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本職工作與農業密切相關,在履職的過程中,自然也最關注農業發展,兩者身份隨時相互轉換,互相啟發。」這是全國人大代表、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趙曉燕在履職過程中的最大感受。去年兩會期間,趙曉燕提出的有關設施農業用地管理的建議已被納入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聯合下發的最新政策當中,「只要能推動政策往前走一小步,我就滿足。」
在平日開展農業相關工作的過程中,趙曉燕就注意到設施農業用地對農業產業的發展存在制約。農產品加工業的三個主要因素是土地、資金和人才方面,她在調研和實際工作中發現,在用地方面,農產品加工屬於利潤較低的行業,如果土地成本過高的話很難盈利,甚至阻礙產業發展。她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就提出建議,對於能耗少、無汙染的農產品初次處理和初級加工用地,政府能夠納入農業設施用地管理範疇,切實發揮農產品加工業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建議並非只停留在一張紙、一句話,而是需要腳踏實地調研和論證。在過去的一年中,趙曉燕走到田間地頭,主動找當地的農民、政府人員了解情況;開會碰到律師,就會主動諮詢自己這份建議的法律可行性。「我不求建議的數量,但一定要確保我的建議具有實際意義和可操作性。」在趙曉燕看來,如何做到發揮自己專業優勢的同時,還能夠跳出專業看農業,站在更高的維度思考和理解中國農業的發展,才是一名合格的全國人大代表。
「代表的履職能力與眼界和看問題的高度是密切相關的。要提出真正有建樹的、有益於國家社會發展,有利於民生改善的建議意見,我覺得代表接觸和關注的領域必須要進行拓展。」趙曉燕說。
趙曉燕告訴記者,在去年全國兩會召開後不久,自然資源部就對她提出的建議進行了回復。去年年底,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對《關於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就已經明確,設施農業可以使用一般耕地,不需落實佔補平衡。
今年兩會,趙曉燕帶來有關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建議,她建議恢復與完善省級農業科學院與高等院校聯合開展碩士博士生培養,從而擴充未來農業科研一線人才隊伍,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推廣,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
來源: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葉曉彥
流程編輯: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