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速撤軍,兩大勢力再次上街,伊拉克未來有爆發內戰風險

2020-12-21 HE觀察

隨著美國加速撤軍,伊拉克正變得更加不穩定起來,此前被壓制的各方勢力正在積極活動,試圖填補美國撤軍後的力量空白,甚至試圖控制伊拉克政府,其中,力量最大的就是薩德爾武裝和親伊朗武裝,各路勢力都在蠢蠢欲動或選擇站隊,而此前被擊潰的IS極端武裝,很可能也會趁亂而起,即便美國為首的聯軍還在支持伊拉克政府軍打擊這些殘餘極端武裝。

去年差不多也是在這個時候,伊拉克同樣爆發了規模浩大的反政府抗議活動,當時,親伊朗的伊拉克總理馬赫迪,在伊朗方面的壓力下,試圖解除阿卜杜勒·阿薩迪中將擔任的國家反恐部隊指揮官職務,「另有任用」,實際上就是將其解職,阿卜杜勒·阿薩迪中將是一名親美軍官,在抗擊IS極端武裝的戰爭中戰功卓著,以此為導火線,加之對親伊朗政府的不滿,大規模抗議示威在伊拉克全國爆發,並造成了流血衝突。

現在,類似事件再次上演,不同的是,薩德爾為代表的伊拉克民族主義者和親伊朗武裝幾乎同時發力,在抗議中與以埃裡克安全部隊發生衝突,並造成了人員傷亡,儘管他們又悼念一年前受難者的名義上街,甚至抬出了棺材,但沒有提出什麼明確的政治訴求,伊拉克官員則宣稱,有人趁亂向安全部隊開槍。

美國方面未來的伊拉克政策會怎樣,存在很大變數,但總的來說,撤軍成為主要方向,區別僅在於撤軍速度,而美國方面對待伊拉克,並不像某些人渲染的佔領者姿態,反而對伊拉克政府沒多少影響力,否則親伊朗勢力也不會控制伊拉克政府。

一旦美國方面真的不再幹涉伊拉克問題,伊拉克的民族主義者和親伊朗勢力,很可能會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以爭奪政權,伊朗方面肯定會支持自己的代理人,儘管此前對伊拉克幹涉最有力的人物蘇萊曼尼已死,但伊朗對伊拉克幹涉的力度依然不可忽視,薩德爾為首的民族主義者恐怕不是對手,值得注意的是,薩德爾也是伊拉克的什葉派宗教領袖(正努力衝擊大阿亞圖拉,從宗教上抗衡伊朗的滲透),而且也跟伊朗類似,主張宗教幹預世俗社會,不過薩德爾是既反美,又反伊朗,對滲透伊拉克的伊朗更加痛恨。

如果雙方真的爆發衝突,大阿亞圖拉西斯塔尼是否能控制局勢,很難說,西斯塔尼作為大阿亞圖拉,在伊拉克什葉派中擁有最強的影響力,主張宗教和世俗社會分開,跟伊朗完全不一個套路。更別說那些試圖渾水摸魚的勢力了,尤其是殘餘的IS極端武裝會趁機死灰復燃。

相關焦點

  • 美國從伊拉克再次撤走2000大軍,什葉派歡送,遜尼派挽留
    也有人說,美國是中東秩序的維持者和保護者,如果美國從中東地區徹底撤走,則是中東的災難。各種言論爭論不休,這也是軍事圈網友爭論最大的話題之一。不過不管爭論如何,美國要再次從中東撤軍了。當地時間8月29日,美國總統川普聲稱,要再次從中東撤軍,具體撤軍地點是伊拉克,美國在伊拉克的駐軍要再次縮減,美國駐伊拉克軍隊要再次撤離。隨後,美國軍方證實,這次美國從伊拉克撤軍規模大概在2000人左右,之前美國在伊拉克駐軍規模在5500人,這次美國撤軍人數很多,大概縮減了4成左右,撤軍後,美國在伊拉克僅僅保留3500名士兵。
  • 美國在中東撤軍,對於伊朗而言是個危險的信號
    近期,美軍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走了大約2500人,美軍進一步降低了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存在。而考慮大背景下,美國不可能放棄中東的龐大經濟利益和地緣利益。所以撤軍和美國保持中東主導地位形成了矛盾,伊朗如果認為這對伊朗只是一件好事的話,那就過於片面了,這對伊朗同樣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 美伊夾縫中的伊拉克,「芬蘭化」或可成為出路?
    全球大疫本為各國抗撃疫情休養生息之時,然而國際局勢卻是驚濤駭浪,危機四伏。上月底伊朗成功發射軍事衛星,又加強于波斯灣遊弋,屢屢於美軍發生擦槍走火的情形。美國總統川普更揚言,一旦受到伊朗炮艇的騷擾將格殺勿論,令美伊關係持續緊張。
  • 美國再次離開曾「黑鷹墜落」的索馬利亞
    目前,約有700名美軍駐紮在索馬利亞,訓練和協助索政府軍打擊與「基地」組織有關聯的「青年黨」武裝分子。聲明強調,美國會保留在索馬利亞執行反恐行動的能力,並繼續搜集有關「安全威脅」的情報。對於此次撤軍行動,美國防部強調,這不代表美國會改變對非洲的政策,美國會持續打擊暴力極端組織,以確保其「在大國競爭中保持戰略優勢」。
  • 美國成罪魁禍首,伊拉克暴動示威頻頻爆發,總統認為民眾有權抗議
    伊拉克總統薩利赫對外表態稱:伊拉克民眾和平抗議是一項有保障的憲法權利,必須尊重。伊拉克總統薩利赫呼籲有關當局滿足要求,並致力於解決薪資問題。目前伊拉克國內也會十分緊張,除了要面對疫情以外還要面對國內爆發的大抗議示威行動。
  • 中東衝突箭在弦上,土耳其雪中送炭,行動力挺伊拉克,美國該掂量
    來自伊拉克方面報導稱,隨著伊拉克政府要求美軍必須全面從伊拉克撤軍,周邊強悍的鄰國開始覬覦伊拉克,這包括了北約強國-土耳其。土耳其外交部長在近日會見了伊拉克當局總統和總理,伊拉克方面報導稱,土耳其和伊拉克準備採取步驟緩解緊張局勢。
  • 伊拉克油田遭兩枚炸彈襲擊 什麼情況?「暗殺」疑雲未解...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消息,伊拉克基爾庫克省的油井遭到兩枚炸彈襲擊,兩枚炸彈襲擊了位於巴格達以北200多公裡處的兩處油井,並在該地區引發火災。據報導,消防人員已到達現場,正努力撲滅大火。目前,沒有組織聲稱對這次襲擊負責。據悉,該油田的日產量約為2.5萬桶原油。
  • 美國或將爆發內戰?就在本周!
    )、「愛國祈禱者」(PATRIOT PRAYER)、「輕步民兵」(LIGHT FOOT MILITIA)等美國著名的民兵組織,已經開始聯合起來組建了「美國愛國者行動」(PAFA)。據悉,這8大民兵組織將動員15000名民兵及數百萬的民眾兵分三路衝擊白宮、國會大廈以及最高法院大樓,以自己的行動捍衛美國總統川普的政權。
  • ISIS:一個恐怖勢力建立國家,殘暴統治下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伊斯蘭(YSL)國誕生於美國撤軍的空檔期和敘利亞內戰美國為報復911恐怖襲擊,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中東基地極端組織頃刻土崩瓦解,但是並沒有完全消亡,該組織分裂成大小的多個組織,其中有一支分裂的勢力較為強大,這個勢力就是後來的伊斯蘭(YSL)國。
  • 美國全球撤軍倒計時?有一地兒必撤,有一地兒必不撤
    這就導致他不得不在此前撤換了一次國務卿,撤換了一次國防部長,二人分別來自石油集團和軍工集團,反對撤軍。 現在任期行將結束,白宮火速撤掉了一直在阻撓撤軍的防長馬克·艾斯培,換了反恐中心主任米勒來推進撤軍。顯而易見的是,很多人認為現在的美國總統是個民粹主義者,但全球撤軍這顯然並非民粹主義行為,而是愛國主義和和平主義的行為。
  • 中東局勢突變,俄羅斯三大盟友爆發激戰,美國不費吹灰之力翻盤
    其實,不論是敘利亞內戰、利比亞內戰還是納卡衝突,都能看到美國與俄羅斯的身影,直白的說,這些地區的衝突不過是美俄兩個大國博弈的戰場,但是,隨著戰況的發展,已經不單單是衝突雙方與美俄的事了,包括其盟友也全部被牽扯進來,譬如俄羅斯的三大盟友,直接因為利益關係大打出手,使得美國不費吹灰之力就輕鬆翻盤。
  • 敘利亞饑寒交迫,二次內戰臨近,未來在哪
    近日聯合國難民署發布數據顯示,敘利亞危機自2011年爆發至今年3月,已經將近10年。登記註冊的敘利亞難民一共有近560萬人,敘國內還有約620萬人流離失所。也就是說,一千多萬人已經失去了定所。
  • 美國從德國撤軍或引「破窗效應」
    撤軍風波過後,德美雙方仍有可能就共同關心的問題尋求「最大利益公約數」。季澄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6月5日報導,美國總統川普近期下達撤軍命令,要求五角大樓在9月前從德國撤走近萬名美軍。屆時,美常駐德軍事人員數量將從目前的3.45萬人降至2.5萬人,撤軍比例高達四分之一。
  • 美軍宣布將從索馬利亞撤軍
    但是美國軍方的一些高層提出了反對意見,此前川普宣布從阿富汗與伊拉克撤軍時,就曾遭到美軍方高層的反對。目前,在索馬利亞的美軍大約有700人,但是美國國防部並沒有細說這700名士兵將被派往何地,只表示道,一部分人可能被派到東非之外的地方,索馬利亞的鄰國也可能被分配一些士兵,負責配合其他國家的部隊對索馬利亞進行打擊行動。
  • 看看伊朗在中東的勢力,才知道美國在中東有多被動
    文/寂寞的紅酒近日,由於美國暗殺了伊朗核心人物蘇萊曼尼,美伊關係持續緊張,雙方劍拔弩張,美伊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別看美國人張牙舞爪不可一世,但心裡也發虛,因為現在伊朗已經成長為一顆大樹,勢力已經蔓延到了整個中東。
  • 美國這是怎麼了?一邊喊撤軍一邊想打伊朗,關鍵時刻蓬佩奧還反水
    圖為美總統川普事實上,川普任期內雖然持孤立主義,美國優先思想,大打關稅牌,波及了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包括美國的傳統盟友,但川普並未發動與它國的武裝衝突,甚至還有意從阿富汗及伊拉克撤軍,雖然年初因打死伊朗軍隊高官一事,美伊雙方險些爆發戰爭,不過也臨時叫停了,雖然前段時間雙方仍有針鋒相對的行為出現,不過爆發直接衝突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不過隨著川普即將卸任,其卻拋出了打擊伊朗的議題,令人感到意外。
  • 薩達姆的黃金大劍,被歷史學家帶回美國,為何又被美國政府歸還伊拉克?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薩達姆為之倚仗的百萬大軍(包含預備役)沒能擋住美軍聯軍的進攻,僅僅25天正面戰爭就已宣告結束。,後來獻給了伊拉克前總統海珊·薩達姆。
  • 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再次遭到爆炸襲擊,美國撤軍後,局勢走向失控
    在人們的印象中,阿富汗一直與戰亂聯繫在一起,近年來,阿富汗民眾一直飽受戰亂之苦,即使川普宣布撤軍,阿富汗的局勢也沒有發生任何改變。最近,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又發生了一起爆炸案,阿富汗的局勢變得更加動蕩。11月21日,喀布爾發生了兩起炸彈襲擊事件,之後一夥武裝分子又對市內多個目標發射了火箭彈,引起了巨大的恐慌。除喀布爾省,近幾個月阿富汗其他地區也頻繁遭到炸彈襲擊,11月末,阿富汗東部加茲尼省和南部查布爾省發生了汽車炸彈襲擊事件,共造成32人死亡。之前人們一直認為,美軍是襲擊事件頻發的根源,但現在人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 美國撤軍落下帷幕,阿富汗前路仍障礙重重,拜登境地兩難
    拜登繼任總統後,無論繼續執行撤兵命令還是保留一部分反恐部隊,恐怕都難以穩定美國撤軍後阿富汗複雜的國內局勢。對拜登來說,阿富汗前進、發展道路上將面對的重重障礙,或在未來置他於兩難境地。 2001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聯軍發動了阿富汗戰爭,這是美國為報復發生在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的襲擊事件,針對蓋達組織和塔利班所發起的,同時也是布希政府「全球反恐戰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