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後期,迪士尼更廣闊的開拓海外市場,在中國也發現了其未來無限的空間,《花木蘭》當年內地的配音陣容也是異常強大的,也是從此開始,拉開了迪士尼動畫片明星配音的慣例。
但真心想不到,同名的真人版,在國際化和對各國本土文化最了解的迪士尼,居然做出了一款讓人失望的海報。
你可以對照一下這張海報,這個設計看著怎麼那麼眼熟,不就是國產的電視劇風,堆人頭+喜慶紅黃色。
是不是童年回憶瞬間就回來了?
終極海報肯定是要堆人頭的,這也造成了絕大多數影片的終極海報往往不如預告海報、藝術海報和角色海報好看的原因。
但迪士尼看起來迎合中國審美口味的堆人頭海報迎來了一片群嘲呢?
首先,真的不是我們要求高。這次的海報對比迪士尼之前創作的海報都達不到基本水準。
甚至我們看到美日版海報,都覺得差距太大了。
多版本海報畫風不一,內地版海報與後面幾版比起來絕對是畫風突變。
因為這次的《花木蘭》的海報,很像簡單的複製粘貼PS作品,同時也看不出什麼所謂的設計感,很難想像這是一款可以在迪士尼嚴控品質層面下通過的海報。
小翼君甚至覺得是不是製作海報的同學聽錯了,迪士尼要的是定檔本土海報,而不是土海報。
儘管迪士尼的海報進入群嘲模式,但我們可以從營銷角度另外一個角度看待問題。
首先這次定檔時間十分的倉促,迪士尼在8月10號便公布消息說進行引入,但定檔時間遲遲下不來。
著名電影博主餘泳老師今天也透露了《花木蘭》可能因為一些小問題延遲了定檔據悉這個小問題可能將來在影片上映時引發一輪「轟動效益」,這可能多少也給迪士尼為《花木蘭》制定一些宣傳策略製造了障礙。
考慮到迪士尼中國和內地相關部門一直以來良好的合作關係,以及進口片要涉及到一些非常複雜的手續,所有小問題都不會影響到影片未來正常的上映。
一部影片能有一張優秀的海報,特別是臨近上映前是終極海報是非常重要的,根據不完全的統計,大部分觀眾都會在影片上映前的最後一周周末去票務APP上查詢影片的信息,為未來一周或後續觀影做準備。
想像一下吧,展示在各個票務APP上的海報可能只佔手機屏幕的二十分之一,堆人頭的海報(況且網大&鄉愛風十足)每一個人可能只有米粒大小,這如何去吸引日臻口味提高的中國觀眾呢?
再者,中國還是下沉流量是大盤,也就是三四五線城市的人們才是中國購買的主力軍。
《花木蘭》裡面的明星也不是流量型明星,不像是那種很多粉絲去包場刷票的那種。
關鍵還是要看下沉流量,作為原產地,本國原裝觀眾對花木蘭這個從小聽到大的故事肯定是爛熟的,劇情吸引力基本就是0,而且主角的票房帶動力大家心裡有數,何況還灰頭土臉的,消息不靈通的估計都夠嗆認得出那是誰。
所以如果也跟美日韓那樣單人大特寫+片名,估計美感有了,票房送了。
只能用最原始的大頭海報,把各路神仙妖怪全都放在海報上,生怕別人不知道這片子是大製作,是群星片,是迪士尼翻拍出來的。
信息繭房會給喜歡網上衝浪的選手們有一種迪士尼翻拍《花木蘭》已經人盡皆知了的錯覺,其實並不是的。
人們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
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
信息繭房還會給人一種一二線城市是票房主力的錯覺,其實也不是的。下沉市場才是票房主力,畢竟娛樂選擇越少的地方,拿休閒時間去看電影的比例越高。
所以,這是一次迪士尼利用反差效果做出的營銷策略,也可以看作如何在短時間快速引起別人關注的案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