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裡有一隻狗狗,一隻貓貓,它們爸爸媽媽都是農村的,是典型的農家子弟。
它們都很小,小到剛離開媽媽那種。狗狗到來時顯得很懂事與自然,它知道自己跑到窩裡,也能到處找食和散步。而貓貓有點相反,細小身軀很不靈活,兩隻眼睛充滿恐懼與好奇。它吃東西也不習慣,需要人餵才會吃點點。
女兒很喜歡狗狗,也喜歡貓貓。但女兒害怕狗狗,因為她聽過「狗狗咬人的故事」。但女兒很平等地對待它們,不厭其煩地送東西給它們吃。還給狗狗取了個名字叫「小花花」,貓咪則叫「小咪咪」。
有了「小花花」與「小咪咪」後,家裡熱鬧了很多,女兒踩著踏板車玩的時候,「小花花」跟在後面搖頭晃腦,而「小咪咪」只圍觀不參入;女兒吃飯的時候,「小花花」會爬凳子伸長萌萌腦袋,那一伸一縮鼻子仿佛在說「給我來點」;「小咪咪」就欺文多了,它只在一旁「咪咪」叫兩聲,像是在說「吃完記得留點給我」。於是女兒就有了話題,她認為「小咪咪」比「小花花」懂事多了。
鄉村狗狗、貓貓都有自己用餐地方,主要原因是防止吃飯時狗狗、貓貓混在人一起討嫌;還有就是它們有自己生活,人們尊重它們空間。和女兒講清道理後,女兒同意了這個意見,並為狗狗、貓貓選了個進食地點。
於是,女兒把食物放在那個地點,開始還好,後來狗狗與貓貓搶食,那狗狗「強大」,要不就是把「小咪咪」壓在地上,咬住「小咪咪」脖子;要不就是用屁股堵住「小咪咪」不準它吃東西,急得「小咪咪」慘慘戚戚直叫喚。反反覆覆多次,女兒總是急得嚎啕大哭,她說不要「小花花」了。女兒一哭引來她媽媽、爺爺,於是一家熱鬧起來,「小花花」與「小咪咪」成了家裡一道新難題。
昨天中午,又上演了以上一幕。我把哭紅了眼睛的女兒叫來,首先問她:「你們三個誰大?」女兒揉著眼睛說「自己大」。我又問她:「那你大應不應該帶好他們呢」?女兒不說話。
接下來就是解決實際問題。我開導女兒:「小花花與小咪咪有什麼不同?」女兒回答「一個叫狗狗,一個叫貓貓。」我又問:「它們既然是兩種不同動物,那吃飯習慣該怎麼辦呢?」女兒想了很久才找到分開吃的辦法。
找到分開吃的辦法後,女兒又分別為它們找了相距很遠的兩個點,徹底把「小花花」與「小咪咪」吃飯地方分開。終於「小花花」與「小咪咪」再也不搶食,和藹相處起來了。
這時我又把女兒叫來,要她總結管理經驗,她嘮嘮叨叨說了如下。比如說「遇到問題先要冷靜,然後找解決辦法」;比如說「對待生命要尊重各自的特徵習性與自由空間,不能搞獨裁。」比如說:「小花花與小咪咪鬧矛盾,不能隱瞞,要第一時間讓全家知道。這樣才能儘快消除隱患,不讓問題擴散與惡化禍害大家,導致無法挽回的惡果」等等。
我很滿意,突然發現,女兒成長速度與自己衰老在不斷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