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一年掛果,但是你看這一串串的果子把樹枝壓彎了腰,看著成群結隊的遊客到村裡面來採摘,種植戶高興,遊客也喜歡,我心裡甚是歡喜!」宜賓市敘州區觀音鎮瓦窯村黨支部書記劉大遠說道。
五月脆李是觀音鎮瓦窯村駐村工作隊為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而引進的優質李子品種,成熟期在5月底至6月下旬,採摘周期一般為25天左右,因成熟時間比其他品種早且肉質細膩、脆甜,深受大家喜愛。
瓦窯村屬淺丘,平均海拔300米左右,耕地資源豐富,自然生態好,但村民缺少發展規劃和技術指導,大都守著富土過窮日子,2014年被確定為國家級貧困村。
在幾年前,瓦窯村都是種植玉米、油菜、紅薯等傳統糧食作物,畝產值就幾百元,好點的能收1000元多點。2015年8月,吳勝讓到瓦窯村擔任第一書記,在擔任第一書記期間,為牽住脫貧攻堅產業脫貧「牛鼻子」,下好產業興旺「先手棋」,他積極為村民找出路,經過多方爭取,於2017年在敘州區農業農村局的引薦下,做足氣候分析、土質檢查等前期準備,經多方論證,做通群眾思想工作後,確定引進五月脆李這一產業。結合全村高山茶葉栽種並充分用活土地資源,確定了「茶+果」套種模式,全村82戶貧困戶參與栽種,一般農戶根據點面示範、成片發展原則,2017年栽種400餘畝。
栽種初期,大家都缺少管理經驗和技術,樹苗存活率不高,生長緩慢且愛生病,後來村裡來了駐村農技員。他到村後了解到大家的困難,第一時間召開種植戶大戶,進行技術培訓,還經常到田間地頭去教授大家管理技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群眾精心管護下,2020年6月,五月脆李開始投產。據不完成統計,400餘畝五月脆李今年預計產出20000餘斤,產值達12萬餘元,為種植戶戶均增收1000餘元。
「2017年,在幫扶幹部的引薦下,我試著栽種了3畝五月脆李,你看第一年掛果,結得一串一串的看著都喜人,今年預計能收1500餘斤,預計能增加收入4000餘元,比之前種玉米、紅薯的收入翻了幾倍,現在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今後我將繼續努力把果樹種好,增加收入。」貧困戶羅榮華說。
「以前從來沒聽說過五月脆李,這段時間看到朋友圈經常有人發出五月脆李的照片,都快成觀音鎮的網紅水果了,看著照片都覺得挺誘人的,而且身邊的朋友來採摘過,聽說味道很好,周末想著帶小朋友體驗採摘樂趣,也親自來鑑定一下這一『網紅李』,味道很巴適,價格也美麗!「」柳嘉鎮居民鄭麗萍說。
現駐村第一書記周成檳介紹道:「因第一年投產,產量不高,數量不多,所以今年採取的銷售手段是通過鎮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隊員的微信朋友圈宣傳。目前通過朋友圈轉發宣傳的方式已成功賣出五月脆李15000餘斤,加上部分親自來地裡體驗採摘銷售的,目前已成功銷售17000餘斤。看到投產後的李子,村裡群眾的種植積極性也提高了,明年準備擴種。目前的產量還不能完全滿足周邊人群的消費需要,明年將進入盛產期,瓦窯村準備成立專業合作社打造瓦窯村五月脆李品牌,與淘寶等電商平臺和宜賓水果批發商對接拓寬銷路,準備與重慶一家公司合作,對五月脆李進行精包裝後走高端產品路線,拓寬銷路的同時裝滿群眾的腰包。」
當筆者站在樹下,看著滿樹的李子,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嫵媚的光,它們有序地懸掛在樹枝上,就像兒時媽媽做的小鈴鐺,每當微風吹過都能發出清脆的聲響,引誘你沉浸在對童年的無限遐想。看著採摘園裡孩子們,歡樂地穿行在李樹間,嘴裡吃著這個,手裡摘著那個,眼睛卻貪婪地望著遠方,仿佛看到自己兒時的模樣。滿眼脆李,樂了遊客,撐鼓種植戶的腰包。
瓦窯村的五月脆李只是觀音鎮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觀音鎮築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壯大花椒、油茶、油樟、茶葉、特色水果種植,著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群眾種出綠色銀行,帶動群眾持續穩定增收,一股勁的甩脫貧困的帽子。目前,觀音鎮已建起特色水果基地2500餘畝,花椒、油茶、油樟等特色油料基地12萬餘畝,引進綠色生態農產品加工企業3家,增加就業200餘個,幫助2105戶貧困戶脫貧致富,在持續幫扶和發展中提高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羅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