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杭城最北端有一座橋,建於370年前,被稱為「江南第一橋」。在過去的一千年裡,一直沒有具體的標誌來提醒貨船進入杭城,拱宸大橋的建成使京杭大運河的南端有了明確的地理標誌。
拱宸橋的名字也很特別。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橋之名(「拱」與「共」通,「宸」與「辰」通)即由此而來,意為民眾擁護實行德政的統治者。相傳,古代「宸」是指皇帝居住的地方,「拱」的意思是拱手相讓,雙手合十致敬。每當皇帝南巡時,它象徵著皇帝的問候和尊重。
拱宸橋建於明朝崇禎四年,當時舉人祝華封,集資建橋。清朝順治八年,橋塌。康熙五十三年,布政使段志熙倡導並帶頭捐款,林雲寺的和尚慧輅想盡辦法籌錢幫忙。建造拱宸橋花了四年時間,這座橋長98米,高16米,橋面中段略窄於5.9米寬,兩端跨度為12.2米寬。
在拱宸橋下,也很有趣,有4隻鎮水獸。據說是因為古橋被貨船撞了,在橋墩外端設計安裝了四個石獸防撞墩。這種蠢萌神獸叫蚣(gōng)蝮,據說是龍的九子之一,它喜歡趴在河上,是這座橋的守護神。
可以說,拱宸大橋是杭州最著名的三孔駝峰橋,由孔與薄拱和橋墩連接而成。作為京杭大運河的終點站,也成為當時南北貨物的集散地。水陸交通的繁榮是以拱宸大橋為中心的區域經濟也有所發展。在橋的西面,河的兩岸有許多商店,六排和六個亭子繁榮起來,被稱為"小上海"。
現代工業的萌芽也再次生根,內河航運、轉運、倉儲都很發達。現在橋西已經成為杭州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橋的東面是運河文化廣場。國內有兩個「運河文化廣場」,一個位於京杭大運河北端的北京通州區,一個位於杭州。運河文化廣場上不僅有「京杭大運河博物館」,還有拱宸大橋站。
如今,運河上的貨輪早已不再停靠在陳拱宸大橋站,碼頭也完成了它的使命。但是,如果你想欣賞運河的風格,最好是乘船遊覽。杭州政府成立了水上巴士,其實就是水上公交車。我覺得除了杭州,其他地方都沒有這樣的公,坐船遊運河只需要3塊錢,計劃算又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