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壯士兩位倖存者,一個老死農村,一個晚年享正師級待遇
我們如今的和平,是先輩們浴血奮戰爭取來的,然而某些後代對抗戰的認識顯然不足,出現了抹黑、質疑抗戰英雄的事情,我們熟悉的「狼牙山五壯士」就曾遭遇到誤解,今天有必要和大家重新說一說。
1941年八九月間,日本侵略者調集日偽軍7萬餘人,向我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北嶽、平西根據地進行了歷時66天的大「掃蕩」,製造了田崗、東婁山等多起慘絕人寰的慘案。
8月中旬,軍區決定,第一團隨軍區機關和邊區機關一起行動,在狼牙山只留下七連堅持戰鬥。當時,七連的任務是,採取多種鬥爭方法,襲擊和迷惑敵人,掩護我軍主力和地方幹部群眾轉移,並配合主力部隊粉碎敵人的大「掃蕩」。
經過激烈而殘酷的戰鬥,七連只剩下馬寶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學義五人。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他們仍堅守陣地,多次擊退敵人的衝鋒,最後彈盡路絕之時,就用石塊與敵軍作戰。敵軍蜂湧而上,他們砸斷武器、寧死不屈,縱身跳下懸崖。馬寶玉等三人壯烈犧牲,葛振林和宋學義負重傷脫險,得以倖存。
同一年,當邊區司令員楊成武將軍得知縱身跳崖的5位英雄中有兩位跳崖時掛在懸崖中的樹上,已被山裡群眾搶救脫險,當即派隨軍記者前往採訪,當晚就寫出了《狼牙山五壯士》的通訊,通過報紙、電臺,向國內外作了報導,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跡傳遍神州大地。
那麼,當時倖存下來的葛振林和宋學義後來的人生經歷如何呢?
當時,晉察冀軍區指示:送葛振林、宋學義二同志到抗大二分校學習深造。
宋學義畢業後,回到了七連,他英雄本色不減當年,每次戰鬥總是衝在前頭,屢建奇功。但由於戰爭的摧殘,身體每況愈下,特別是當年跳崖腰椎受了重傷,一直沒有痊癒,落下了殘疾。長途的行軍和戰場的拼殺,讓他越來越無法承受,有時候傷口發作起來,只能讓戰友背著。宋學義看到自己留在部隊只會給領導和戰友添加麻煩,就堅決跟首長要求離開部隊,首長們拗不過他,於是在1944年讓他復員,落戶在八路軍的「堡壘村」易縣北管頭村。
在這裡,他帶領群眾艱苦創業,戰鹽鹼,鬥黃沙,使北孔村發生了巨大變化。然而,長時間的忘我工作,積勞成疾,患了嚴重的肝病。1971年6月26日,宋學義病情惡化,與世長辭,終年53歲,遺體安葬在沁陽烈士陵園。
葛振林傷愈後也回到了七連,並重新組建了六班。新六班仍然是全連「尖刀班」,英勇頑強地馳騁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上。日本投降後,葛振林又投入到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在戰場上他奮勇殺敵,驍勇善戰,屢建奇功。
朝鮮停戰回國後,他先後在湖南省警衛團後勤處、湖南省公安大隊等擔任領導工作,1982年離休,享正師級待遇。
離休後,葛振林發揮餘熱,作了作了近百場報告會,不但分文報酬不要,而且得知哪裡有了困難,他總是第一個捐款。2005年,88歲的老英雄走完了自己生命歷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