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說的是在專業的影棚中是如何進行布光的,很多人都知道攝影是什麼了,但是從未見過職業攝影師的工作流程或者布光流程,那麼就來看看吧
首先攝影棚不像自然光,攝影師要根據主觀構思和表現需要,運用嫻熟的布光技巧,去營造出各種奇妙的光影效果,但是由於影室布光具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從一方面來說,可使攝影師將布光的效果發揮到極致,另一方面可能就對新手來說不太友好,因為自由度高,從而增加了布光的難度,對於從未接受過布光培訓的人來說,開始時或許會感到不知所措,其實這是由六大步驟的
純閃光燈環境的布光流程第一步就是屏蔽環境光,先不用開閃光燈。第二步是相機用M檔,感光度設置到ISO100,快門是1/125秒到1/200秒,光圈的話就隨意,例如f4,f8都可以。第三部是試拍一張看是否已經屏蔽了環境光,照片全黑可以試著調大光圈,再試拍看看是不是還是全黑,或者說照片還有環境光參與曝光,那麼就繼續縮小光圈,到照片全黑為止。第四步成功屏蔽了環境光後,相機的參數先固定不動,打開閃光燈,一次只開一盞閃光燈,從主燈開始。第五步是調好一盞燈的輸出量,再來開另外一盞燈,以此類推。第六步是正式拍攝
這六個步驟雖然看起來有一點繁瑣,但是對於新手來說是非常適用的,首先不會彷徨失措,有既定的步驟可以遵循,這六步是攝影棚布光的基礎,可以幾乎確保每次布光的正確性,第一步是放置主光,主光是主導光源,它決定著畫面的主調,在布光中,只有確定了主光才有意義去添加輔助光,背景光和輪廓光等等其他光位,在確定主光的過程中,要根據被攝主體的造型特徵,質地表現,明暗分配和主體與背景的分離等情況,來系統的考慮主光源的光性強度涵蓋面,以及與被攝體的距離,這樣說可能不好理解
簡單的意思就是要根據被攝體的造型或者想要表達的質感來放置主燈,這是首先要決定的,主燈的位置一旦選定,照片的基本影調就得以確定,從圖片中可以看到,只有一盞燈,就知道出很強的高光區和深色的陰影,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在拍攝的時候打算只用一個燈,只是表達一下主光的特徵,以及光線的方向,因此這裡是在模仿自然光,室外只有一個主光源就是太陽光,平時所看到的每個高光區的位置和陰影,都是太陽賦予的,同樣在攝影室內,如果只利用一盞燈製造高光和陰影,正是這樣高光區和陰影區能使照片具有三維視覺的效果,也就是俗稱的立體感,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兩盞或者兩盞以上的同功率輸出燈,就會造成幾個陰影和高光區,這樣出啦的圖片,光影信息會比較混亂。
說一下布置主燈的兩個小技巧,第一點是對於大多數的拍攝題材來說,一般都選擇光線比較柔和的作為主光,所以一般在主燈前都會裝上柔化光線的附件,例如透射傘,反射光,柔光箱燈,作為主光,硬光或者直射光是很少作為主光來布置的,除非想要畫面帶來起強烈的反差效果。
第二點是主光通常要高於被攝體,因為使人感到最舒服的自然的照亮效果,通常是模擬自然光的光照,主光過低,會使被攝體形成反常態的底光照明,而主光過高,又會形成頂光,使被攝體的側面與底面反差較大。
蝴蝶光大概是用上到下45度的方向投射到被攝體,這樣投射出來會使人物鼻子下方的陰影,類似蝴蝶的形狀,讓人物臉上帶來一定的層次感,故名為蝴蝶光。這裡主要是說明兩個主光布置的小技巧,第一是大部分情況下使用柔光作為主光,第二是主光最好是放在高位,由上到下大概45度左右
布置主光的技巧就是上面這些,那麼就要說到輔光,上面的內容都圍繞一盞燈,利用主燈拍攝下來,可能會投射下很深的陰影,而輔助燈的作用就是給這些陰影補充一點光線,以便凸顯陰影部分的細節,但是切記用功率大於或者等於主燈的輔助燈,輔助燈的功率一定要比主燈低。
不要說陰影太重了,將輔助燈開高一點,這樣出來的就變成了平光,主光和輔助光功率一樣就被稱為平光,在布光中,主燈是起主導作用的,它決定著整個畫面的基本影調,因此輔助燈的強度必須比主的弱一點,添加輔助燈的原因是,往往拍攝出來的照片看上去都比拍攝時肉眼看到的更暗一些,添加輔助光可以使拍攝出來的照片看上去更加自然
輔光一般都是以柔光為主,光位通常在主光的相反一側,加輔光時要注意控制好光比,恰當的光比通常在1:3到1:6之間,對於一些顏色比較淺的被攝體,光比可以適當的小一些,而對於顏色對比比較深的被攝體,光比就可以適當的大一些,在前面也說過,再加輔光的時候要注意,避免輔光過於強烈,輔光過強容易造成假光,就會產生多餘並且彆扭的陰影,為了控制多餘的陰影
還有一些方法,例如把一盞燈直接放在鏡頭旁邊時,光線就會徑直照射主體,從而減小主體前面的反差和陰影的深度,可見應該儘可能把輔助燈放在距離相機較近的地方,這樣再單獨使用輔助燈的情況下,就能產生無陰影的效果,在放置輔助燈時,要確保它不會把相機的影子投射到畫面中,要使燈高於相機,或者使之位於相機的一側,這樣才不至於將主燈製造的陰影抵消,有三個方法可以解決。
第一個方法是使用比主燈要低的功率,也就是上面說到的光比問題,第二個方法是輔助燈要稍微遠離主體,根據自己所營造的不同效果,去確定輔助燈的位置,方法是慢慢的向後調整輔助燈,同時觀察它投射到主體上所產生的效果,然後選擇一個滿意的位置。
第三個方法可以在輔助燈加上柔光的附件,可以加柔光箱或者加一塊漫射屏,所謂的漫射屏就是一張硫酸紙,用支架來固定,放在燈前就可以起到柔光和漫射光的作用,硫酸紙可以說是攝影的必備道具,主要還是根據畫面的效果和需要,輔助光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在使用各種燈具作為輔助光的同時,也要儘可能多用反光板,往往也能產生出乎意料的效果,那麼布置好主燈和輔燈時,就要來考慮背景燈
將主體照亮之後,還需要添加一個背景燈,用來照亮主體背後的背景,目的就是使主體從背景中分離出來,背景燈可以使用LED燈,也可以使用閃光燈,使用LED燈就可以直接肉眼觀察出效果,背景光可以照亮整個背景,也可以選擇性地照亮背景的某個小區域,在放置背景燈時,要四處移動,並且嘗試使用LED燈或者閃光燈,來觀察不同背景燈下所產生的影調和效果
背景的主要作用是烘託主體或渲染氣氛,因此在對背景光進行處理時,既要講究光比,又要注意畫面和諧,一般來說拍攝很小的畫面物體時,往往因為主體和背景距離比較近,所以很難去單獨對背景進行補光的處理,這時主光就要兼做背景光,在主體與背景光比的具體控制中,可以通過選擇合適的燈具,方位和照明範圍來控制,以得到合適的亮度,當被攝體比較大時,而且被攝體與背景也有足夠的距離,就可以對被攝體進行單獨的布光,背景光一般都不會干擾主體布光,主要是用來控制背景的亮度
一般來說只要掌握了上面的三個布光法,就能應付人像攝影,或者靜物攝影在內的各種拍攝了,除了主光,輔助光和背景光這三個比較重要之外,還有兩個光位也應該說一下
輪廓光應該都比較熟悉,輪廓光的作用就是被攝體產生鮮明光亮的輪廓,使被攝體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從而使被攝體更有質感和立體感,輪廓光通常從背景後上方或者側上方逆光投射,光位一般只有一個,但是有時根據需要可以使用兩個或者多個,這裡也有一個小技巧,加輪廓光的時候可以加色片過去,這樣打出來的輪廓光更有質感
例如圖中的人,就是在輪廓光加了一個橙色色片,這樣打出來的輪廓光就會有一圈橙色的光影,讓人物看上去更有質感一些,輪廓光加了色片之後,可以玩出各種創意的效果,但是有一點要說清楚,輪廓光並不是每一幅畫面都必須的光線,只有當畫面需要時,才會去添加這一個光位,不然就有畫蛇添足的感覺,就個人使用而言,一般是深色例如黑色,深紫色,灰色這樣的背景才要打一點輪廓光,像是淺色的背景,白色、淺藍色、淺粉色之類的,就相對來說少一些,但是也可以使用色片,打出一個撞色或者是相鄰色的一個輪廓光效果,具體還是要和拍攝意圖和效果來定
最後一個就是裝飾光,這個可能就沒什麼人知道了,什麼是裝飾光,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被攝體的某個局部或者細節進行裝飾的燈位,所以它是局部小範圍的光,輔助光不也是這樣的作用嗎?它們之間的不同之處是,裝飾光並不是以提亮暗部為目的,而是彌補主光,輔助光,背景光和輪廓光等等,在塑造形象上的不足,例如是眼神光,髮型光,邊緣的局部加光,或者是產品重點展示等,都是典型的裝飾光的用法,裝飾光一般是以束光筒或者雷達罩為主,這樣的光線比較集中,比較容易突出裝飾體,但是也要注意的是,布光不宜過強過硬,就會導致產生光斑,而破壞光的整體完美性,所以在使用裝飾光的時候,要注意好整體光比的和輸出量的控制
在上面說的布光過程中,由於光是一盞一盞添加的,後加的光很有可能就對以前的光效產生影響,因此在布光完畢之後,還需要仔細的去審視整體的光效,例如布光有沒有明顯的欠缺,或者是不合理的地方,投影的濃淡是否符合要求,投影的位置是否合適,各個光源的照明是否出現互相干擾,各光源是否進入取景畫面而造成光暈燈,對於這些細節的嚴格審視,可以避免因一時疏忽而造成的前功盡棄。
內容就是這麼多了,歡迎關注我,給大家帶來更多的攝影知識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