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會說話的人,都是什麼樣的?

2020-12-21 拾光擊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很不會說話的人。

準確來說,應該是個很不會接話的人。

小時候面對小夥伴的熱情,問我要不要吃糖、要不要去他家玩……我都是會以各種藉口拒絕,如牙疼、補習等等。

這是因為不知道怎麼面對別人的好意,我只能用僵硬的禮貌拒絕來回復他們。

溝通在我看來,是一項難度係數五顆星的事情,其難度堪比本數學渣渣眼中的高數。

所以我總是會找溝通、社交方面的書籍來看,最近我看了一本書——《非暴力溝通》,是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必讀書籍之一,裡面記錄了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最得意的溝通方式,對我觸動很大,因此我迫不及待地將它們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你不經意的言語,正在他人心上形成隱形的風暴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話很多人都明白,也會讓自己不說太過傷人的話。

然而我們都沒有注意到,不止是很明顯的惡毒的話會傷人,稍不注意的一些話,也會傷害到別人。

書中提到:「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也就是說,大部分忽視對方感受和需要說出的話,以及因此引發的衝突及傷害,都可以歸結為語言暴力。

常見的有4種情況。

第1種,道德評判。

就是將自己放在一個道德制高點上,用自身的價值觀來評價他人的言行。

如「你這樣做太自私了」、「他是個暴力狂」這樣的句子,就是將自己的價值觀凌駕於他人的行為之上,不分享=自私,愛打架=暴力狂,這都是一些主觀的意見,真實性有待考證。

第2種,進行比較。

丹·格林伯格在書籍《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直接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

也就是俗話說的:人比人,氣死人。

比較雖然會起到一定程度的激勵效果,但大部分人還是會在比較中覺得自己過得真是悲慘。這時候不管你是主動去比,還是無辜被比,都會情緒低落。

第3種,強人所難。

有時候,我們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強迫別人做事。

比如老婆不想洗碗就使喚老公去洗,此時雙方原本平等的關係會被打破,被使喚的老公會覺得這是一種命令,同時命令的背後還包含了威脅:如果不做可能會怎麼怎麼樣。老公會覺得自己是被強迫的,長久下來,對這段親密關係將產生不利影響。

第4種,逃避責任。

這可能是現實世界中遇到最多的情況了。

比如:「因為這是公司規定的,我不得不做」。簡單一句話,就將責任推給了公司,說話的人作為公司的職員,並沒有負擔起一個職員應負的責任,只想著不給自己惹麻煩。

「因為……,不得不……」好像是個萬能句式,能讓人將身上的責任輕鬆卸下,擺脫負擔。然而事實上,誰都無法強迫我們的生活,一切只是託詞。

這4種異化的溝通方式,雖然在現實生活中看似習以為常,卻會在人們心中不斷積累,不知哪個時候就會掀起風暴。想想自己平常遭遇到的情況,是不是這樣?

等到風暴真正降臨,只會在傷害他人的同時,也將自己卷了進去,兩敗俱傷。

這種暴力的溝通方式可以用簡單的6個字來概括:可以,但沒必要。

你是什麼樣,世界就是什麼樣

正是因為暴力的溝通方式傷人傷己,在心理學研究上頗有建樹的盧森堡博士,才會這麼重點關注這個問題,並提出了「非暴力溝通」的溝通方式。

「非暴力溝通」指的是一種能使人們情意相通、樂於互助的溝通方式,目的是讓人們誠實而清晰地表達自己,又能尊重與傾聽他人。

說的俗一點,就是提倡「愛與和平」的溝通方式。

法國作家喬治·貝爾納諾斯說:「我們所看到的悲劇和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劇,並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從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從的人、聽話的人越來越多。」

在網絡極度發達的現在,層出不窮的意見領袖讓我們越來越喪失了思考的習慣,我們很容易就迷失在大V們言之鑿鑿的話語中,漸漸地,越來越少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甚至開始害怕表達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求。

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如何體會自己的感受,誠實而清晰地表達自己,不被人云亦云帶著走,顯得無比重要。

要實現非暴力溝通,需要4個最基本的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運用到表達中就是將自己對某件事的觀察以及感受真實地表達出來,再表達由感受所引出的需要以及為了達成需要提出的請求。

舉個慄子。

你連續上了半個月班,想向領導提休假,如果上來就說:「領導,我最近上班時間太長了,想申請休假」,這裡可能會存在疑惑:上多久的班才算長?而且上班時間長跟休假也沒有形成很強烈的因果關係。

而用「非暴力溝通」的辦法,這句話可能會這樣說:「領導,我連續上了半個月班(觀察),身體很疲倦(感受),我想要休息一段時間(需要),可以給我放三天假嗎?(請求)

這樣說的好處是更加客觀地表達了現實情況,同時也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需求,從溝通層面上說,更不容易遭到反駁。

方法雖好,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確保「觀察」不是「評論」。如描述現實的「一斤蘋果50塊」是「觀察」,而表達看法的「這蘋果太貴了」則是「評論」。

接著,確保「感受」不是「想法」。如描述情緒的「你很久沒給我發消息了,我很難過」是「感受」,而單純給結論的「你不在乎我了」是「想法」。

第三,確保「需要」不是「指責」。如「你遲到了,我很難過,我想和你好好聊一聊」,「聊一聊」是「需要」,如果將「聊一聊」換成「你太讓我失望了」,就變成包含批評意味的「指責」。

最後,確保「請求」明確,同時不是「命令」。如「我希望你一周能做2次晚飯」就是一個明確的「請求」,將希望對方做晚飯這件事的請求落實到頻率上,對方就可以確定能否實現這個請求。而當這句話變成語氣毋庸置疑的「你必須每周做2次晚飯」時,就變成了一項「命令」。

由以上4要素組成的「非暴力溝通」方法,最適用於緩解衝突、與人真誠交流的場景。通過「非暴力溝通」,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不僅關乎每個人自身,更關乎這個世界。

我們採用什麼樣的方式與世界溝通,世界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回應我們。

你是什麼樣,世界就是什麼樣。

做一名合格的聽眾,而不是心理學家

既然是溝通,那麼至少會有一對一的情況。

在學會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的同時,如何尊重與傾聽他人,也是不容忽視的。

就拿安慰人來說,很多人都會有誤區。

面對需要安慰的朋友,有的人會開始比慘,有的人會來總結問題,甚至思考怎麼解決他傾訴的問題……這些舉動的出發點都是好的,都是想讓朋友不要太難過,然而卻忽視了朋友最原始的需求——在解決問題之前,他首先需要的,是傾聽。

我們都太急於將安慰人這件事作為一個問題去解決,有時候甚至沒聽完朋友說的內容,就開始自說自話。這對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並沒有起到什麼幫助。

盧森堡博士研究了多年心理學,深知如何對病人進行心理診斷。然而他放下高高在上的醫生-病人式診斷方法,而是採用「非暴力溝通」,就是在努力地不把病人當病人對待。

在面對來傾訴的朋友時,我們首先要做的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專家,而是先學好當一名合格的聽眾。

尊重、傾聽他人的方法同樣也是上面的4要素:從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出發,做個合格的聽眾。

舉個慄子。

當朋友跟你抱怨工作太累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表達自己的關心:

「你是說你每天上班12小時,一周要上6天班(觀察),你感到疲倦(感受),因為你需要休息的時間(需要),所以你想換一份工作是嗎?(請求)

這樣做可以幫助說話和傾聽雙方捋清情緒產生的來源,一同尋找事情的解決辦法,避免聽的人很煩,說話的人也覺得很無聊的情況發生。

你溝通的態度,決定了生活的溫度。好好說話,是一個人最大的善意。

「非暴力溝通」展現的是愛自己、同時愛他人的一種溝通方式,其核心是待人以誠、接納、尊重與愛。

比起暴力,溝通力正在成為一個人核心的競爭力。

如果一開始有人告訴我「非暴力溝通」可以讓人更加平和的溝通,我會覺得太過理想。但通過這本書介紹的豐富案例,以及作者自身的心路歷程,我有了嘗試的欲望,有了「這樣的理想生活,是有希望實現」的感覺。

書中說:「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怎麼樣也是值得的!」

通過這樣平和的溝通方式,緩解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增加自身在人際交往中的競爭力,哪怕實現的過程較為困難,也值得一試。

相關焦點

  • 真正的朋友是什麼樣子,是可以一直不說話,也可以隨時說話
    可能和你三觀一致的人,會成為你的朋友,但值得你深交的朋友,一定是陽光的,和你聊得來的前幾天看到一個話題:真正的朋友是什麼樣子。可能就是你看到這個話題的那一瞬間,心裡想到的那個人,就是你認為是你真正的朋友吧。
  • 真正高情商的人,都是怎麼說話的?
    其中一個回答,讓人印象深刻——好好說話。細想一下也對。會好好說話的人,大多情商都很高。陳道明是在演藝圈是被稱為情商最高的男演員之一。然而他的情商高,不是表現在他與誰都很熱絡,而是他在每一件事、每一個人上的分寸感。
  • 真正聰明的人,說話都很有分寸
    這樣說了別人會是什麼感受,當我們有了這樣的思考後,我們就能明白說明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也才能成為一個真正說話有分寸的聰明人。02 說話沒分寸,只會毀了一段關係可現實中,卻有很多人,說話沒有分寸。在他們看來,自己說什麼都是玩笑,想說就說了,卻忘記了這樣的話,別人聽到了會是什麼感受。而這樣的人,也只會毀了一段又一段的關係,重要的人,慢慢就會沒有人願意和他們相處。
  • 會說話的人,值得相交
    與人相處,也許我們會有這樣的感受,那就是:有的人說話會讓人如沐春風般的舒服;而有的人說話則一開口就夾槍帶棒,讓人尷尬,壓抑,甚至是憤怒。對於那些口出惡言的人,有人會用他們只是性子直,來為其辯解。你說什麼樣的話,就是什麼樣的人。一個說話總是滿是惡意,讓別人不舒服的人,其實說到底,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什麼樣的話會傷害人,而是因為他們內心扭曲,從來都是想表現自己,無視別人的感受。
  • 真正高情商的人,懂得這樣說話,人緣好
    與人相處的小細節,往往最容易暴露一個人的修養與情商。你的嘴,就是你的風水。會說話讓人如沐春風,久處不厭。正如蔡康永所說:「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真正高情商的人,懂得這樣說話,人緣好。真正情商高的人,說話會顧及他人感受,點到為止,留有餘地;他給人留出適當的空間,不越界,不揭人短,不言人隱私;懂得將心比心,與人交往知進知退。5真正高情商的人,懂得看破不說破,保全別人的尊嚴。
  • 餘生,願你我都能做一個會說話的人
    一是不說怨天尤人的話。習慣怨天尤人的人,暴露的都是自己的不成熟。在朋友圈傾倒負面情緒,不但事情本身得不到妥善解決,還會影響他人的心情。長此以往,身邊的朋友也會變少,因為沒人會喜歡整天散發著負能量的人。 真正聰明的人,遇事不推諉,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樣才能少摔跟頭、少走彎路。
  • 會說話的人,總讓人如沐春風
    在生活裡,總會遇到一些溫文爾雅,說話讓人覺得很舒服的人。簡單幾句就能讓對話者茅塞頓開,沒有華麗的詞語卻能讓與之溝通的人甘之如飴。遇到會說話的人,是什麼樣的體驗呢?就好像四月的風,輕柔拂面,如沐春風。 比如在聚會點菜時被問到「你想吃什麼」時,即使你真的不想做選擇,也不要輕易說出「隨便」這個詞,不妨參考回答「聽你的」。
  • 黃渤:真正高情商的人,都是這麼說話的
    真正情商高的人,並不一定多會說話,但一定是內心柔軟、不想傷害別人的人。02所謂情商高,就是看破不說破電視劇《歡樂頌》裡,古靈精怪的曲筱綃,其實也有情商負分的時候。一天早上,樊勝美穿了一件白色的露肩睡衣站在門口,不巧被路過的曲筱綃看到了。
  • 真正愛一個人,眼睛會說話
    可惜,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在不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在對的時間又遇到錯的人,然後只能遺憾錯過。兜兜轉轉,其實,這原本也沒什麼,無奈年華蹉跎,最後,不得不將就,然後在平淡中過完一生。喜歡的未必合適,合適的未必喜歡,愛情是理想,婚姻是現實,經常聽到身邊的朋友信誓旦旦說,一定要和喜歡的人結婚,否則寧願一輩子不婚,可現實就是,經過了人來人往,不得不向生活妥協,慶幸的是,最終過得不差。人的一生中能有多少愛戀,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愛一個人,從一點一滴開始,即使你不說,眼睛也會說話。
  • 真正的高情商,就是說話讓人舒服
    1曾國藩說道:「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生活中,或許我們都更願意與說話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人去相處,因為他們的說話方式能讓人接受,也讓人舒服。正如《關鍵對話》中所講,一個良好的溝通,必須建立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
  • 會說話比會做事的人受歡迎,學會這3點,你也是一個會說話的人
    「少說話多做事」是很多人奉行的職場原則,但是,在職場上還有一個隱形規則是,會說話的人比會做事的人,往往擁有更多的機會和升職的空間。那麼,究竟是說話好還是不說好呢?這是很多年輕人都存在的疑慮和困惑。但事實上,這裡的少說話,不是讓你不說話,而是不說廢話、不說無用之話。語言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都說:「職場如戰場「,在職場這個小江湖裡,懂得說話之道,能夠知道在什麼樣的場合下說什麼樣的話,懂得人情世故,絕對是一個加分項。一個會說話的人既可以得到老闆上司的賞識,也可以得到同事朋友的喜愛。
  • 說話不經大腦的人,現在都怎樣了?
    但是人在成年之後,如果還是說話不帶腦子,就真的是……不太成熟了。當人到了將近30歲,還是不會控制自己的言論,那可以說是相當低情商了!有一句相當有道理的話:「無論是工作還是做人,傻子才用嘴說話,聰明的人用腦子說話,智慧的人用心說話。」一個人能力再強,但是說話不經大腦,也容易不招待見。
  • 真正高情商的人,都懂得告別
    你說話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你所能抵達的高度。01你說什麼樣的話,就是什麼樣的人你的生活裡一定有這樣的人,他(她)是朋友裡的「聊天終結者」,具備一種神奇的能力,一說話就會冷場,一開口就能「把天聊死」。會說話讓人如沐春風,久處不厭。不會說話難以結交真朋友,遭人厭棄。正如蔡康永所說:「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 真正的說話高手都在使用這個萬能公式
    會說話的人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一次《魯豫有約》的節目上,魯豫問黃渤:「現在覺得自己特別火了吧?」 黃渤這個時候就體現了自己的會說話,他爽朗地大笑,便說道:「那可不是,都能來參加《魯豫有約》了,能不火嗎?」
  • 《易經》中暗藏的說話之道:真正會說話的人,從不說這3種話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這是出自《論語·子路》中的一句話,由此可見古人對於「會說話」的重視。而在當今社會,也是如此,比如說在職場中,一個會說話的人,和一個木訥人,給領導的印象,之後獲得的待遇都是很有差別的。
  • 會說話,是一種本事
    恰好嵐嵐進來張口就說:「旗袍可不是一般人誰都能穿的,必須腰細屁股大有民國氣質,我都不敢穿你那麼胖又黑還敢穿旗袍?」好好的一個熱烈的場面,瞬間降到冰點,空氣一下子凝固,那個朋友的臉色一陣比一陣難看。蔡康永說過:你說什麼樣的話,就是什麼樣的人。說話,的確能見一個人的內涵和修養。如果你的口無遮攔給別人帶來難堪和窘迫時還不如不說為好。
  • 所謂高情商就是會說話:《做個會說話會表達的女人》
    形象對女人很重要,不過會說話更重要,畢竟只要稍微勤快點打扮一下,醜的人不多,可是什麼時候該閉嘴,不同情況下該說什麼,怎樣說,可真是很多人都拿捏不好的。會說話的女人懂得運用溫柔有力的語言藝術,能夠明白一件事情的輕重,知道什麼樣的方式能夠讓人輕鬆接受,她們從來不抱怨別人,也不會輕易發火。
  • 說話直,就別怪人家說你沒教養——受歡迎的人往往都很會說話
    說話直就別怪人家說你沒教養——受歡迎的人往往都很會說話這樣的場景我們在生活中時常會碰到,比如:某天,你偶然在瀏覽網上的奢侈品網站,同事看到了,來一句,看了有什麼用,你能買得起啊?完了來句:我說話直,你別介意。
  •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越會說話的人,越懂得把別人放在心上
    戴爾卡耐基說過:你的思想造就了你這個人,通過改變自己的思想,我們就能改變自己的一生。那要怎麼去改變呢?其實,「把說話練好,是最划算的事」。就這麼簡單?是的,就這麼簡單。但要把說話練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 真正抑鬱的人是什麼樣的?
    最近在網上看到有很多人問抑鬱症的表現——真正抑鬱的人是什麼樣的,看了很多的回答,其中關於抑鬱症表現的回答有很多,像患抑鬱症的人主要表現為情緒的長期低落,對於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意志活動消退並伴有絕望感,也常常出現自殘的行為。當然抑鬱情緒與抑鬱症也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