籟是指自然界的風聲、水聲、鳥聲、泉湧等種種凝聚天地,日月精華的聲響。天籟無聲、鼓角凌天籟,關山倚月輪。意思說天籟就是天上傳來的聲音,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古時有「三音」的定義,古琴之音為天籟,土壎之音為地籟,崑曲之音為人籟。在現代音響界,美國天域Sound Lab全靜電寬頻音箱無疑是真正的天籟,它不飾雕琢,不重動態能量,但那種寬鬆從容、真實自然、毫無壓迫感、音樂歷歷在眼前的體驗,只要聽過的人恐怕都難以忘懷。
美國天域Sound Lab音箱的創辦人Roger West博士
國內發燒友對靜電音箱的經驗與認識,多半來自另一個品牌馬田盧根Martin Logan,被加拿大Paradigm集團併購後,他們早就放棄全頻靜電音箱的製作,把重心放在靜電與錐盆低音混合的設計上。譬如Martin Logan全新旗艦級音箱Renaissance ESL 15A,號稱將該廠三十年來累積的工藝結晶全數灌注在其中,上半部是該廠引以為傲的弧形靜電振膜,下半部是雙12吋鋁合金振膜低音單元,採一前一後發聲方式。低音部分搭載了4-bit Vojtko DSP電路,還有Anthem開發的ARC空間校正功能,減少低頻造成的駐波。如此設計也能獲得不錯效果,但錐盆低音的速度始終無法如靜電膜那樣的輕盈迅捷,所以只好化簡為繁,用其他技術手段來克服問題。而Martin Logan的旗艦中央置道音箱Illusion ESL C34A,更使用二隻XT換能器(也就是氣動高音),中音才使用CLS XStat靜電振膜(負責500~2000Hz的頻率),500Hz以下則交給4隻6.5吋的錐盆低音單元。
音響的金科玉律是:「最好的分音器,就是沒有分音器」。傳統音箱的中高音分頻點大概都在2000-3500Hz左右,而人耳對這個頻段特別敏感。人靠一雙耳朵聽聲音,左右耳的間隔產生了聽聲音的「時間相位差異」,所以我們可辨認聲音的方向。假如聲音從左邊過來,左耳先接收聲音,然後右耳才接收到,這個時間相位差異,告訴大腦聲音發出來的位置在左邊。不過這個「相位差」有限制,假如聲波的波長,比左右耳的間距還長,那麼左右耳接收聲音的「時間差」就會縮短,而接收時間差越短,大腦對聲音「位置」的認知就會越模糊。
顯然低頻的波長比較長,所以我們常會說100Hz以下的低音沒有指向性,因為20Hz的全波長達17米,遠遠超過左右兩耳的間距。可是高頻段敏感的區域在哪裡?但是1500Hz以上的頻率波長開始比左右耳間距短,大腦「聽聲辨位」的能力很明確,如果把音箱的分頻點落在2kHz附近,人耳往往能聽出時間相位的誤差,所以每一個喇叭廠家都強調在分音器上面投入許多研究。
Sound Lab公司的研究室
能發出天籟之音的天域Sound Lab音箱,最值得驕傲之處就是它沒有分頻器,上述問題完全不存在。即使是旗艦的四件式靜電音箱,或者是唯二的二個錐盆混合設計Dynasty(王朝)與MiniStat,分頻點也非常低,落地式的DynaStat分頻點為250Hz,書架型的MiniStat為950Hz,都已經遠離大腦對「聽聲辨位」的敏感地帶。而最關鍵的區域完全沒有分頻點,所以天域Sound Lab音箱的中高頻聽起來無比自然流暢。因為大腦不需要在敏感區域不斷辨認是哪一個單元發出來的聲音,大面積靜電振膜讓音樂聽起來越輕鬆、越自然、越耐聽。其他平面音箱如美國的Magnepan,英國的Quad,或者法國的Podium Sound,他們的優點Sound Lab通通都有,平面喇叭採雙面發聲,又沒有音箱,可以發出最通透、最開闊、最寬廣的音樂空間感。絕佳的擴散性讓Sound Lab可以隨性擺放,任何角度都能輕鬆呈現立體音像,甚至誇張地把左右聲道音箱面對面擺放,在正前方依然可以聽到明確的左右立體音像,雖然準確度差了些,但依然是很清楚地立體音效。這種誇張的「面對面」擺放,換成傳統動圈音箱早就不堪入耳了,Sound Lab卻依然是一派輕鬆自在。
臺灣的黑膠教父李富桂,多年來一直是Sound Lab天域音箱的擁簇者,有次去拜訪他,李富桂讓我到音箱後牆去,從後面聽音樂。神奇的是除了左右聲道相反,樂團的位置對調,聽起來與正面欣賞幾乎沒有二樣,看到李富桂得意的笑容,我明白他為什麼堅持要用Sound Lab A1全靜電音箱了。獨鍾靜電音箱的李富桂,最早使用Marten Logan Monolith III,換成Sound Lab A1後還送到原廠升級改造,極高頻延伸「無限」,低音炮則加上二隻美國Nola產品,發燒天書TAS說這是唯一可以在速度上匹配靜電音箱的超低音。目前Sound Lab正在設計自家的超低音,低頻可下潛至7Hz!相信原汁原味的天域超低音才是究極發燒友的最終選擇。他用什麼器材來搭配呢?早就停產的Forsell Air Force One MKII氣浮式唱盤、Clearaudio Insider Gold與Lyra Helikon等頂級唱頭、英國EAR MC3升壓器、EAR 834P唱放、Audio Research的Reference膽前級、瑞士Goldmund單聲道後級等。
李富桂以欣賞古典音樂為主,Sound Lab天域音箱在他的處理下規模恢宏、層次清晰,樂器的遠近排列歷歷如繪。即使難以表現的管風琴,初聽時極低頻感覺似有若無,當旋律如潮水般湧來卻又毫無轟然作響之感,調整得平順平衡。播放爵士樂時更能展現Sound Lab 靜電音箱快速、高分析的特質,薩克斯風的口水聲、鼓鈸的振動,低音大提琴的低頻共鳴仿佛就在眼前躍動,除了少一些小酒館黑黑髒髒的氛圍,幾乎完美難以挑剔。
由於靜電膜的質量幾乎與空氣相當,所有天域Sound Lab音箱都必須人工慢慢的裝配
為什麼像Sound Lab天域這麼好的音箱使用者卻不多?一方面靜電音箱本來就是小眾群體,二方面過去沒有代理商努力推廣,第三個原因是不採用動圈低音混合設計的Sound Lab,面積都比較大,對擺放空間有一定要求。另一個原因,則可能是Sound Lab音箱不夠重,價格不夠高,所以很多發燒友反倒忽略它了。其實只要有機會聽過Sound Lab天域的聲音,上述問題都不再是阻礙。剛剛結束的廣州白雲音響展,在一百多平方的大空間中,Sound Lab天域最小的Dynasty(王朝) Hybrid混合靜電音箱,搭配大氣層Atma-Sphere的無輸出變壓器OTL功放,很多人都說這是全場聲音最佳的房間!
即使Sound Lab最大的型號重量也不驚人,但因為高度甚至超過成人,所以倉庫中必須有叉車來搬運
Sound Lab創辦人兼設計師Roger West大名鼎鼎,他早年任職於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離職後專心從事靜電音箱的研發,擔任JansZen的首席工程師。這裡必須先說說JansZen的故事。回顧二次戰後經濟起飛,各種新型音響配件成為搶手貨,錐盆式喇叭再度受到嚴重考驗。這段時間由於強力合金磁鐵開發成功,動圈式喇叭由勵磁式全部變成永久磁鐵(包括天然磁鐵鈷、Alnico與Ferrite),進步非常顯著。為配合LP的問世及Hi-Fi系統的進展,錐盆喇叭必須在材料與結構上尋求新的突破,而重要的新設計幾乎都是高音單元,尤其是靜電喇叭。靜電喇叭的始祖是貝爾實驗室的Rice與Kellogg,他們製造的靜電喇叭大得像扇門板,振膜由豬大腸外包金箔構成(因為塑料還未出現)。當真空管的光輝照耀,發亮的金色龐然大物具有催眠作用,加上實驗室空氣中充滿豬腸腐臭味與臭氧味,像極了《科學怪人》的場面。但開始發聲後,它光彩奪目的聲音與逼真的音色,簡直讓大家嚇呆了,他們明白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來臨了。不過Rice與Kellogg在設計靜電喇叭時遇到了無法克服的問題:需要有龐大的振膜才能再生完整的低音,在技術難以突破的情況下,貝爾實驗室只得轉向錐盆喇叭發展,這一停滯使得靜電設計沉寂了三十年。1947年一位年輕的海軍軍官Arthur JansZen受指派發展新的聲納探測設備,而這套設備需要很準確的喇叭,JansZen發現錐盆喇叭並不線性,於是他動手試做了靜電喇叭,在塑料薄片上塗上導電漆當振膜,事後證明無論是相位或振幅表現都不同凡響。
最適合一般家庭使用的天域Dynasty Hybrid混合靜電音箱,下面使用10吋的低音單元
1952年,JansZen完成商業化生產的靜電高音單元,與AR的低音單元搭配,是當年發燒友夢寐以求的最佳組合。1955年,Peter Walker在英國的《無線電世界》一連發表多篇有關靜電喇叭設計的文章,他認為靜電喇叭與生俱來就有寬廣平直的響應,以及極低的失真,失真率比當時的功放還低得多,他的理想於1956年在Quad ESL音箱上實現了(Quad是他早年一種功放Quality Unit Amplifier-Domestic的縮寫),它的準確性被譽為監聽新標準,不過仍有一些問題待克服:音量不足、阻抗負載令某些功放望而生畏、擴散性不足、承載功率也有限。60年代初期JansZen加入KLH公司投入KLH-9音箱的研發,由於KLH-9的大尺寸化,解決了Quad ESL許多問題,一直到當1968年Infinity公司成立前,KLH-9靜電音箱都是世界上最Hi-End的產品。JansZen的成就不僅於此,在他協助下,Koss、Acoustech、Dennesen等靜電音箱陸續問世,JansZen的首席設計師Roger West也自立創設了Sound Lab公司。
小空間還可選擇MiniStat Hybrid混合靜電書架箱,下面是6.5吋中低音
後來JansZen出售給RTR,推出Servostatic靜電板,Infinity的第一對喇叭就使用RTR的產品,美國威信Wilson的WAMM巨型系統,裡面也用了JansZen所設計的靜電板。靜電喇叭的設計吸引許多廠商投入,比較有名的包括Acoustat、Audio Static、Beverage、Dayton Wright、Stax與Martin Logan等。這幾個品牌的設計各具特色,不過如今都已偃兵息鼓,只剩Martin Logan與Souns Lab還在繼續奮戰,而Sound Lab更成為唯一堅守純靜電設計的廠家。Roger West也參與了1966年推出的KLH-9音箱設計,這對音箱可以發出35Hz極低頻,是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全音域靜電音箱。1978年他與Dale Ream博士在美國猶他州共同創辦了Sound Lab天域公司,Roger West認為只有全音域巨幅振膜靜電音箱才是還原音樂現場的最佳解決之道,他們推出的Sound Lab A1靜電音箱再把低頻延伸下延至25Hz左右,立刻轟動武林,臺灣黑膠教父李富桂一聽鍾情,用到現在都不肯更換。
靜電音箱的原理,是在中央拉伸一片薄薄的膜片,在靜電音箱開發之初,這個膜片不夠薄,而且韌性與張力不夠,直到杜邦公司開發出Myla材料才解決問題。Myla膜厚度只有0.004mm,而一般家用保鮮膜厚度約0.018mm,比1/4保鮮膜厚度還薄
在Myla膜兩側要夾上兩片多孔金屬格板卻不碰觸中間的膜片,膜片上要塗上一層導電液,通電之後膜片上就會帶2000V左右的正電荷。至於兩塊分置兩側的金屬板會隨著音樂信號,分別帶有一正一負的靜電,在這個靜電場內,中間夾著的膜片就會隨著靜電方向前後振動,也就產生了聲音。
靜電音箱的優點之一是不管音量開得多大,在房間裡面大家還是可以輕鬆地交談,音樂不會干擾人與人之間的談話,音樂聽起來就是那麼的輕鬆。由於Sound Lab採全音域發聲,沒有分音器,本身損耗很小,再加上全線產品88dB以上的靈敏度,很小的阻抗變化(平均8歐姆,最低4歐姆),讓它很容易驅動。此外Sound Lab天域即使不對稱擺位,立體聲的音像依然很清楚,雖然它也會受空間物理條件影響,但聆聽者不需要局限在所謂的「皇帝位」,在房間裡面任何角落都可以感受到音場與定位,這樣的感覺,不就和我們在音樂廳裡面聆聽現場音樂一樣嗎?我們在音樂廳不能任意挑選自己喜歡的位置,但無論在哪個位置上,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演奏者的投入與表情,Sound Lab天域音箱就是這麼自然地重現音樂。
在天域Sound Lab音箱的底座都會有小木箱,需要插電
小木箱中裝載不同的升壓器
我們常說音響要追求「近乎現場的原音重現」,除了音質、音色、細節、空間感之外,還要還原音樂的「尺寸」。譬如室內樂的演奏,要有演奏者如臨現場的真實感,音量不能太小,但也不能過大,好像人就貼在小提琴或大提琴旁邊聆聽,這樣不算真實。又象是交響樂,音量若是開得非常非常大,可能象是坐在音樂廳前五排聆聽,交響樂氣勢宏偉巨大,若是開得稍小,就好像退到十幾排的位置聆聽,如果音響只能開得很小聲才不失真,那交響樂的獅吼就會變成貓叫,很難提得起勁聆聽。在Sound Lab天域音箱上面對音樂尺寸的還原技高一籌,再大的音量它也不會用吵雜混亂來抗議,把音量開得很小它一樣輕鬆快意,保有很豐富的音樂細節。Sound Lab天域音箱的全音域靜電單元設計,加上雙面發聲特性,提供了精準的音場、正確的形體比例、接近現場的陰柔透明度,還有輕鬆自然、真摯柔美的質感,仿佛開啟了新的大門,讓我們再一次重新審視音樂之美,並流連忘返的倘佯其中。
由於面積比較大,身材又很纖薄,天域Sound Lab音箱非常難以拍照,從照片中也不容易體驗出其精緻的作工。
關於美國天域 Sound Lab全靜電寬頻音箱更多詳情請訪問:hivilord.taobao.com 發燒夢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