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在寒冷時只能選一種水果度日,火紅的柿子可能是我秋冬第一選擇。
深秋,萬物以無可挽回的姿態走向蕭瑟,但柿子依舊鮮豔奪目。有了它,秋日勝春朝就不再只是一句自我安慰——細數四季蔬果,只說外在的飽滿熱烈,柿子就遠在春日桃李之上。
這是一種微妙的反差:它的存在,提醒你嚴寒不遠;而它存在的方式,又讓你覺得,寒冷也沒那麼可怕。
氣溫驟降那幾天,柿子突然出現帝都水果超市的貨架上。
一種是脆柿,顏色略淺,體態扁圓但飽滿,兩個一對齊齊整整地擺在盒子裡;另一種,則是傳說中火晶柿子,個頭小巧,如雞蛋一樣成排包裝在塑料殼裡。
後者因此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而為各地群眾所知,劇中雷佳音吸食柿子的鏡頭,引得淘寶上訂單無數。不過也有當地人稱,因時節未到,彼時上市的並不是正宗的火晶柿子。產於臨潼的火晶柿子,要到十月下旬才開始採摘,也只有這個時候,吃貨才能真正一飽當年長安老饕們的口福。
大約怕辜負了柿子的好味,商家在包裝盒上特意提示:請撿軟柿子捏。果然,到手的一盒火晶柿子,總還有幾顆略有生澀,需得放上幾日。若是心急,就與蘋果同置,軟化的周期因發酵而縮短。
變軟了的小柿子,只需用指甲從柿蒂處掀開一點,就能將柿皮輕鬆剝下,柿皮比紙還輕薄,以蟬翼作比,都不顯誇張。有耐心的人,將柿子的薄皮一片片剝離,只剩下通紅一團果肉,汁液在勉強成型的柿肉裡搖晃,這一團是略透明的,也是顫顫巍巍的,因肉感而十分誘惑。常有人將風情萬種的女人比作熟透的果子,以前體會不到這其中的好處,見了剝了皮的柿子,才知這比喻的精妙。
火晶柿子個頭小,囫圇一口就能吞下,舉著柿蒂,也可小口細嘗。柿肉的纖維短而脆弱,在齒間被輕鬆切斷,與豐潤濃厚的汁水一同進入口腔。此刻口中便只是甜蜜。在天氣轉涼時,被這樣的火熱和甜蜜安撫,秋季也變得盛大豐盈起來。
據西北的朋友講,剝食柿子固然甜蜜有趣,但看著柿子樹滿山遍野,火紅的果子像火一樣燃燒在山間,又是另一種意境。這樣的時刻,是真的會對秋季、豐收、碩果這些詞彙,產生具象的概念,從而對這個蕭條的季節,生出許多喜愛甚至驕傲來。
圖片來源: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微博
可惜人在城市,難見火紅柿子點亮山野的盛景。不過,都市中也常藏著不為人知的好去處。北京動物園西北,有個五塔寺,石刻藝術博物館就坐落於此。挑個秋高氣爽的日子來,除了看碑文,還能見到金黃燦爛的銀杏,火紅滿枝的柿子。一顆顆沉甸甸圓滾滾的柿子墜在枝頭,映照著灰色的古塔、石碑也有了生機。
最為難得的是,這裡的工作人員很是熱情好客,見有訪客站在柿子樹下,就會提醒,小心被落柿砸到,還會建議:摘幾個帶回家吧!
圖片來源: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微博
這是秋天最好的氣質吧,成熟後收穫,熱切地分享。幾年前,藝術館還曾在微博上尋求幫助,說熟透了的柿子難以採摘,又很快掉在地上,粘粘地很難清潔。說起來,還真是甜蜜的負擔呢。
日本電影《小森林》裡,女主角的名字就叫「市子」,她採摘柿子的方式,是在竹竿頂端綁上鐵絲,再伸到高高的樹上,將果實連枝折下。
採摘在秋季進行,摘下來的柿子還是硬的。將果實輕輕裝進小筐,清理乾淨後,以刀輕輕削去皮。而後,用麻繩或棉線,順次綁住T型的柿蒂,串聯起來後,掛在屋前。
此後,就是等待的時光了。要有秋日陽光和山間風,加上冷空氣的侵襲,偶爾還要用手捏一捏。等雪落了,新鮮脆硬的柿子,就成了柔軟甜美的幹柿子。
劇中,幹柿子是極好的茶食,漫長冬日,一壺熱茶一本書,幾顆甘甜的柿子茶點,小屋裡的氣氛也因此安定溫暖起來。另一種做法,對國人而言則很新鮮:將柿子幹切成細絲,加入涼拌的白蘿蔔,蘿蔔的醋酸與柿子的甜碰撞、激發,成就了冬日最新鮮清爽的小食。
說起來,這跟國人製作柿餅,大約是一個套路。柿子嬌嫩不易保存,運輸過程中也容易碰撞爛掉,將柿子製作成柿子餅,不僅便於儲存運送,還可用以果腹。據說元末明初災害頻發,柿子餅一度成為災民口糧。山西古城蒲州的府志也曾記載:「貧家日或買數蒂柿,嚼餅數片,不復炊釜,故蒲人云,柿可御飢年。」
各地製作柿餅的方式大同小異。新鮮柿子採摘下來去皮,一顆顆放在竹筐上、秸稈蓆子上,或者繫繩成排掛起來,日曬數日後翻面再曬,待到柿子外幹內軟,就可以捏成扁狀,而後再用柿子皮堆捂,直至上霜。
小時候吃柿餅,總以為那層白霜是人工加上的糖粉,還嫌它會髒手。其實,這是來自果肉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在反反覆覆的晾曬與堆捂中,糖份隨著水分蒸發,滲到表層形成柿霜。據說,柿霜富含營養物質,還能清熱止喉痛,可入藥用。
只是,這霜是人的耐心與自然的神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有不斷地重複勞作,才能讓柿餅表面乾燥的同時,內部的含水量也得以保持,吃到嘴裡,才會有溼度適中的最佳口感,不過於甜膩,也不覺得乾澀。而那些未到時令就上市的柿餅,許多是放入低溫冷庫迅速上霜的,這樣的速成品,雖然面目潔淨可愛,但卻少了軟糯與溼度,只剩齁甜。
在等待與耐心這件事上,東北人對待柿子可謂誠意十足。氣溫降到零下,把大個兒的柿子放在窗臺上,天氣一日冷過一日,雪也下了,風也颳了。某一日屋內暖氣蒸騰,想起窗外的柿子,抓兩三個進來,放在涼水中,等著化到七八分的樣子,取出擦淨,在頂上撕開一個小口,用勺子挖著吃。
凍過的柿子裡,纖維中還夾雜著細碎的冰碴兒,小小的「舌頭」入口冰涼,最是舒爽。凍過後也有著動人光澤的柿子,比凍梨美貌,比冰棍健康,降燥又潤肺,最適合暖氣給的十足的日子。記憶中,沒有人會刻意等待一顆柿子是否已經凍好,日子是不疾不徐的,食物是緩慢變化的,寒冷也是可以習慣忍受的。這是舊時光賦予人的耐性,也是嚴寒給予果實的從容。
就像《小森林》裡市子說,雖然這麼冷的天氣很讓人頭疼,但有些食物,只有天冷的時候才能做。因為,「寒冷」也是重要的調味料之一。
我是到了北京後,才知道老北京把化柿子的過程叫「消柿」,意為煩心事全消。我聽了大為敬佩,老北京的吉利話兒真是直擊人心,勞動就此多了幹勁兒,食物也因此更受歡迎。
後來去報社實習,跑收藏版,才知道是自己見識太淺。柿子的良好寓意,並非一時一地,而是深植在華夏幾千年的歲月之中。
比如,民間裝飾紋樣中最常見的柿蒂紋,因紋樣像柿子分做四瓣的蒂而得名。這種紋樣早在數千年前就有吉祥寓意,古人甚至將這一形制與宇宙相連:中間凸起的部分是天穹,四個柿蒂方角,則是地的象徵。
中國人常用的諧音,在柿子這裡也派上了大用場。柿,是「事」,也是「世」,因而兩個柿子放在一起,就是「事事如意」,在柏樹盆景旁擺上柿子,就是「百事(世)如意」。
寓意美滿,外觀又討巧,柿子由此成為藝術創作或生活製作中常用的素材,年畫、紫砂壺、文玩甚至是民間嫁女的繡花鞋樣中,常見柿子或柿葉的造型或紋樣。但我最喜歡的,還是臺灣將柿子與花生做搭配,做成糕點、茶寵等各類手信,取「好事會發生」之意,配上寶島民眾軟糯的發音,好兆頭有了意象也有了聲音。
其實,早在唐代,就有人總結了柿的諸多好處,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寫:柿有七絕:一壽、二多蔭、三無鳥巢、四無蟲、五霜葉可玩、六嘉實、七落葉肥大,可以臨書。
臺灣電影《紅柿子》
臨書,大約是柿子帶來的意外好處之一。《新唐書》中寫鄭虔「善圖山水,好書,常苦無紙」,聽說慈恩寺中貯存了滿屋的柿子葉,於是每天到寺裡取葉子拿來練字,「歲久殆遍」;而在臺灣電影《紅柿子》裡,片頭片尾的柿子樹,是一家人的鄉愁;日本明治時期的詩人正岡子規,則寫下過這樣的俳句:吃柿子的時候,法隆寺的鐘聲響起——法隆寺建於日本飛鳥時期,一千年後詞句之中,柿子成了對歷史的一種回應。
然而,即便有如此多的好處,國人還是給了柿子最大的飲食禁忌,最常見的就是不能與螃蟹同食,甚至還有了理論作證:一說柿子與螃蟹皆為寒性,一起吃就是「寒上加寒」;螃蟹富含蛋白質,與柿子的鞣酸結合沉澱,會導致消化不良;更危言聳聽的說法是,螃蟹中的砷元素可被柿子中的維生素c還原成砒霜,因而有劇毒……
事實上,多年前就有專家以嚴謹實驗驗證,以上判斷並無科學依據。以「砒霜」說為例,有考證說,真想要實現還原,理論上需要一次性攝入超過100公斤的螃蟹。也就是說,在中毒之前,你已經撐死了。
即便如此,還是有大量吃貨,每當進入柿子與蟹都當季的秋天,就陷入「今天吃了蟹還能不能吃柿子」、「我吃了柿子也吃了蟹是不是就要中毒了」諸如此類的焦慮當中,國人對生命脆弱性的恐懼,在與美食的交戰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倒是日本人對待柿子的態度,或者可以最大程度轉移這種「惜命」的顧慮。10月25日,日本一場柿子競拍活動中,一對名為「天下富舞」的高級柿子拍出了70萬日元的高價,約合人民幣4.56萬元。
五萬塊吃兩個柿子,這才是真的要命。
參考資料:
1.《未分的果實:土改前後晉西南的果樹分配與鄉村經濟》,作者:胡英澤,來源:《近代史研究》。
2.《銅鏡柿蒂紋與宇宙象徵》,作者:王會軍,來源:《全國第七屆民間收藏文化高層(湖北 荊州)論壇文集》。
3.《中國民間藝術中的柿》,作者:李雪豔,來源:《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09年。
4.《2個柿子70萬日元!日本愛知縣拍出天價柿子》,來源:中國新聞網,2019年10月25日。
5.《法隆寺與柿》,作者:孫小寧,來源:《文匯報》,2017年11月30日。
6.《螃蟹和柿子上輩子造的什麼孽,為什麼不能在一起?》,作者:洪廣玉,來源:公共食談,2017年10月24日。
7.《中國人為什麼相信食物相剋》,作者:姚白莞,來源:公眾號大象公會。
部分圖片來自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官網
其餘圖片為視頻截圖及作者拍攝
掃一掃👆與我共享美好塵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