鼽本為鼻窒不通之意,《素問》云:「鼽者,鼻出清涕也」,後世醫家習慣將鼻塞鼻癢打噴嚏流清涕等一系列症狀稱之為「鼻鼽」,頗類似於現代西醫所謂的「過敏性鼻炎」或「變應性鼻炎」。衄意為鼻竅出血,俗雲「流鼻血」是也。鼽、衄二病多不混雜,然餘連續兩年清明節前後遇到兩則「鼽衄並見」患者,症狀表現非常類似,恐非巧合。治法也基本相同,都是一劑即中,由此聯想到內經「春善病鼽衄」一句及葉天士「鼻柱鼽衄」一案,頗值得玩味。故特錄出此二案並略述己見以饗同道。
楊左 2018.4.10(清明後五天)
每日晨起即嚏,嚏後即鼻衄如湧,轉瞬旋嚏旋衄。苔薄白微幹,雙寸浮略數,左尺疲軟。曾服折火、潛降、斂澀之類數劑而罔效。
細觀舌脈諸相,斷非實熱。此乃葉氏所謂「兩陽相灼」是也。風溫襲於肺衛,蘊熱燻蒸,邪無遁機,故奔瀉於鼻竅。風夾溫熱而燥生,鼻不幹者,知熱不甚深。風者自外自當透返其來所,溫者自內自當消彌於無形。然病發日久亦須顧其陰液,仿雷氏清涼透邪法。
連翹9克,青蒿3克,薄荷3克、光杏仁6克,淡豆豉9克,肥知母9克,大麥冬12克,焦山梔9克,綠豆衣9克,側柏炭9克,懷牛膝9克,鮮蘆根15克
三劑,上十二味,以藕節四錢,荸薺五枚(搗汁),煎湯代水
某左,2019.4.11(清明後六天)
每逢春夏之交,晨起即狂嚏不止,清涕長流,鼻癢鼻幹,偶窒,診斷為過敏性鼻炎。脘痞脹懣,納少,神疲無力,便溏,飲冷則腹痛而欲瀉,眠差,多夢,怕冷,四肢涼。舌淡胖苔白微膩有齒痕,脈弦細而弱。
前醫辯為中陽不振,衛外不固,以脾陽為衛陽之根本也,與理中建中合用加玉屏風加蘇葉、升麻、白芷諸風藥。一劑之後嚏涕未減,轉而涕中帶血,兩劑之後衄血不止,一日達六到八次之巨,遂停藥拒服。
觀其脈證,另詢及平素惡寒怕風,似屬衛外不固之相。然細查舌象白苔之下隱有硃砂點,脈沉細然雙寸微浮有鬱冒之相。此外邪未盡,火閉其上。甘溫升提則迫火動血。予輕苦微辛合甘潤法略佐血分藥。
荊芥炭10克、淡豆豉10克、霜桑葉12克、苦杏仁10克、焦梔6克、酒黃芩6克、南沙參15克 、粉丹皮12克、淨蟬衣6克、茜草12克、旱蓮草12克、辛夷花6克、薄荷6克、海底椰4片、生荸薺3枚
一劑衄止頭清,兩劑胃口已開。後改予甘平淡滲善後,鼻部諸症悉瘥。
這兩則病案頗有些意思,其特點就是在清明節前後發生鼻衄,與節氣密切相關。症狀也基本相同,就是流鼻血、打噴嚏。
案一患者,其特點是一打噴嚏就開始流鼻血,鼻竅不通,晨起流清涕,微受風則狂嚏不止,嚏則衄,同時自感鼻息陣陣烘熱。吃過一些中藥,多以清熱斂降為主,毫無寸功。
此類鼻衄是非常典型的由風邪外襲肺衛(打噴嚏流清涕),肺竅受阻不通(鼻塞),鬱則化熱所致。此熱乃由鬱閉而生,可稱其為「外感鼻衄」或「鬱火鼻衄」,葉天士稱「鼻柱鼽衄」,而絕非肺胃實火所致,以寒涼清降反而會冰遏其邪轉增鬱熱。
治法很簡單,八字方針「輕清宣透,火鬱發之』,即葉天士所謂「輕苦微辛,具流動之品」,雷少逸清涼透邪法正合其用,伍入鮮蘆根、鮮荸薺、鮮藕節,清解鬱熱又顧護陰液。由外邪痺鬱之鼻衄來勢頗急去勢亦急,一劑藥之後鼻衄即止,鼻塞流涕亦緩解大半。
清明節前後屬於「乍暖還寒之時」,驟減衣物易受外風,適逢春陽萌動,風與溫合,故易發此疾。故云「春善病鼽衄」。反觀此案患者,與《傷寒論》中「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解」頗有暗合之處,同為外邪閉阻,鼻竅與玄府皆可為外邪之出口,患者自雲鼻衄之後嚏涕轉減,鼻竅亦通可為此證。
然每日反覆如此,苦不堪言。細究此患者屬《傷寒論》中之「自衄」,若不經治療或可過去這段時間慢慢可以自愈,然而錯用涼藥冰伏之後病勢轉深,邪欲外瀉而不易,此為誤治。
此外,傷寒中還有另外一種「藥後而衄」,太陽傷寒以辛溫發汗後而出現鼻衄,並見發煩目暝,仲景自雲「陽氣重故也」。
案二患者亦屬藥後而衄,患者久患過敏性鼻炎,春夏之交清明前後氣溫交變之時必發,此患者根據症狀(身疲、納呆、便溏、畏寒、四肢冰冷、易感)屬肺脾氣陽不足無疑,前醫以理中加玉屏風加風藥甘溫升之治法亦屬常規治法,然藥後出現鼻衄不止之象頗為怪異(作用非常迅速,兩劑藥之內出現劇烈反應,一日達7-8次)。
當時考慮為甘溫升提太過,與清明前後陽氣升動,兩溫相合所致,舌下隱有硃砂點脈現鬱相,顯示內有鬱火頗重,甘溫之品已迫熱近血分。患者雖屬肺脾陽虛,然此時應根據時節特點因時制宜,不宜拘泥於其體質用藥束手束腳。以輕苦清解佐微辛開洩,再佐以少量血分藥,以海底椰配生荸薺乃取法嶺南民間驗方,清解潤燥。
此患者亦是一劑而衄解,服藥後胃口亦開,患者本屬脾陽不足之體,服涼藥後反而胃口漸開。此乃鬱熱外透,津液復生,胃氣因和之故也。後期以甘淡之參苓白朮之類善後,囑其冬天多服理中調理。
清明節前後稚陽初升,甘溫升提類藥物應當謹慎使用,因時制宜。反觀此患者屬於傷寒中「藥後而衄」,由甘溫升提之品再逢清明時節陽氣初升所致,是特殊時節下出現的病理現象,若後期再用仲景原文中的麻黃湯恐不合時宜,後世溫病學派之「輕苦微辛」之法似更為合適,宣散而無助溫之虞。
另附錄葉天士「鼽衄」案一則
此亦為輕苦微辛之法,可為參佐。
徐(四十)頭面諸竅,皆清陽遊行之所,邪處於中,則為阻塞,陽氣不司流行,必畏寒形頹,內痺必鬱而成熱有鼻柱鼽衄。矣論理當用通聖散。遠處江外倉猝就診。不可輕投。用輕可去實。
苦丁茶 幹荷葉邊 蔓荊子 連翹心 飛滑石 白芷
——《臨證指南醫案▪鼻》
版權聲明
· 本文系明醫原創,作者楊愷。轉載請註明出處。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於傳播和學習交流之目的,並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 投稿請添加明醫小蘭微信:mingyixiaoxiaoan
有其他感興趣的、想了解的、想學習的內容
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