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壽:一幅畫中無黑或白,即不成畫

2020-12-16 齊魯壹點

潘天壽《午睡》

事父母,色難。作畫亦色難。

色憑目顯,無目即無色也。色為目賞,不為目賞,亦無色也。故盲子無色,色盲者無色,不為吾人眼目所著意者,亦無色。

吾國祖先,以紅黃藍白黑為五原色,與西洋之以紅黃藍為三原色者不同。原宇宙間萬有之彩色,隨處均有黑白二色,顯現於吾人眼目之中。而繪畫中萬有彩色,不論原色、問色,濃淡淺深,枯乾潤溼,均應以吾人眼目之感受為標準,不同於科學分析也。

趙佶《芙蓉錦雞圖軸》

吾國祖先,以紅黃藍白黑為五原色,定於眼中之實見也。黑白二色,為獨立自存之色彩,非紅、黃、藍三色相互調合而可得之。調合極濃厚之紅青二色,雖可得近似之黑色,然吾國習慣,向稱之為玄色,非真黑色,濃紅濃青之間色也。

黑白二色為原色,故可調合其他原色或間色而成無限之間色,與紅、黃、藍三原色全同。

趙佶《紅蓼白鵝圖軸》

《詩》云:「素以為絢兮。」《周禮·考工記》云:「凡畫繢之事,後素功。」素,白色也。畫面空處之底色,即白色。《莊子》云:「宋元君,將圖畫,眾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

墨,黑色也。吾國新石器時期之彩陶,亦以黑色為作畫之惟一彩色也。吾國繪畫,一幅畫中,無黑或白,即不成畫矣。

色盲者,五色均成灰色。半色盲者,有不見黃色者,有不見紅藍色者。雞盲者,至傍晚光線稍弱時,即成盲子。蓋其眼之視能不健全之故。貓頭鷹,日間不能見輿薪,而黑夜中,能明察秋毫,以其眼具有獨特之視能之故。

趙佶《梅花繡眼圖》

天地間自然之色,畫家用色之師也。然自然之色,非群眾心源中之色也。故配紅媲綠,出於群眾之心手,亦出於畫家之心手也,各有所愛好,各有所異樣。

色彩之愛好,人各不同:爾與我,有不同也;老與少,有不同也;男與女,有不同也;此地域與彼地域,有不同也;此民族與彼民族,有不同也。畫家應求其所同,應求其所不同。

謝赫六法云:「隨類傅彩。」此語原為初學傅彩者開頭說法。然須知「隨類傅彩」之類字,非隨某一對象之色而傅彩也,但求其類似而已。知乎此,漸進而求配比之法,則《考工記》五色相次之理,始能有所解悟。

徐渭 洛陽春色

花無黑色,吾國傳統花卉,卻喜以墨作花,汴人尹白起也。竹無紅色,吾國傳統墨戲,卻喜以朱色作竹,眉山蘇軾始也。畫事原在神完意足為極致,豈在彩色之墨與朱乎?九方皋相馬,專在馬之神駿,自然不在牝牡驪黃之問。

黑白二色,為五色中之最明確者,故有「黑白分明」之諺語。青與黃,為五色中之最平庸者,詩云:「綠衣黃裡」,綠為黃與青之間色,以黃色為裡,以黃與青之間色為配,易於調和之故。

趙之謙 瑤島琪花

最足勾引吾人注意而喜愛者,為富於熱感之紅色,故以紅色為喜色。吾國祖先,喜愛明確之黑白色,亦喜愛熱鬧之紅色,民族之性格使然也。

證之新石器時代之彩陶,長沙東南郊出土之晚周帛畫,以及近時吳昌碩、齊白石諸畫家之作品,無不以紅黑白三色為重要色彩,誠有以也。

吳昌碩 富貴花開

東方民族,質地樸厚,性愛明爽,故喜配用對比強烈之原色。《考工記》云:「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又云:「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五色備謂之繡。凡畫績之事,後素功。」素,白色也,為全畫之基礎。

民間藝人配色口訣云:「白間黑,分明極,紅間綠,花簇簇,粉籠黃,勝增光,青問紫,不如死。」即為吾民族喜愛色彩明爽之實證。

齊白石 大壽可期

吾國繪畫,以白色為底。白底,即畫材背後之空白處。然以西洋畫理言之,畫材背後,不能空洞無物。

否則,有背萬有實際存在之物理。殊不知吾人雙目之視物,其注意力,有一定能量之限度,如注意力集中於某物時,便無力兼注意並存之彼物,如注意力集中於某物某點時,便無力兼注意某物之彼點,因吾人目力之能量有所限度。

我國祖先,即據此理而作畫者也。《論語》云:「心不在焉,視而不見。」即畫材背後之空處,為吾人目力能量所未到處也。

馬遠《雕臺望雲圖》

宇宙間萬有之色,可借白色問之,漸增明度,宇宙間萬有之色,可由黑色間之,漸成灰暗而至消失於黑色之中。故黑、白二色,為五色之主彩。

「視而不見」之空白,並非空洞無物也。可使觀者之意識,結合所畫之題材,由意想而得各不相同之背景也。是背景也,既含蓄,又靈活,實勝於不空白之背景多多矣。

華嵒 天山積雪

《詩》云:「素以為絢兮」。素不但為絢而存在,實則素為絢而增燦爛之光彩。西洋繪畫評論家,每謂吾國繪畫為明豁,而不知素以為絢之理,深感吾國祖先之智慧,實勝人一籌。

黑白二色,對比最為明豁,為吾國群眾所喜愛。故自隋唐以後,水墨之畫,隨而勃興,非偶然也。然黑無白不顯,白無黑不彰,故水墨之畫,不能離白色之底也。

設色須淡而能深沉,豔而能清雅,濃而能古厚,自然不落淺薄,重濁、火氣、俗氣矣。淡色惟求清逸,重彩惟求古厚,知此,即得用色之極境。

元 倪瓚 江岸望山圖

石谷自許研究青綠三十年,始知青綠著色之法。然其所作青綠山水,與仇十洲比,一如文之齊梁、漢魏,不可同日而語。蓋青綠重彩,十洲能得之於古厚也。

畫由彩色而成,須注意色不礙墨,墨不礙色。更須注意色不礙色,斯得矣。水墨畫,能濃淡得體,黑白相用,乾濕相成,則百彩駢臻,雖無色,勝於有色矣。五色自在其中,勝於青黃朱紫矣。

仇英 《桃園仙境圖》

吾國繪畫,雖自唐宋以後,偏向水墨之發展,然仍不廢彩色。故顏色之原料,顏色之制工,仍須佳良精好,使下筆時,能得心應手,作成後,能經久不褪色,乃佳。

張萱《搗練圖》

重彩之畫尤甚。《歷代名畫記》云:「武陵水井之丹,磨嵯之沙,越雋之空青,蔚之曾青,武昌之扁青(上品石綠),蜀郡之鉛華,始興之解錫(胡粉),研煉澄汰,深淺、輕重、精粗。林邑、崑崙之黃,南海之蟻礦,雲中之鹿膠,吳中之鰾膠,東阿之牛膠,漆姑汁煉煎,並為重彩,鬱而用之。」

非過求也。近時畫人,無能自制顏色者,全委諸制工之手,無好色矣,奈何?

(圖文來自於網絡)

相關焦點

  • 潘天壽:一幅畫中無黑或白,即不成畫!
    齊白石畫作事父母,色難。作畫亦色難。色憑目顯,無目即無色也。色為目賞,不為目賞,亦無色也。故盲子無色,色盲者無色,不為吾人眼目所著意者,亦無色。《周禮·考工記》云:「凡畫繢之事,後素功。」素,白色也。畫面空處之底色,即白色。《莊子》云:「宋元君,將圖畫,眾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墨,黑色也。吾國新石器時期之彩陶,亦以黑色為作畫之惟一彩色也。吾國繪畫,一幅畫中,無黑或白,即不成畫矣。色盲者,五色均成灰色。半色盲者,有不見黃色者,有不見紅藍色者。
  • 畫家錢建亭:一幅畫中無黑或白,即不成畫
    色為目賞,不為目賞,亦無色也。故盲子無色,色盲者無色,不為吾人眼目所著意者,亦無色。吾國祖先,以紅黃藍白黑為五原色,與西洋之以紅黃藍為三原色者不同。原宇宙間萬有之彩色,隨處均有黑白二色,顯現於吾人眼目之中。而繪畫中萬有彩色,不論原色、問色,濃淡淺深,枯乾潤溼,均應以吾人眼目之感受為標準,不同於科學分析也。
  • 潘天壽:寫意畫要利用全身之體力、臂力、腕力,才能得氣勢
    潘天壽 花鳥畫事用筆,不外點、線、面三者,然線實由點連接而成,面亦由點擴大而得,所謂積點成線,擴點成面是也。苦瓜和尚雲:「畫法立立於一畫」。一畫者,一筆也。即萬有之筆,始於一筆也,蓋吾國繪畫,以線為基礎,故畫法以一畫為始也,然而點卻系最原始之一筆,因線與面實由點擴積而得也。故點為一畫一面之母。
  • 1.18億一幅畫,這幅畫很奇葩:畫中動物翻白眼,中國古代另類畫家
    2010年杭州西泠印社,一幅畫拍出1.18億的天價,這幅畫名叫《竹石鴛鴦》,畫的作者是八大山人。今天,默默就和大家聊聊這位,八大山人。聽到八大山人,你會不會覺得這是好幾個人的名字?說起這八大山人,他其實是一個人,原名叫朱耷。(下文為了不混淆,還是稱其為八大山人)八大山人原本是明朝皇室子孫,後來淪落到民間成了窮酸畫家。
  • 精明商人豪擲2億買下一飯店,大廳一幅畫讓他大喜:飯店等於白送
    宋代有詩句說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從古至今,每個人都期望著自己能夠收穫好運氣,在貧窮的時候發財,在飢餓的時候有一口飯吃。運氣是虛無縹緲的存在,你完全無法預知一二,但是當它降臨在你身上時,那就是莫大的喜事。
  • 看中飯店一幅畫,他花2億買下整座飯店,後來畫作賣出2億
    同樣,如果這個世界上只存在伯樂,但卻不存在千裡馬,這些伯樂也沒有任何意義,畢竟他們發現不了千裡馬,誰又能夠認可他們的眼光呢?所以,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一.我國有一位收藏家,曾看中飯店一幅畫,而後他花2億買下整座飯店,後來畫作賣出2億高價,這位收藏家也一度成為知名人物,同時無數人紛紛認可他的眼光,認為他果真是慧眼識珠。這位收藏家就是樓忠福,而他拍下的這幅畫作,則是著名畫家潘天壽的《初晴》。二.
  • 獨行的靈魂——潘天壽孤鷹神作賞析
    吳昌碩在晚年成為潘天壽的忘年交,他在驚嘆潘天壽「年僅弱冠才鬥量」、「天驚地怪見落筆」的天資、氣魄之餘,曾擔心他筆路險絕,易入危途,在贈給他的一首長詩中寫道「只恐荊棘叢中行太速,一跌須防墮深谷」,吳昌碩這一擔心清楚地證實著潘天壽藝術道路的履險入絕特色和他的獨特氣質。他的指教使年輕的潘天壽反省了自己的「行不由徑」,加強了對傳統的鑽研,但並沒有改變自己的基本選擇。
  • 讀一幅畫 | 宮娥
    《宮娥》創作於十七世紀的西班牙黃金時代,之所以被譽為世界三大名畫之一,不只是因為技巧與色彩,更是作為突破性的畫作存在,繼而從視角感官上衝出了畫內的維度,指向了畫外,呈現出「空間謎團」,由此產生主體性的直接參與,即發現它能延及的範圍遠遠超出了它所呈現的空間。這幅畫被懸掛於馬德裡普拉多博物館裡的防彈玻璃後面,足見其國寶的地位。
  • 畫馬高手徐悲鴻辛苦畫了8匹馬,卻不如他畫的一頭牛貴,賣了1.6億
    所以,他筆下的馬可不是一般的馬,也不只是達到了「一洗萬古凡馬空」的精湛地步,而是讓萬代的凡馬都成了平庸,上不了臺面。尤其愛畫馬,光「速寫稿不下千幅」,還學習解剖,了解馬的骨架、肌肉。畫馬絕對是徐悲鴻最擅長的,同時代的畫家中無人能及。再加上「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的為人,徐悲鴻也因此獲得了畫馬高手的殊榮,成為一代國畫大師。
  • 評展·資訊|新媒體藝術可不看科技,潘天壽展不可缺「黑畫」
    中國美術館的「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勾畫了潘天壽的藝術脈絡,而其中尤可注意者則是一幅「黑畫」。某種程度上來說,不追逐科技的腳步,成了這個展覽最大的成功因素。現場當然也依然不缺乏高科技的體現,例如浸入式體驗作品《ZEE》(每周二、六、日播放)。麥克盧漢還有一句話,「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畢竟,無論科技如何迅猛發展,都需要潛意識的認同,才能夠讓人體真正接受這一個嶄新的幻肢。
  • 這幅裸體素描的畫中人竟是蒙娜麗莎?
    藝術專家研究發現,法國一家博物館館藏的一幅碳筆女性裸體素描,主角可能是達文西(又譯達文西)名畫中的《蒙娜麗莎》,並可能是達文西本人的作品。這幅碳筆素描的名稱為「蒙娜瓦娜」(Monna Vanna),1862年起由位於巴黎以北的香堤堡「康得博物館」(Conde Museum)收藏。此前,這幅畫一直被認為是達文西工作室的作品。但藝術研究者發現到更多蛛絲馬跡,認為這幅畫可能亦出自達文西本人之手。在巴黎羅浮宮進行一系列測試後,策展人們相信這幅素描「至少有部份」為達文西所畫。
  • 全世界最浪的一幅畫,究竟在畫什麼?
    今天講一幅眾所周知的日本浮世繪,它是全世界人民看過最多遍的一幅畫,影響過梵谷、高更、莫奈等眾印象派畫家。它就是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創作這幅畫時,葛飾北齋已經71歲高齡,他的孫子嗜賭成性,花光了他的全部積蓄。北齋明白,如果自己不重拾畫筆,就要悽慘的度過人生的最後階段,這促使他創作了《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 清代畫家第一次見到奇異的海洋生物,畫下了這幅異魚怪草圖
    潘天壽在《中國繪畫史》中寫道:「會稽撝叔趙之謙,以金石書菌作花並,宏肆古麗,並前海派之先河。」花卉是他的強項,《異魚圖》這樣的主題畫起來他也是得心應手。由於第一次來到溫州,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地理環境給了趙之謙不一樣的體驗,他被這裡的獨特的風土人情和奇異的動植物吸引,因而多次尋訪考證,仔細觀察這些奇異生物,並一一描繪出來。
  • 如何讓一幅畫驚豔你整個家!
    假如你的畫作夠大,落在地上靠牆也是不錯的選擇。要注重材質的軟硬對比,過軟則表現稍弱,過硬又無親和力,因此在與床或沙發「軟」的對比下,要「硬」一點才能突出簡單大氣的風格。超有範兒的掛畫方式一般多為2-4幅裝飾畫以橫向或縱向的形式均勻對稱分布,形成一種穩重、簡潔的效果,畫框的尺寸、樣式、色彩通常是統一的,畫面內容最好選擇設計好的固定套系,如想自己單選畫芯配在一起,那一定要放在一起比對是否協調
  • 一幅畫的故事
    ,達到靜謐的平衡 / 莫蘭迪色系的畫面,不刺目,不閃爍,忍隱神秘 / 散焦式的布局在左下方以畫面中最濃重的陰影再次聚焦 / 它是平靜之中最具強調性的聲音,在一片永恆的光裡投下片刻的陰影 / 即使光照耀著一切,亦不能改變自我的渺小、謙卑卻不可抹殺這幅畫被我從高雄帶回青島。
  • 維米爾:活了43歲,只畫了45幅,只有35幅留存於世
    正是這種不加修飾的直白姿態,讓作品超脫出時間和空間,獲得永生。在黑色背景的強烈映襯下,對少女臉龐的精緻描繪讓周圍的一切黯然失色。維梅爾在畫中使用平凡、單純的色彩和有限的色調範圍,然後用清漆取得層次和陰影的效果。這幅畫另一個矚目之處,是少女左耳佩戴的一隻淚滴形珍珠耳環,在少女頸部的陰影裡似隱似現,是整幅畫的點睛之筆。
  • 簡單刮畫製作成一幅畫的基本步驟(步驟圖解)
    刮畫是一種有趣的繪畫,先給紙張塗上顏色,再塗抹上黑色,然後用尖的工具在黑色塗層上刮出線條組成圖案或圖像來製作成有趣的畫面。
  • 印象派的畫是怎麼畫成的
    印象派大師莫奈的倫敦印象畫   在繪畫派別中,印象派的特點是抓住瞬間的光線和色彩,即興落筆,事先不做多少構思和畫面安排,筆觸往往是點到為止,不做工筆描繪。印象派畫家究竟是怎麼工作的?  在科隆的瓦爾拉夫·理查爾茨博物館(Wallraf-Richartz Museum)五層樓上,一個正方形的房間,光線充足,中間有兩張靠在一起的桌子,桌子上面鋪著一層淺灰色的氈子,氈子上面鋪著一幅畫,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的一幅風景畫。藝術修復女專家萊韋倫茨正通過安裝在桌子上方的一個可移動的顯微鏡,仔細觀察這幅畫的細節。
  • 發現了梵谷最後一幅畫的地點,驚訝的是,畫裡最大的樹樁還在那裡
    他最後的一幅畫是畫什麼?在哪裡畫?人們一直好奇。現在,梵谷在死前幾個小時最後繪畫的確切地點已經被找到了。油畫《樹根》是他生前的最後一幅作品。現在,一張早期的明信片使人們能夠精確定位地點。家人和博物館都認為,最後一幅畫的遺址終於找到了,這是非常有意義的。這一發現可以為梵谷的悲慘死亡提供新的線索。
  • 這幅畫中,她為啥捏她乳頭?!
    回答上面這個終極問題之前,我覺得先應該清楚畫中的兩人是誰。畫面中,在拉開的透著絲綢光澤的紅色帷幕下,有兩位長相相似、身材勻稱的裸女,在空間私密又裝飾奢華的浴室中「洗澡」。給洗澡加引號是因為,16世紀末是提倡乾洗的年代,醫生都不提倡盆浴,因為他們認為水會帶來疾病。單從這點上,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圖中的女子是多麼罔顧世俗,任性隨意,愛賣弄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