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掙錢太難了!」提及中小企業融資難,李志輝深有感觸。李志輝,亞洲最大農產品市場——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以下簡稱「新發地市場」)商戶,在新發地市場摸爬滾打20餘年,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梨王」。他賣梨,日銷10萬-30萬斤,包括家樂福、永輝超市、物美等大型超市都是他的客戶,小型商超合作更多。
李志輝老家河北省趙縣,屬於石家莊市管轄,被稱為「中國雪花梨之鄉」。作為趙縣誌輝梨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志輝不僅引領該合作社鄉親種梨奔小康,小有成就,而且還在心裡盤算著一個更大的計劃。
趙縣種植梨樹總面積25萬畝,年產梨果6億多公斤。全縣共有梨果專業合作社197家,出口公司近20家,梨果產業已經成為趙縣的一大經濟支柱。在趙縣,梨果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全縣從事梨果產業的農民達到14萬人,全縣梨果產業年實現總收入30億元。種梨在這裡歷史悠久,也使不少鄉親因此過上了小康生活。
李志輝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最初在老家,他也種梨,後來做起了梨果貿易,最慘的一次是1993年破產,賠了67萬元。最近一次經營遇到挑戰,要數今年6月,北京二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
這次疫情期間,商戶被隔離了近三十天,新發地市場8月份才復市。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商戶普遍陷入困境,上貨、出貨都受到了影響,有的貨物被銷毀,李志輝也不例外,被銷毀的梨有2000來箱。發不了貨,客戶也隨之流失。即便復市後,開始銷量也不行,市場沒人氣,沒人來上貨。李志輝告訴記者,疫情導致其損失了幾萬塊錢,流失的客戶只能想辦法挽回,梨價也隨之降了10%左右,好在最近市場逐步恢復。在這期間,度小滿金融發起「新發地中小商戶扶助計劃」,給予了新發地市場商戶大力扶持,也給予李志輝這樣的新發地市場「百王百強」商戶100萬元授信,利息不高,日利率萬分之一,也不用任何抵押,可謂雪中送炭。
隨著新發地市場人氣的恢復,李志輝的生意、客戶又回來了,李志輝損失還不算很大,加上他樂觀豁達,性格開朗,對待朋友熱情真誠,所以生意場上重新如魚得水,開始謀劃新的發展計劃。
李志輝說,20多年前初到新發地市場時,這裡還是土院子,住的地方一颳風就是一層土。為了收梨,包括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地在內全國產梨的地方幾乎跑遍了,新疆也去了,每到一個村裡,他都要作個記號,所以,哪裡有什麼新品種,他都了如指掌。「現在一打電話,錢到了,什麼東西都有。」作為「梨王」,李志輝更是「火眼金睛」,只要看一眼就知道是什麼梨,來自哪裡,甚至知道好不好吃。
雖然主業是做梨果買賣,但是種梨對於李志輝來說更不在話下。在李志輝看來,依賴一家一戶這種分散的種梨模式,農民自己種,管理跟不上,大量施肥、澆水,產量上去了,質量上不去,這樣種出來的梨不好吃。只有自己承包土地種梨,不用化肥農藥,適度澆水,種出來的梨品質才好,含糖高,連皮都好吃。所以要把產量降下來,譬如一棵樹產量從500斤降到300斤,或者從畝產4000斤降到1000斤,精心管理,種出的梨品質能上去,也不愁賣。只有自己包地種梨,才能掌控梨的等級,能賣個好價錢,利潤也更高,通過規模化種植,又能帶動農民致富。不過,這種方式就是投入比較大,需要大量資金。
李志輝說,現在融資環境比以前好多了,融資也非常便捷。以辦理度小滿的100萬元信用貸款為例,「當天很快就到帳,也不用抵押。」這使他不無感慨,要是回到以前,即使貸款三五十萬元也很費勁。
「做梨果生意,關鍵要有貨,有好貨。沒好貨,白給別人也不要。另外,要打造好自己的品牌,做好了品牌掙得多,賠得少。中小企業發展需要融資,需要更多像度小滿這樣的金融支持。」李志輝對記者表示,以前他不太和銀行打交道,用錢都是找親戚朋友拆借,隨著生意越做越大,年交易規模達到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這幾年才開始和金融機構有了更多接觸,期待國家給予發展中的中小企業更多政策扶持。
如今,李志輝在老家趙縣辦起了現代農業園,通過做梨果生意逐漸富起來了。未來,他希望擴大經營規模,帶領更多農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