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8月,日本藉口英日同盟趁機向德國宣戰,意圖奪取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益,進一步侵略中國。11月德軍戰敗投降,日本佔領青島。
德國的世界政策與英日同盟
普法戰爭後,德國取代法國成為新一代的歐陸霸主。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上任後,摒棄了俾斯麥時代一直堅持的大陸政策,推行世界政策,將德國稱霸的野心伸向了世界,並積極擴建陸海軍,與英國爭霸。1898年3月德國強迫軟弱的清政府籤訂《膠澳租借條約》,將青島納入德意志帝國的海外殖民地。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增,英國則為了維護自己在遠東的利益,於1902年與日本籤訂英日同盟,對抗俄國、德國。1905年日俄戰爭中日本戰勝俄國,躋身於世界列強之中,將中國東北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一戰爆發後,日本意欲進一步擴大在中國的勢力範圍,於是利用英德矛盾,藉口英日同盟向德國宣戰,攻佔青島。
德日雙方的戰前準備
一戰爆發後,德國的主要精力放在歐陸戰場,在青島的駐軍只有不到5000人。作為德國的盟國,奧匈帝國的遠東艦隊伊莉莎白皇后號巡洋艦開到膠州灣炮火支援德軍。德軍在青島構築了兩條防線,外圍防線是浮山、煙墩山(現徐家東山)、四方山等制高點,內圍防線是臺東鎮等五大堡壘要塞。德軍驅逐中國勞工修築了臨時炮臺,並挖掘壕溝工事;日本調動了以第十八師團為主力的陸軍4.5萬人,配備了數百門重型火炮和多架飛機,於山東龍口強行登陸,屯兵李村向青島逼進。日本海軍也派遣艦隊封鎖膠州灣。作為同盟,英國遠徵軍調遣2000人配合日軍,在仰口灣登陸。
青島戰役的經過
1914年9月26日,日、英聯軍開始向青島外圍發動進攻,逐步佔領了德軍外圍陣地。並向浮山、四方山、中央堡壘進攻。
1914年9月28日凌晨,日軍為了佔據浮山陣地架設火炮,派出兩個中隊的兵力摸黑向浮山偷襲,遭到了駐守德軍的猛烈還擊,未能成功。日軍久攻浮山不下,相繼陣亡兩名中隊長。德軍仰仗浮山易守難攻的地勢,讓日軍的進攻一度停滯。日軍隨後改變戰術,以大部隊在高地的東側猛攻吸引德軍的注意力,同時派士兵從另一側爬上浮山制高點,在德軍的頭頂上向下射擊。接著,日軍又派出敢死隊猛攻,戰鬥一直持續到上午11時30分,德軍豎起白旗投降。日軍接連侵佔浮山、四方山等高地。
10月2日晚8時許,德軍各野炮陣地開始向四方山標高54米的日軍高地猛烈轟擊。3日9時15分,德軍兵分三路攻向四方山,激戰至夜間10時20分,日軍的增援部隊趕到,德軍聞訊開始後撤到山前的出發地,乘坐汽車返回臺東鎮。隨後,日德雙方陷入僵持階段。
1914年11月6日晚上,日軍集結部隊向市內的德軍發動總攻,結束了短暫的僵持。11月7日凌晨1時20分,日軍的太陽旗插上了德軍的中央堡壘。德軍嘗試組織幾次反攻,意圖奪回中央堡壘,均未成功。日軍乘勢從前後兩面夾擊各堡壘,各堡壘失守。剩餘的德軍集結於俾斯麥山(現青島山),11月7日早6時,俾斯麥山南炮臺失陷。6時30分,俾斯麥北炮臺亦告失守。至此,德軍最後一道防線失守。7時,德軍在觀象山懸掛白旗投降,戰役結束。此役,德軍戰死150人,被俘4000餘人,日軍死亡1000餘人。
青島戰役的結果及影響
日德戰爭結束後,日本佔領了昔日德國的殖民地青島。1918年德國戰敗,1919年凡爾賽條約中規定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歸屬日本,引起同為戰勝國的中國強烈不滿,中國代表顧維鈞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青島主權問題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索,經過多方面的外交鬥爭談判,中國政府於1922年收回青島主權。
青島戰役遺址現狀
一百年過去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擺脫了屈辱的歷史。這幾年隨著青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昔日的俾斯麥山成為了風景優美的青島山,是人們茶餘飯後健身休閒,登高望遠的好去處,從這裡可以看到青島市舊城區的景色,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青島山炮臺也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旅遊觀光勝地,聞名至此的遊人絡繹不絕,而那尊克虜伯大炮依然矗立在青島山上,見證著祖國大地的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提醒著人們勿忘過去那段屈辱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