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家悟得靜觀天下,以儒家學得正氣凜然,以道家養成大氣磅礴

2020-12-26 人文選修課

相信在我國的文化歷史上,佛、儒、道都有著自己的光輝歷史,經典傳承。雖然筆者對於這些大家學派的著作讀之甚少,但筆者卻非常喜歡研究關於書本之外的東西。畢竟那些東西出本上沒有的,悟起來也比較有意思,雖然筆者悟性不高。既然筆者已經把話題延展的這麼開了,那接下來我們就來聊一聊關於「三大家」到底在追求什麼?

首先我們來聊聊佛家。筆者感覺佛的定義就是在於「悟」,而如果想要悟得世間真理,那就必須以「靜」為之。打坐是佛家必會的靜心禪坐,在這種類似於冥想的修煉中,能讓人想清很多東西,明白很多道理,悟得更多的真知。當年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靜坐,悟得正果。它就是靠著靜做悟天下,以靜想悟得佛之真諦。

佛語有云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為相化,你所看到的世界皆由自己的心而定。看到開心的事情就說明自己內心也是開心的,如果你看到了醜惡的東西,那說明您的內心也存在這份醜惡。世間的本質都會由自己的內心表現出來,如果你感覺世間對你不公平,也只不過是你對世界不公平而已。靜思冥想之後,你就會明白這個世界上存在種種因果,命由己造,相由心生,靜觀天下者,必將豁達脫俗。

其次我們來聊聊儒家。大家都知道儒家的主體思想包括仁、義、禮、智、信、恕、忠、孝。相對於佛家和道家而言,它所追尋的東西都是正義凜然的概念。他們通過這種思想傳承來影響人,來成為眾多君王統治國家的思想。不可否認的是,自古很多帝王都會採用儒家學派的思想來統治國民。因為儒家就是倡導以正態的思想,把國家推向一個生生不息的正態面,因為一切負面的思想都有可能成為國家和朝代淪陷的因素。

最後我們來聊聊道家。對於道家的思想而言,筆者就感覺有一種大氣磅礴的氣勢。單單之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等語句,無一不體現出大氣的姿態。

一般來說,道家的思想就是體現在道法自然,大道無為的理念之上的。它體現出來的思想範圍之廣,影響之深,甚至把一個國家的軍事、教育,政治、治國等理念融合於大道之中,與順應萬物正態發展規律遙相呼應,為我們展現出了何為道家的大氣思想。

其實佛、儒,道都有自己的優勢所在,只要能悟得一二,對所有人都是有益無害的。那麼今天筆者就分享,還是喜歡文章的朋友多多關注我哦。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的三種滋味:醋,儒家認為是酸的,佛家認為是苦的,道家認為甜的
    三位大家後來被引申為儒家、佛家、道家三種文化代表。儒家認為醋是酸的,佛家認為醋是苦的,道家認為醋是甜的。 其實醋只是一個參照,潛意識映射出三種文化對人、對社會、對世界的不同看法,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妙趣之處。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品咂出什麼樣的味道。
  • 佛家和道家以及儒家這三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你來說說看!
    民國的印光大師他自己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所以他就倡導將一些儒家的思想作為修學佛法的助行。但印光大師他沒有接觸過道教,所以對於「伍柳」一派統統視作邪魔。但其實這樣做是不太妥當的。如果道家思想在佛家看來是外道邪魔,那儒家思想又何嘗不是呢?所以這個說法有他的偏頗之處。當然這並不影響印祖的偉大。
  • 道家的無為與佛家的無為--奘園茶話鋪之一百一十八
    在人天善法裡頭,所以一切賢聖,這是專門是指佛教的聖賢,跟我們儒家的聖賢完全不是一個層級,儒家的聖賢仍然在六道輪迴裡頭,佛教的聖賢必須得要突破六道輪迴,才可以進入到三賢位,這一定要突破六道的。所以有為法都是:「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還在六道輪迴裡面,所以沒有辦法。
  • 「垂衣裳而天下治」,從儒家和道家的不同,看中國古代服飾文化觀
    這當中對中國服飾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儒家和道家。所謂「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希望通過服色「明貴賤、辨等級」,規範人們的行為,穩定社會的秩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古代的服飾文化觀和色彩觀。道家的服飾觀:被褐懷玉道家的創始人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的思想是嚮往樸素的自然,反對人為改造自然,反對一切精神或物質上的有為,認為「無為」才是人類的理想狀態,其服飾觀,從根本上與儒家的服飾觀相左。
  • 晚年的蘇東坡 追求道家的長生不死 追求佛家的不生不滅
    晚年的蘇東坡篤信道家和佛家,不僅日有所悟,而且心寬自得。對於世間種種不公的憤慨,已然消散,已經不再在意,轉而探索精神世界,追求道家的長生不死,追求佛家的不生不滅。但即便如此,先生一生一樣精彩,一樣悠然,先生曾對道家的」辟穀食氣「非常感興趣,曾在雜記中記載;辟穀之法。
  • 張三丰評價歷代豪傑皆為修道人,借儒家韓愈朱熹為道家正名
    這篇奇聞,信息量巨大,點破了歷史上諸多英雄豪傑背後修道的秘聞,如張良、諸葛亮、許遜、吳猛……與此同時慷慨激昂的為道家正名,用義理和史實證明儒家、道家、佛家同屬於中華文明的大道之學。原文及翻譯校對/翻譯:儒釋道小火鍋(五戈)仙道者,長生之道也,而世人多以異端目之。
  • 論語174丨道家是作業系統,儒家是應用軟體
    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朱熹說,與,去聲。巍巍,高大之貌。不與,猶言不相關,言其不以位為樂也。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 穿花襯衫時尚,穿軍裝正氣凜然
    意思很簡單,就是要修煉一副性感的身材,養成健身塑形的好習慣,身材好了穿起衣服也更得心應手。在自我身材經營這方面,韓東君交出了滿分答卷,雜誌上的胸肌、腹肌秒殺眾生。92年韓東君,修煉了一副性感身材!穿花襯衫時尚,穿軍裝正氣凜然作為92年出生的新生代人氣小生,他個性十足,隨性又自律,明明可以靠顏值,偏要拼命靠身材,某演員和他搭戲時表示:看到他的身材就口渴。在作品裡,韓東君基本上飾演的也是大哥哥的角色,給人一種很有安全感的男生形象,長得大氣又結實。
  • 山神——屬於道家,還是佛家?
    山神屬於道家範疇,與佛教沒有絲毫關係。山神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而佛教直到漢明帝時才從古印度傳入中國。可見,山神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本土神仙。關於山神的記載最早見於先秦時期的《山海經》,裡面記錄了許多有關山神的傳說。古代造神無非兩種方式。一是人造。
  • 道家《清靜經》與佛家《清心咒》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到了什麼?
    他悟得了聖人之道,也就是「聖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簡單說就是所謂的「道」與生俱來都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能分清善惡的「良知」,「良知」與生俱來,「良知」無所不能,有了他人們可以解決任何事情,不需要依靠外界的幫助。王陽明龍場悟到的總結來說就三個字「心即理」。這個「理」就是儒家所謂的天理,王陽明稱之為「良知」,道家稱之為「道」,佛家稱之為「性」,所謂「見性成佛」。
  • 儒家精神取向的顯著特徵
    儒家強調教育,以此作為達到人類繁榮昌盛的進路,這是儒家的特點。儒家所強調的教育是「學"的一種特別方式,即所謂的「為己之學"。學習在儒家眼中被認為是人格塑造的一個持續且完整的過程。通過「大體"的自覺養成,這一過程包括了致力於自我實現的存在意義。這個無間斷無止息的過程是一個以自我學習達到自我認識的過程。
  • 「道家」之外,「儒家」和「墨家」,又是如何影響道教的
    「道家」之外,「儒家」和「墨家」,又是如何影響道教的?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列舉兩個事實:其一,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燦爛輝煌,曾一度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如,「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縱橫家」、「陰陽家」等等,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二,東漢末年,道教發端,道教成為了中華大地上的土生土長的宗教,直到今天,它在社會上都佔有一席之地。
  • 奸臣秦檜的一首詩,鏗鏘有力,大氣凜然,顯示了對大宋王朝的忠心
    這首詩大意是遠古的賢人已經逝去了,但他們的凜然正氣卻萬古長存。像韓愈和範仲淹這樣的忠臣不是經常能碰到的,我這顆忠心該與誰訴說呢? 這首詩是秦檜讀了範文正(即範仲淹)的《伯夷頌》後寫的讀後感。意思是像韓愈和範仲淹這樣的大忠臣、大文豪不是經常能碰到的,我這顆忠誠的心該與誰訴說呢?詩中表達了一種敬仰前賢,追思古人的情懷。
  • 孔子學說為何叫儒家呢?儒釋道的各自特點?甲骨文中的儒字
    所以,孔子的學術思想,以及其後來追隨孔子的追隨者的學術思想,被後世人統稱為儒家。第二:儒,柔也。謙虛和善。我們中華民族向來重視,養生送死。所以最早掌握人死亡祭祀的禮儀人員,被稱為儒。隨著社會的發展,後來這種人員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職業。
  • 佛家八識與道家無有
    佛家認為的心靈分八識,其中六根對應六識,外加末那識和阿賴耶識,意識的作用是接受前五識信息,再做分析判斷和決策行動,末那識相當於坐標原點的自我,而阿賴耶識認為存在天然的固有的我執原點,以第八識為原點的坐標系裡所有坐標,都有我執的作用,也就是煩惱的根源。
  • 道家智慧,就是九個字:倒過來、反過來、做減法,悟透有福
    古代個人修行的原理,就是學自然、學天地。天地是個大宇宙,人體是個小宇宙;看懂了天地運行規律,以此懂得「人之所為」,人生的道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這樣就可以修道了。道家是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靈寶道君,佛家是佛陀,另外還有上帝、安拉等等。這一切說法,都是指最初的那個「一」,原始的那個「道」。也就是天。道家認為,宇宙本源的那個「一」,也就是天,是無為的。正因為無為,才無為而無不為。雖然無為,但是世界萬物都離不開天道,都按照天道規則運行。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了什麼,有何現實意義?
    王陽明龍場悟道,自然是悟了「陽明學」,現實意義就是將「心學」、新儒學往前推進一大步,取代了已經開始衰微的經學、理學、打開了儒家學派的新局面,讓這門自先秦創立的學問流派適應時代和思想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臺階。 不過若是想真正搞清楚內裡乾坤,就得有點耐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