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場「毫無新意」的3-3結束比賽,德國只是在艱難戰勝烏克蘭之後獲得了一場2020年碩果僅存的勝利,而本場比賽若非瑞士隊的機會把握能力有所欠缺,似乎德國隊還會被瑞士隊再打入一些進球。動蕩的後防線一直是這支德國隊最為嚴重的問題,此前勒夫由3-5-2切換成了4-3-3重新回到四後衛陣型,算是在戰術打法上回到了從前的配方,但後防線的表現效果依然是一樣的味道。
就目前來看,不論是從進攻端的地面進攻速度還是鋒線球員的接球效率來看,還是從防守布置以及反擊中的推進點來看,三後衛確實是德國隊在打法革新上的一種有效突破,但後防線遲遲無法融入這樣的體系當中,依然在攻防兩端造成了很多的磕磕絆絆。低迷的後防線成為了這支新德國隊最大的問題,而這也是勒夫自俄羅斯失利以來,成績不佳的最大因素。
而本場比賽的後防線,更是在重回四後衛之後依然無法進入狀態,甚至在丟球的時候都呈現出毫無辦法的乏力狀態。
此番勒夫倒是短暫拋棄了自己革新後的固執重回四後衛,但是比賽效果的確無法讓人滿意。
球隊重回四後衛,防線依然很糟糕
哈弗茨在賽後便指出:「我們在多次落後的情況下追了回來。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場艱難的比賽。我們還在努力中,這是一支年輕的球隊。我們展現出了一些不錯的東西。我們展現了好的精神狀態、在下半場也踢得不錯。我們需要加強防守,表現的更成熟一些。」
在後防線上,勒夫輪換了聚勒,用金特爾與魯迪格搭檔中後衛,克羅斯特曼和戈森斯搭檔全新的邊後衛組合。
縱觀德國隊近期的比賽,後防線的默契性都是一個巨大的問題。但是越不磨合就越無法達到默契,聚勒作為防守核心輪換沒能出場,這也就導致了球隊在落入陣地防守階段之後,缺乏很好的補位和正面防守能力。
金特爾和魯迪格都是擅長前壓搶斷以及就地推入反擊的後衛,克羅斯特曼儘管身高力壯但也無法頻繁地回到中衛線身後幫助防守,瑞士隊邊中連接的4-4-2戰術板能夠極好地對德國隊的中衛身前進行打擊,導致了瑞士隊在37%的控球率下,也能完成13次射門8次射正的進攻效率。
而在開場階段,瑞士就完成了對德國的開幕雷擊。
一波角球進攻以後的反越位戰術,加夫拉諾維奇在近乎毫無防守的輕鬆環境中就完成了進球。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次反越位戰術當中,德國隊的後衛線甚至都沒有注意到多達三名球員埋伏在德國隊的禁區內,甚至一個在禁區內保持高度緊張,隨時回撤的後衛都沒有。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隊上一次在開場不到5分鐘就丟球,甚至還要追溯到與中國隊的一場國際友誼賽當中。
在這樣糟糕的防守之下,馬特烏斯就毫不客氣地指出:「在比賽前我就說過,德國隊打三後衛就行了,結果勒夫又想嘗試些新的。戈森斯只熟悉三後衛的打法,在四後衛的體系中完全被埋沒了。克洛斯特曼表現的跟修道院的學生似的。」
而德國的第二個丟球,就完全是上一場對陣瑞士隊時丟球的翻版,幾乎完全一模一樣的進攻套路,不論是三後衛還是四後衛,都沒能填補這個巨大的防守空當。
在此前德國1-1客場打平瑞士的比賽當中,塞費羅維奇在瑞士隊的進球當中,在中路輕輕地一漏就打穿了德國的整條防線,並且把德國隊的防線壓縮到一個非常扁平的狀態。
在本場比賽當中,瑞士隊又再一次故技重施,而這一次是聚貝爾,在反擊當中的前插牽扯起到了作用,克洛斯特曼和魯迪格直接就被聚貝爾牽扯住,並且壓縮了德國隊的後防線,這也就導致弗羅伊勒在無人看防的情況下再次幫助球隊破門,德國隊兩球落後。
看看這兩個丟球,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套路,中間一個攻擊手就直接壓扁了整條防線的寬度,並且壓制住了所有的防守隊員在禁區內,為後插上的包抄者提供了射門得分的機會。
進攻滿分防守零分,這樣的表現要不得!
我們再來看德國隊的第三個丟球,這個丟球真的是從各個方面都詮釋了什麼叫眼神防守。
塞費洛維奇在禁區裡製造混亂的時候,加夫拉諾維奇都還在禁區外圍等待時機,而這個時候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德國隊在禁區外所有的隊員沒有一個人去盯防加夫拉諾維奇,而是和他一樣在禁區外圍看風景,這個丟球後衛線已經儘可能地努力到了最後,但是身前的德國隊隊員幾乎全部處於防守端夢遊的情況。
這樣的防守模式不丟球,都算是一個奇蹟。
但是在進攻端,勒夫的變化依然是可圈可點的。首先,他在進攻端充分發揮了哈弗茨銜接中場和邊路的作用,這一點的改變是最為明顯的,在3-3土耳其之後勒夫就確立了這樣的思想,並且將維爾納和格納布裡的作用發揮出來,使得他們能夠在進攻端得到提速,而這一點想必就是勒夫改打四後衛的原因。
在四後衛戰術中,基米希和克羅斯能夠得到更多在中場向前活動的機會,這也就讓格雷茨卡能夠和哈弗茨輪流來為中前場進行銜接,這一點是值得稱讚的地方,但職責和分工這一塊依然不夠明確,甚至還不如三後衛在比賽表現和人員配合上的效果。
縱觀整個邊後衛的人選體系,不論是戈森斯還是克羅斯特曼,都明顯更加適合三後衛的體系,尤其是本次比賽兩個邊後衛的低迷,就更是證明了這一點,防守混亂也是臨時變陣的一大誘因。
不過,就四後衛陣型來看,勒夫在進攻端明顯更具備層次感,尤其是維爾納和格納布裡輪流在鋒線上保持壓制的狀態,就更是如此。
在格納布裡的絕殺扳平球當中,維爾納就很好地承擔了突前和拉邊的作用,將格納布裡面對的防守全部扯開,這也就讓兩個少年時代就一起踢球的好兄弟再一次達到了默契。
而維爾納在這次進球當中,在禁區內不停吸引防守的變速和帶球,的確頗有幾分地面進攻型中鋒的特質在內,而這樣的改變無疑是一件成功的事情,一旦小快靈型的前鋒能夠在有球狀態下吸引雙人以上的防守,那麼德國隊無需戰術型中鋒也能夠從容應對大部分的比賽了。
很明顯,維爾納做到了這一點,但切爾西前鋒能否在三後衛的體系中,在邊路支持力度比較小的情況下,也能拿出這樣戰術能力十足的表現,這依然是有待檢驗的。
總結:力抓防守時不我待,捏合球隊空間尚足
但就目前來看,三後衛是德國隊一定要繼續下去的戰術模式,在進攻端的火力上或許並不會讓球迷們擔心,但是防守端以及防守核心的問題上卻遲遲拿不出最為成熟的方案,魯迪格一直低迷、詹的表現時好時壞、科赫則是完全和所有的隊員零默契度。
勒夫在防守核心的位置嘗試過金特爾和聚勒,但後防線的陣容從來都沒有固定形成,這也就導致了不論誰出任防守核心,他要面對的都是一些全新的陣容組合,核心的引領作用自然無法得到體現。
雙邊翼衛使用戈森斯以及克羅斯特曼,並且在三中衛位置放置哈爾斯滕貝格、聚勒、金特爾,這樣的組合或許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戈森斯和哈爾斯滕貝格、金特爾和克羅斯特曼能夠隨時保持切換狀態,並且還能夠通過持球插上的方式,為基米希和克羅斯分擔出球上的壓力,並且也擁有著很強的套邊能力,在德國隊防守型中場真空的狀態下,這樣的組合無疑是能夠在進攻端將火力最大化的一個解決方案。
不過歐洲杯尚且還有七個月左右的時間,留給勒夫試錯和不斷磨合的時間還比較寬裕,防守端的磨合將會是明年歐洲杯取得成績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