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今年國慶期間,成都漫展因「華裳九州」事件暴雷。在各大短視頻網站流傳的視頻,引發了輿論熱點。原本的一場「漢服走秀」的盛典,最終,在一系列『事故』下落下帷幕。(詳情可查看:成都漫展暴雷:「華裳九州事件」背後,陷入集體沉默的漢服同好)
而這些『事故』的結果,在看來,也就僅在於主辦雙方對於各方受損的賠償問題了。不過也正因此,『漢服』這一傳統文化再一次吸引了輿論眼球,也算另類的方式推廣了「漢服文化」。
畢竟「華裳九州」事件下,因此而流傳的「梨花帶雨的小姐姐」,如此「盛世美顏」怎能不令人矚目呢?而這次的輿論熱點,至今,迎來了它的後續影響。
漫畫家的「古風混搭」,成了點燃的事件引線
國內著名漫畫家old先(漫畫《19天》作者),近日於國外社交論壇(Twitter)上發布了幾張自己筆下新繪製的古風服飾圖,並附言:「古風混搭」。
圖中角色們身穿明制漢服,非常有魅力,頓時就獲得了 眾多網友的熱捧。
可沒想到,old先的這組圖卻引起了部分韓國網友的不滿,因為他們覺得圖中角色穿著的是韓服而不是漢服。
有韓國網友針對old先推中的圖片指出,圓柱形笠帽是典型的韓服服飾,是屬於韓國的經典傳統帽子,根本就不是所謂的『明制漢服』,更有甚者嘲諷中國人說「不要搶奪他國的歷史,給別人造成混亂。」
其後,這些言論引發了中韓兩國網友的爭論。針對於到底是「漢服」還是「韓服」,韓國國內畫手發起了"韓服挑戰",他們集體聲討中國畫手,並指責中國的漢服「抄襲」韓服。
在愈演愈烈之際,無意引發爭論的old先下場發推回應,在社交媒體上貼出了幾張她畫作服飾的出處:
有2020年「華裳九州」中國華服文化的活動展圖
有收藏於山東博物館的明朝畫像,
有電影《繡春刀》和《龍門飛甲》的劇照
面對這場爭論,著名的電視劇導演於正,其導演的新劇中許凱身穿漢服被韓國網友怒罵,表示他穿的是韓服。
於正發文怒懟對方:「這妥妥的明朝漢服,不能因為當時作為大明屬國的高麗(之後被朱元璋賜名朝鮮,又稱李氏朝鮮)沿用了,就被沒文化的說成"韓服"了!」
面對瘋狂打臉的證據,這場於外網Twitter上的爭論,儘管並未平息,但也終於得以有所消停。畢竟你可以不懂「美式幽默」,但你一定知道一個「韓國笑話」——「萬物起源於韓國」(笑)。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這場韓國網友被打臉無法而尋找突破口的時間點,《閃耀暖暖》攤上了事兒。
《閃耀暖暖》擴展海外市場的野心,卻在邁步時崴了腳
《閃耀暖暖》是疊紙網絡研發的一款裝扮類遊戲(手遊),遊戲於2019年8月6日正式上線。在2018ChinaJoy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展出,被譽為「最虜獲少女心的遊戲」。於國內擁有不俗的玩家基礎。
於是疊紙公司開始擴展海外市場,面對臨近的周邊海外市場,韓國成了其目標之一。今年10月29日《閃耀暖暖》正式在韓國開服。
為了獲得韓國玩家的歡迎。《閃耀暖暖》的運營團隊準備了系列套裝。原本尚未平息的「漢服與韓服」之間的爭論,隨著其中發布的「槿雲重華」套裝「閃耀」登場,正式引發輿論爆點。
官方把這套名字取名「槿雲重華套裝」是因為「槿雲」是韓國的國花,而「重華」是舜的名字(韓國人稱舜是他們的),然而套裝上除了領口的部分以外,服飾細節卻又完全是「明制漢服的元素」。
面對官方曖昧的操作,中韓兩國玩家再一次引發爭吵,爭吵的重點是這套衣服的歸屬問題,究竟是「韓服」還是「明制漢服」。
愈演愈烈的事態下,事件升級,爭論成為了辱罵。
《閃耀暖暖》韓服公屏上出現了許多辱罵中國的言論,更是有韓國網友也開始在Twitter社交論壇上發言,並且提出所謂的「漢服起源於韓服」的觀點。(無稽之談)
然而《閃耀暖暖》官方面對此事態,卻僅僅在官推上聲明:將會對在遊戲公屏上辱罵中國的帳號予以封禁的方式,避重就輕。
而這也導致事態不可控起來了。
11月4號,中國歷史研究院的官微回憶了「漢服起源於韓服「這一觀點,並且明確指出韓國古代本沒有自己的衣冠制度,所謂的韓服其實就是根據明朝服飾改良而來。
並且再次重申:歷史不容篡改!
輿論壓力下,還妄圖掌控事態的《閃耀暖暖》官方,終於在權威部門下場後,做出了最終選擇——關閉《閃耀暖暖》韓服!
看來,針對於《閃耀暖暖》官方運營來說,擴展海外市場是必經之路,不過運氣較差,恰逢遭遇old先在社交論壇引發輿論事件之際登錄韓服。
然而這場爭論,似乎也讓官方看到了輿論所帶來的熱點,於是在初期面對這場『事故』,避重就輕,沒有發布公告對新「套裝」進行明確的解釋 。在輿論爆發後,也未及時作出反應,直到事件升級,爭論變成辱罵,引發共青團與歷史研究院等相關大佬們下場後,才緊急發布公告,並作出最終抉擇。
商人本質遮蔽了體內流著炎黃子孫血液的雙眼,其妄圖擴展海外市場的野心,在這邁步之際,崴了腳。
「漢服」事故連續引發輿論熱點,漢服為何長久以來難以推廣?
衣服要方便穿著,切合日常需要,特殊裝著應該在特殊日子或場合穿。
相對而言,所謂「漢服」可理解為中國傳統文化服飾,上到王公貴族的綾羅綢緞,下到平民百姓的粗布麻衣。不過當下,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升,對於「漢服」的一般理解,大多都是考究的傳統正式服飾。
漢服無圈人有圈,漢服無界,人性有別!
正如前文所述,衣服要方便穿著,切合日常需要,特殊裝著應該在特殊日子或場合穿。大多數的漢服針對於日常來說多有不便,這也就需要「傳統漢服」作出適應性的發展。
即:「復興漢服」的復不可,興可行。
然而卻曾幾何時形成了所謂的「漢服圈」。若是眾多漢服愛好者一起為推廣、發展漢服而努力尚且可為,但其圈內卻形成了長久為人詬病的不良風氣——「山寨、不考究、髮型不合服飾」等等。
部分漢服愛好者對於傳統漢服的觀點認為,是需要原封不動的保留,不能有絲毫改變,雖然這有助於傳統文化的經典性,但也導致漢服始終只能被小眾欣賞。
而對於革新的漢服而言,卻又成為了當下漢服商家的眼中釘。一旦複雜繁瑣的服飾變得便利簡易,並且進入量產,將導致大量「小型作坊」的漢服商家失去競爭力。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內容,不知各位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哦。 喜歡我的文章的話,不妨點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