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宜家入駐天貓商城,全面鋪開在中國的電商業務。但是,目前宜家在中國大陸的營銷推廣動靜不大,也許是受到疫情影響,仍在準備當中。
但這兩天,我刷到了臺灣宜家新推出的一支創意廣告片《為愛留好空間》。
第一遍看下來,這支反轉創意廣告的還挺戳痛點的。從衣物收納的角度切入,廣告片著重拍攝了兩個場景——一個是小女孩兒含淚和毛絨玩具的分別,另一個是姑娘和包包哭著說再見。
廣告片中,毛絨玩具和包包都像是擁有了生命,為即將到來的分離傷感落淚。
故事的反轉在於,姑娘看到了一本宜家雜誌——「好好收納,就不必說再見」。廣告片想帶來的反轉效果就在於——只要在宜家購買合適的收納家具,我們就不用再與所愛分離。
附蓋收納盒$329(RMB 76),雙人床框附高櫃$13640(RMB 3158)……貧窮的我留下了悔恨的淚水。
但這讓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根本玩不了那麼多玩具,也背不了這多包包,我是否還要花更多的錢去保留它們,僅僅因為我某次剁手擁有了它們?
生活的快樂,來自於「買買買」的剁手一時爽,更來自於學會捨棄的自由。難道不是學會放棄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而不是把所有我們擁有的都留下,更能看到我們真正愛的是什麼?
現在流行一句話,叫做「小孩子才做選擇題,成年人當然是全都要」,也常常在購物直播的頁面刷屏。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作為你我這樣的普通人(富二代請繞行),難道不是天天都在做選擇嗎?金拱門還是KFC?先買車還是先買房?選公立幼兒園還是雙語私立?
而一個成熟的社會人,一定是一個不怕做選擇,又有勇氣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的人。
這種「選擇」能力是需要從小開始培養的。當一個從小不會選擇的孩子,突然獨自面對關乎人生的重大抉擇,比如高考結束選專業、畢業之後選職業,他們沒有任何經驗,也許只能如同小時候那樣,像挽留一隻玩具熊一樣去哭泣。
廣告裡,那個抱著玩具熊痛苦的小女孩兒,長大以後可能就成了那個看著堆滿房間的包包而哭泣的姑娘。
如今的我們,正在被消費文化所包圍,不管是被促銷粉飾的節假日,還是各種主播的直播種草,都在不斷地創造我們的需求,再把產品賣給有需求的我們。
但是,我們也需要明白一點:我們需要消費升級,但並不是所有的消費都是升級。
買太多了放不下,怎麼辦?再買,買收納櫃。
這並不是解決「讓愛有空間」的根本之道。
只有做好「選擇」,才能讓我們不再為分別而哭泣。
正如,對於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來說,裝飾性強而不具備實用性的包包,我們可以不選擇;對於常常喜新厭舊的小朋友來說,交換玩具、分享玩具都是一種新的快樂。
一切不是沒有辦法,只在於你願不願意和自己對話,為自己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