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的歷史上,有著為數不少的女王,但有一位是終身未嫁的女王,她就是伊莉莎白一世,她也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
1533年,伊莉莎白公主來到世間,儘管給一心想要一個男性繼承人的亨利八世破了一盆冷水,卻並不妨礙王宮上下歡欣雀躍地給這位新公主舉行了盛大的洗禮。
所有人都歡迎公主的到來,除了十七歲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一世,她已經被剝奪了公主的稱號,還被安排去給自己繼母的女兒換尿布;另一個虎視眈眈者是羅馬教廷——伊莉莎白是安妮.博林和亨利八世的孩子。
正是因為她,英國才與羅馬天主教決裂成立了自己的國教,成為歐洲眼中的異教徒國家;因此他們並不承認亨利八世的第二次婚姻,並稱伊莉莎白為「私生子」。
悲劇的是沒多久連伊莉莎白的生父也開始叫自己「私生子」。在伊莉莎白三年那年,她的母親安妮.博林就因被指控多起通姦、不忠等罪名而在綠塔身首分離。父母的婚姻被宣布無效,伊莉莎白也由從高貴的公主一落千丈為「私生子」的身份。
父親亨利八世很快步入了第三段婚姻,這次他終於如願以償得到了兒子小愛德華,伊莉莎白也像姐姐一樣被安排去照顧自己的弟弟。不過不同於瑪麗一世的頑固,小小的伊莉莎白很會察言觀色。
七歲的時候她給弟弟的生日禮物,是自己親手縫的一件披風。同時她學霸的氣質和聰穎的智商也開始得到亨利八世的欣賞和重視,1544年在繼承人的名單上終於加上了她的名字。
然而又一次好景不長,亨利八世在伊莉莎白十三歲的時候因為腿部的潰爛不治身亡,伊莉莎白的一棵大樹就此倒去了。她跟著父親的遺孀凱薩琳.帕爾生活,卻受到了繼父託馬斯.西摩的騷擾。
1554年,伊莉莎白被控訴與湯姆斯.懷亞特爵士謀反,伊莉莎白由此被押入倫敦塔,在那裡伊莉莎白待了三個月等待處刑。多虧西班牙王子菲利普的施壓,瑪麗一世才不情願地將她放出。
而這段淪落到倫敦塔的日子是她挫折人生中最恐怖悲慘的一頁,抱著必死的預期卻重回王宮,在伊莉莎白看來簡直是神跡。後來在她的一生中,仍不時私下祈禱,感謝上蒼「將我拉出囹圄重回宮殿。」
二十五歲那年,隨著瑪麗一世在民怨沸騰中黯然去世,伊莉莎白這位身形高瘦的公主終於登基成為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在世時就以「The Virgin Queen」(「童貞女王」)著稱,她一生都保持獨身沒有結婚。
不過她年輕時,因為沒有出嫁,所以對別人的追求從不拒絕,也不同意,這樣在國際上拉扯著各方關係為英國最大限度地謀求國家利益。
伊莉莎白一世被普遍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在她當政的45年間,英國的經濟繁榮昌盛,軍事上一躍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軍強國。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黃金時代」。伊莉莎白一世於1603年3月24日在里奇蒙王宮去世,她終身未嫁,也被稱為「榮光女王」、「英明女王」。
在英國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期間,英語中出現了一個新成語叫「eat no fish」(不吃魚)。 它產生的時代背景是這樣的,伊莉莎白一世即位後(1558―1603在位)面臨的首要任務是處理遺留的宗教問題。
她帶領英國乾脆利落地又轉向了新教:在1559年,就很快頒布了新的《至尊法案》,重立英國國教,與羅馬教廷決裂,重申英國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首領。 1571年,她又促使國會通過作為英國國教會官方教義的《三十九信條》,最終確立了英國國教。
作為《三十九信條》中的一項規定,英國國教會摒棄了天主教星期五不準吃肉(在天主教裡,星期五不能吃肉,就吃魚)的齋戒。《三十九信條》在英國歷史上意義重大,它一直沿用到今天。
英國的許多百姓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站在伊莉莎白一世一邊與天主教劃清界線,他們的一項標誌性的做法和口號是「星期五不吃魚」。 「星期五不吃魚」又縮略成「不吃魚」。
在伊莉莎白一世為正統的社會裡,「不吃魚」就成了一種與政府保持一致的標誌,於是在英語中,「不吃魚」就成了表示擁戴政府的行為,「不吃魚的人」就成了「忠於政府的人」以至於成了「誠實可信的人」的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