李忠傑:如何應對「黑天鵝」「灰犀牛」?我們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範「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範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如何佔據先手、拿出高招,打好有準備之戰和戰略主動戰?基礎和關鍵就在於制度。近年來,我們面對的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
  • ​「疫情背景下的婦女與發展:挑戰與應對」學術研討會專家觀點...
    目前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正在編制的2021-2030年中國婦女和兒童發展綱要,特別強調了突發公共事件要優先考慮婦女兒童等特殊群體的需求和利益,保障女性參與,提高婦女兒童應對突發事件的意識和能力。我們在這個節點上來做總結,是希望這些總結能夠有助於我們今後更好地應對類似的情況,在我們應對災害之類的公共衛生事件過程中,能不能把我們一些做法上升到更加自覺、理性的程度。我從兩點談談自己的看法。第一,疫情剛發生的時候,我們更多地把它定位成一個公共衛生事件,所以我們對於醫學的角度很關注。但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它也是一種「災害」,影響就超出了治病、預防感染等方面。
  • 深圳前市長李子彬:深圳如何制定規劃,引領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深圳能否繼續發揮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示範區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深圳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和產業升級的進程。深圳的經濟結構必須調整、產業必須升級,這是共識。問題的關鍵是發展什麼產業,如何實現這個目標。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是篇大文章,是一項複雜、艱巨的大任務,絕不是領導作個報告、發一個號召就能實現的,需要我們找準目標,持續地採取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扎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