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到大聽得最多的話中,肯定有一句是:
「這個沒用。」
這兩年爆紅網絡的手工耿,此前的人生被各種「沒用」包圍著。
「買來沒用」、「又花錢整沒用的」、「就是個沒用的人」……
於是他用遍地都是的不鏽鋼整了一堆自動洗頭機螺母聖誕樹自行車風扇不鏽鋼腦瓜崩,它們共同被稱為:「沒用的發明」。
如此將「沒用」去皮見骨消化乾淨,去顛覆自己「沒用」的三十年人生,相當硬核。
今天我們繼續來看看國外那些真的很無聊的奇怪發明,以及,它們是不是確實沒啥用?
Matt Benedetto,美國伯林頓的一位設計師,腦洞似無底洞的寶藏男孩。
他有個個人項目,就叫「Unnecessary Inventions」,成立的目的很簡單——「通過創造沒有人真正需要的產品,來解決壓根兒不存在的問題。」
看這酷炫的片頭。
雖然他說是「不存在的問題」,但看到這些玩意兒,內心卻難耐激動得起波瀾。
比如,怎麼一口氣開十二瓶啤酒?
怎麼才能有大冬天踏出門的勇氣,同時保證鼻子不受凍?3D列印、模具製作,甚至針線活兒,都是他讓那些不著邊際的幻想落地的手段。他對每件產品也都像對無比珍視的親兒子一樣,為它們拍產品照、錄宣傳片,可拿出了十足的營銷架勢,還挺像那麼一回事兒。你說這些只是飛機稿?不不不,有部分確實提供在線購買服務。大拇指要穿盔甲,手指要戴毛線帽,法棍需要睡袋,手機也需要足夠軟的枕頭。而通過實驗這些異想天開的點子,人家Matt正在一步步挖掘真正的產品該長啥樣呢。🔗www.unnecessaryinventions.com
各位還記得紐約設計周上出現的街頭洩憤包不?
這家設計公司,還真挺有想法的。
dtttww搞發明的出發點不在「解決」,而在「可能性」。比起假設問題,他們更專注於為產品找意義。
為藝術家朋友的服裝品牌做衣架,他們用了缺胳膊少腿的畫框(雖然不知道會不會把衣服撐變形)。
理由很簡單:「他處理衣服就像對待藝術品一樣,把它們一件件裱在了牆上。所以我們給他整了個畫框,而不是單純的衣架。」
這枚名叫「對於雲端來說太重的玩意兒」,其實是個石頭硬碟。他們的產品介紹寫得也頗為詩意了:
「你孩子邁出第一步時搖搖晃晃的兩秒視頻,一張他們畢業時的合影,或者前任最後一條語音信息。巖石硬碟將賦予我們視若珍寶的數字信息以重量和持久感。」
我只知道,你家貓主子瞅都不會瞅它一眼。
接下來這位朋友,初次見面就讓我頓生「眾裡尋她千百度」的親切心情。
畢竟不是所有的馬桶塞子,都能如此精準地幫你找到用力的地方。
聽說這會是一個能夠幫你下定決心的「一口悶」酒杯。
適用於所有應該做決定的局面,比如減肥、辭職、找對象,或者……嫁給那誰。
如果你的決心不夠強烈,它將會……
流。出。來。
雖然非常意識流。
有時候面對「滑溜溜」的一切,確實需要這樣竭盡全力幫忙找回意義的告示牌。
🔗donttakethisthewrongway.com
看到Kazuaki Harada(原田和明)做的這些自動裝置啊,就像有人在撓你痒痒一樣,讓你哈哈哈哈哈到停不下來。
只要不停地轉動手柄,即能收穫油漆來回刷門👇🏻
水燒開了,小人兒被燙得手舞足蹈👇🏻
持續蹦躂的蘿蔔腿喜劇演員👇🏻
皇帝也不知道該挑哪件看不見的新衣服比較好👇🏻
豬都努力舉啞鈴了,你呢?👇🏻
這是他的第一件作品,也是他最喜歡的作品之一。
「這些作品沒有太多實際用途,就像繪畫啊雕塑啊這些藝術形式一樣,自動裝置是一種豐富我們生活與精神的方式,讓自己打開更多可能性的方式。最重要的是,我喜歡逗人開心,創造一種驚奇感。」
他也常做一些複雜的大型裝置,來實現平時很容易就能完成的動作。比如這個由多枚齒輪與鏈條協作的木頭機器,它能在傳送到位的白紙上準確地印下一個飽滿多汁的「愛」。
從中或許能感覺到,「愛」這件事兒,有多來之不易。
用看似無聊的幽默博君一笑,也是種極致浪漫吧。
Dominic Wilcox真的,太圈粉了。
一位總在用怪奇發明自娛自樂的腐國大老爺們,拿一些平平常常的東西再發明,也順便改變了自己平平常常的生活。
一個人在足球場踢球,被路人投以奇怪的眼光。但他們不知道,他只是在為自己做一杯口感紮實的奶昔,順便活動一下筋骨。
他想要做些什麼(不用搬出倫敦的那種),來維繫自己與Wild Life的聯結。於是他取了淋浴花灑、水桶頂蓋、晾衣杆子等等在超市就能輕易買到的東西,來收聽高空的鳥兒唱歌與爭吵。
「三十天加速創造」這個項目,是Wilcox為了逼出自己的創造力而設立的。這三十天中,Dominic要求自己每天要完成一件發明,並以圖片或是影像的形式發到Blog上匯報。
麵包花瓶,洋蔥圈織布、浴缸噴泉、名片展示領帶(??)……這及時交上的奇怪作業,可為他獲得了不少關注。
此外,還有一些真的很討喜的玩意兒我想介紹給您。
設身處地為矮個子著想的演出專用「望高鏡」,倒是拯救了一群群沒有對象肩頭可以騎的小姑娘。
為了獲得前所未有的早餐樂趣而存在的——頭戴式麥片挖掘機。
這把喇叭能將你肚子餓的事實,昭告全世界。
答應我,請一定要打開聲音觀看。
永遠不怕被路人撞上的步行指示夾克,也極少有撞衫的可能。
Dominic本人也表示相當享受奇思妙想的過程,「即使這些事兒有時候相當荒謬,但那又怎樣呢?讓我們來做些荒謬的事情吧。這些荒謬可能還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
🔗dominicwilcox.com
說Colin是開了外掛的發明狂人,一點兒都不為過。比起上面的朋友們,他更傾向於創造頗具科幻未來感的大件貨。
水管工出身的他,在搞大動作之前,就已經練就了一手修汽車、換發動機,甚至把老引擎改成茶几的技術。全職投入網紅工作後,更是在「做大做強」的道路上一去不回頭。
把家裡的樓梯改成高難度跑步機👇🏻
在院子裡擺上遊樂場都不敢這麼玩的360°鞦韆👇🏻
自製飛行自行車👇🏻
開起來屁股嗖嗖涼的移動馬桶👇🏻
還有賴床晚期患者必備的「請你立馬下床」👇🏻
因為這些令人嗔目結舌的裝備,他甚至一連攬獲了「最大的篝火」、「最長的摩託車」、「最快的嬰兒車」等五項金氏世界紀錄。
同時Colin還備受電影劇組與遊戲開發的青睞。《X戰警》的金剛狼爪、《星球大戰》的全地形裝甲步行機(AT-AT)、《復聯》裡的反浩克裝甲……都是他幹的。
溫馨提示:哥哥有練過,小朋友不要隨便模仿。
🔗www.colinfurze.com(小哥還是個大話嘮)
最初主編介紹Whatever時說:「當時去採訪,主理人助理一邊介紹(自家發明)一邊直說:『太丟臉了』。」
*是的,Party就是日本那個著名怪咖齊聚的創意熱店,Whatever則是Party紐約及臺北工作室「單飛」出來,與數碼製作公司dot by dot一起成立的全新創意機構。
我瞬間來了興趣。
這是一家敢在自我介紹裡寫上「有能力將任何想像化為現實」的創意機構,在東京、紐約、柏林、臺北都設有團隊。做商業項目,拍TVC,偶爾也拍拍MV。
但他們的作品列表裡,經常會混入一些奇怪的東西。有和各大品牌合作的無釐頭裝置,還有令人摸不著腦袋的自家發明。不由感慨,真是有閒,還有錢(誤)。
這款叫「Disco Dog」的狗背心,是世界上第一款可由手機控制的LED智能狗背心。內置了數萬種顏色,來支持自定義文字與動畫圖案的顯示。
如果你的狗子不慎迷了路,背心會自動顯示「LOST DOG」信息,等待遇到好心人。這麼一看,真是實用度Max!
這頂長得像安全帽的玩意兒,實際功用是讓孩子在「騎馬背」時更好地控制父母(?)。爸比通過頭盔的振動與LED閃爍燈,就能知道小朋友想要前往的方向。
維基百科說:「一個玩偶若空有沉悶、毫無生氣的外表,即使存在也等同於死去。」所以Whatever做了一批用來填充手偶玩具的毛絨器官(??)。
還有專門為太陽眼鏡找到定位的T-shirt,讓各種太陽眼鏡都能舒適貼合地躺在特殊設計的口袋中(???)。
看完這些,我一點兒也不驚訝他們是能做出「愛的鼓勵牆」這種魔鬼創意的公司了。
這面牆也很有意思,是當年Whatever與ADK TAIWAN合作,為臺灣7-11做的互動裝置。顧客只需要用愛捐出一枚硬幣,即能收穫愛的掌聲。
啪——
🔗whatever.co
۰ ۰ ۰
看完這些好像沒用的無聊發明,竟有些慚愧。
同樣是無聊,為什麼別人能把無聊玩得這麼豐盛?
這些發明,或許也是創作者們與世界溝通的另一種方式。無不無聊,有沒有用,從來不是對於某人某事某物唯一的評價標準。
有時候你笑了,它們就生產了意義。
而當我們還在思前想後某個想法有沒有可能被實現時,這幫傢伙已經讓它成功落地了。
♥
本文系創意城市指南原創內容,
就算你再喜歡我,也請申請授權後再轉載我。
這些沙雕的產品設計到底有啥用?
我們這一代,都喜歡送對象什麼好物 | 好物
KFC的全球吮指campaign:是回味無窮還是心驚肉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