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位於右下腹部。
2、 管狀結構,有壁。
3、 一端為盲端(游離端)。
4、 根部連於盲腸(多位於右側麥氏點)。
1、 正常闌尾:沒有增粗,成人外徑<7mm,兒童<6mm,新生兒<4mm。外形柔順不僵硬,沒有蠕動(闌尾不蠕動,和腸管鑑別)。橫切面橢圓,加壓變扁及移位,局部無壓痛。周圍沒有積液,沒有高回聲包繞,沒有腫大淋巴結。CDFI:血流信號未見增多。正常闌尾的組織學層次,由內向外:黏膜層、黏膜下層、固有肌層、漿膜層(髒層腹膜)。
2、 急性闌尾炎:闌尾腫大,成人外徑≥7mm,兒童≥6mm。壁厚≥3mm,探頭加壓不移位,不變形,血流信號增多。很多由於梗阻造成,梗阻的近端可能見到糞石,導致膿液不能排出,闌尾腔張力增高,炎性向闌尾壁浸潤形成小膿腫,回聲減低,層次不清,乃至壞疽、穿孔。闌尾繫膜增厚,回聲增強。部分病例回盲部也能看到腫脹。周圍炎性網膜包裹,呈高回聲,周圍炎性滲出,可見少量積液。周圍淋巴結腫大。單純闌尾炎的話,闌尾壁層次清晰完整。化膿性的,闌尾壁層次不清。如果穿孔,可見闌尾壁局部連續性中斷,並造成腹腔積膿,可以見到腹腔非純積液;闌尾張力減低,內徑縮小,橫切面呈「魚眼徵」。請參考張光輝主任:魚眼徵和急性闌尾炎的超聲診斷。
3、 闌尾黏液囊腫。人衛本科教材《外科學》第6版:闌尾病變為囊狀結構,或含有粘液的闌尾囊狀擴張,稱為闌尾粘液囊腫。人衛本科教材《病理學》第6版:闌尾近端發生阻塞,遠端常高度膨脹,形成囊腫,內容物為粘液者,為闌尾粘液囊腫,如果破裂,粘液進入腹腔,可在腹膜上形成假粘液瘤。人衛《臨床病理學》第2版:大多數腹膜假黏液瘤是闌尾粘液性腫瘤進展的結果,其他部位的粘液癌也可導致腹膜假粘液瘤。人衛翻譯義大利《胃腸道超聲診斷學》:闌尾黏液囊腫,大小變化很大,大者能達到25cm。大的囊腫常由分泌黏液的腫瘤如囊腺瘤或囊腺癌引起,超聲表現為囊樣或低回聲病變,外觀為洋蔥皮樣結構。
下面是科室病例討論的一些心得體會:
1、識別升結腸、盲腸,迴腸,回盲瓣。觀察腸壁和腸管周圍。
2、識別闌尾(或者是闌尾遺蹟,有的闌尾很難看出結構來),粗細,壁厚,壁層次是否清晰,那層增厚,是否連續中斷。闌尾周圍有無高回聲包裹,有無腫大淋巴結。
3、腹腔有無積膿/積液。
4、注意腹部淺表探頭聯合使用,彩色都卜勒進行補充。
5、結合之前的圖像,對比觀察。
6、大糞石一般位於闌尾梗阻部位的近端
7、結合陰超探頭,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8、一定儘量打出闌尾全長。
9、鑑別診斷:黃體破裂,扭轉,異位妊娠,畸胎瘤及卵巢囊腫扭轉,囊腫破裂等。
10、黏液和粘液通用,不用太糾結。諮詢病理科孟嫦娟老師,推薦使用黏液。於航老師推薦黏液,參考:到底是「黏液」,還是「粘液」?如何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