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下沉市場不斷崛起,二手經濟逐年走紅。中國網際網路經濟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二手交易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萬億元。二手經濟紅火的背後,一些亂象的出現也令人擔憂。二手交易平臺在拓寬企業運營邊界的同時,如何保證合法良性的運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線上二手交易紅火背後
近幾年線上二手交易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這種模式可以省去不少中間交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讓消費者能以較低的價格購買二手商品,也讓出售者獲得一定收益。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在線二手交易市場發展迅猛,湧現出閒魚、轉轉、拍拍等眾多二手交易平臺,為消費者提供數碼、服裝、家具、美妝、家電等多品類的產品和服務。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二手電商市場規模達到2596.9億元,較2018年同比增長53.2%。
然而,有調查發現,部分平臺上卻摻雜著許多交易亂象。事實上,線上二手交易平臺,例如閒魚、轉轉等,都對一些違規行為有著明確的抵制和禁令,但依舊有漏網之魚。據報導,某平臺上有用戶以0.6元/條的價格出售個人信息, 包括姓名、身份號碼、電話甚至住址。除此之外,部分平臺上還有商家售賣信息查詢服務,發布者宣稱可以查別人的身份信息,這種行為嚴重侵犯個人隱私。還有部分違法分子以轉手「學習資料」「網課視頻」等為幌子進行不當交易,實則是提供代找低俗視頻的服務。
此外,還有賣家在二手平臺上轉賣正品商品的空瓶、包裝盒、手提袋等。「2001年的飛天瓶子有要的嗎」「我有五星茅臺空瓶帶盒子數個,要的聯繫」「茅臺酒和五糧液(000858)酒,帶防偽可查,誰要聯繫我」......在一些二手交易平臺上,出售空酒瓶的生意十分紅火,有的商品剛上架就收到大量詢價留言。除了空酒瓶,雅詩蘭黛、迪奧、SK-II、資生堂等大牌化妝品空瓶也十分受歡迎。對此,商品留言區有不少用戶質疑,空瓶回收後或用於造假。
平臺責任不容脫卸
業內人士認為,相關亂象背後是平臺監管不力、營銷不當、保障不足等原因。如今,一些二手交易平臺被媒體報導為「假劣貨集市」,這與某些電商平臺最初被詬病為假貨基地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在二手交易中,「回血」的主體是賣方,省錢的主體是買方,兩方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中介平臺。因此,平臺的定位就格外重要,是單純劃出一塊交易地的跳蚤市場,還是承擔著資質審查、商品監管和事後維權功能的「大型商場」,這一切都影響著二手交易的質量和體驗。
有些平臺為吸引用戶付費,不顧平臺定位,違背「不得以謀取利益為目的的打廣告行為,包括但不限於批發、廠家直銷、招代理等」相關規定,迎合部分商家利用二手平臺交易逃稅或用平臺導流倒賣偽劣產品的需要。
南京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宋培健認為,部分二手平臺發展初期存在為迅速擴張而弱化甚至放棄監管的問題。「對假貨睜隻眼閉隻眼,把做大平臺當成第一要務。」但是,專家提醒,如果部分平臺為擴張而失去口碑,消費者最終將會「用腳投票」。
與一手商品相比,二手商品在鑑定、支付、物流、退換貨等環節還存在很多漏洞。彌補交易漏洞,建立健全成熟的交易規則,是擺在在線二手交易平臺面前的重要課題。
監管如何補位
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邱寶昌認為,平臺太大、商品太多、物品二手屬性等都不能成為平臺推卸監管責任的理由。隨著二手交易平臺迅猛發展,平臺更應壓實責任,根據電子商務法規定,承擔相關資格資質審核義務、人身財產安全保障義務。
有專家指出,治理的兩股力量主要來自於平臺和法規,我國相關法規已經相對成熟。以電子商務法為例,其不僅對於售賣商品的經營者做出規定,還釐清了平臺的責任。按照法律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未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採取必要措施,就要負有連帶責任;對關係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務,未盡到資質審核義務或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消費者損害的,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法律目前看來並未出現明顯滯後,二手交易平臺售假的問題或更多還在於平臺自身。專家表示,也應該看到二手交易平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與淘寶、京東等相比,二手平臺的商品發布者更多以個人為主,平臺監管起來有難度;同時,二手平臺的一些監管措施也易成為售假個人引流的通道。
業內人士認為,二手交易平臺要加強自身監管,把好源頭關,加強審核力度,真正將消費者權益放在首位,努力維護企業自身形象。專家建議,二手交易平臺不妨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進行智能審核,提升甄別水平,保障買賣雙方的合法權益。除了加強平臺自律,有關部門也要加大對平臺的監管,暢通消費者投訴渠道,完善問題協商解決機制,讓買賣雙方為自己的不誠信行為埋單。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h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