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侵權必究。
01
《甄嬛傳》大火之後,流瀲紫的「續作」《如懿傳》也被改編成了電視劇,可惜《如懿傳》的口碑卻遠不如《甄嬛傳》。
《如懿傳》「勸退」觀眾的一大部分原因是前兩集,畫面顏色飽和度高,和同期播出的「莫蘭迪」色調的宮鬥劇《延禧攻略》比起來,質感不夠高級,多少顯得有些「粗製濫造」。
而且女主周迅的造型也是一言難盡,不少網友質疑40歲的周迅演少女太違和,少時的弘曆和青櫻,如果換成年輕演員的話更合適。
但只要「熬」過前幾集,《如懿傳》後面的劇情才是真的讓人「上頭」,很多人說看過無數遍《甄嬛傳》,卻不敢再看第二遍《如懿傳》。
周迅真的演出了如懿一路走來的熱忱和失望。
02
《如懿傳》裡的宮鬥,比起《甄嬛傳》來,更為「血腥」,《甄嬛傳》擅長用「麝香」,《如懿傳》則多了很多「變態」的手段。
例如在金玉妍等人的毒害下,白蕊姬生下的孩子是「怪胎」;賣主求榮的阿箬,下場是被廢去位份並毒啞,再被如懿處以鞭刑並打入冷宮,而《如懿傳》小說原著裡面,阿受的是更為殘忍的「貓刑」。
心狠手辣的魏嬿婉,「罪行」曝光後,被皇上灌了牽機藥折磨得生不如死,而且在痛苦中掙扎了九年才被賜死,最後幾乎沒了人形。
殘酷的宮廷鬥爭,看得讓人壓抑,但《如懿傳》真正讓人絕望的不是沒人性的宮鬥,而是「蘭因絮果」的愛情。
03
年少時的皇上和如懿,還只是單純的弘曆和青櫻,他們曾是青梅竹馬,兩人都愛那曲《牆頭馬上》,雖然迫於壓力,弘曆不能給青櫻「正妻」的身份,但弘曆的心裡一直都有青櫻。
弘曆登基後,如懿即便被人陷害進了冷宮,也沒有對人生失去過信心,她在冷宮裡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但依然會養花草,做針線活,擔心好姐妹海蘭的安危。
皇上也的確是信任她的,表面上把她打入冷宮,暗地裡派人默默保護著她,偷偷調查如懿被誣陷的真相,所以如懿走出冷宮後,知道了皇上的用意,和皇上冰釋前嫌,感情愈加篤定。
這樣一對「夫妻」,連進冷宮都像是在秀恩愛,彼此默契,心照不宣,如懿積極應對,皇上護她周全,但這樣的愛情,最終還是消散了。
04
皇后去世後,皇上本就屬意如懿,如懿順理成章成為了繼後。兩人終於可以一同入畫,原以為感情會更加深厚,沒想到卻是「相看兩厭」的結局。
皇上納了一個又一個妃子,卻仍不消停。寒香見被送入宮,皇上對她很痴迷,可寒香見對皇上寧死不從,為了得到寒香見,皇上竟然請如懿去當說客。
這件事狠狠刺痛了如懿的心,她這才發現,記憶裡的少年郎,早就不復存在了。
皇上對如懿的傷害,不僅如此,皇上還聽信讒言,懷疑如懿和侍衛凌雲徹有私情,並用極端的手段迫害凌雲徹;永琪之死,皇上也怪罪到如懿的頭上,如懿百口莫辯;皇上南巡寵幸歌妓,如懿勸皇上克制,皇上大發雷霆,如懿被逼得斷髮。
這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每一件都像是刺在了如懿的心口上,如懿也不得不接受,年少的弘曆和青櫻,就像一場美麗的夢,她和皇上,也終於落得「蘭因絮果」的下場。
如懿最後病重,卻不吃藥平靜死去,因為她徹底對皇上,對愛情,都絕望至極了。
05
皇上對宮人說,蘭因絮果的意思是指,男女姻緣,開始美好,最終離散。四個字準確道出了皇上和如懿的情感經歷。
所以有人說,《如懿傳》講的不是宮鬥,而是中年人的婚姻。
人到中年,婚姻裡沒了新鮮感,慢慢多了厭倦、猜忌、背叛,有人選擇去修復,而有的人選擇了丟棄,也許那些感情裡的「加害者」,並不是不愛了,而是不耐煩了。
就如皇上對如懿,如懿死後,他獨自懷念著如懿,才知自己失去的是什麼。
但「後知後覺」才是最諷刺的詞語,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等在原地,被傷過的心不會輕易恢復完整,不要等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再去追悔莫及。
年少時的愛情,走到「蘭因絮果」,比起宮鬥,才真正讓人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