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很不會說話的人。
準確來說,應該是個很不會接話的人。
小時候面對小夥伴的熱情,問我要不要吃糖、要不要去他家玩……我都是會以各種藉口拒絕,如牙疼、補習等等。
這是因為不知道怎麼面對別人的好意,我只能用僵硬的禮貌拒絕來回復他們。
溝通在我看來,是一項難度係數五顆星的事情,其難度堪比本數學渣渣眼中的高數。
所以我總是會找溝通、社交方面的書籍來看,最近我看了一本書——《非暴力溝通》,是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必讀書籍之一,裡面記錄了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最得意的溝通方式,對我觸動很大,因此我迫不及待地將它們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你不經意的言語,正在他人心上形成隱形的風暴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話很多人都明白,也會讓自己不說太過傷人的話。
然而我們都沒有注意到,不止是很明顯的惡毒的話會傷人,稍不注意的一些話,也會傷害到別人。
書中提到:「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也就是說,大部分忽視對方感受和需要說出的話,以及因此引發的衝突及傷害,都可以歸結為語言暴力。
常見的有4種情況。
第1種,道德評判。
就是將自己放在一個道德制高點上,用自身的價值觀來評價他人的言行。
如「你這樣做太自私了」、「他是個暴力狂」這樣的句子,就是將自己的價值觀凌駕於他人的行為之上,不分享=自私,愛打架=暴力狂,這都是一些主觀的意見,真實性有待考證。
第2種,進行比較。
丹·格林伯格在書籍《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直接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
也就是俗話說的:人比人,氣死人。
比較雖然會起到一定程度的激勵效果,但大部分人還是會在比較中覺得自己過得真是悲慘。這時候不管你是主動去比,還是無辜被比,都會情緒低落。
第3種,強人所難。
有時候,我們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強迫別人做事。
比如老婆不想洗碗就使喚老公去洗,此時雙方原本平等的關係會被打破,被使喚的老公會覺得這是一種命令,同時命令的背後還包含了威脅:如果不做可能會怎麼怎麼樣。老公會覺得自己是被強迫的,長久下來,對這段親密關係將產生不利影響。
第4種,逃避責任。
這可能是現實世界中遇到最多的情況了。
比如:「因為這是公司規定的,我不得不做」。簡單一句話,就將責任推給了公司,說話的人作為公司的職員,並沒有負擔起一個職員應負的責任,只想著不給自己惹麻煩。
「因為……,不得不……」好像是個萬能句式,能讓人將身上的責任輕鬆卸下,擺脫負擔。然而事實上,誰都無法強迫我們的生活,一切只是託詞。
這4種異化的溝通方式,雖然在現實生活中看似習以為常,卻會在人們心中不斷積累,不知哪個時候就會掀起風暴。想想自己平常遭遇到的情況,是不是這樣?
等到風暴真正降臨,只會在傷害他人的同時,也將自己卷了進去,兩敗俱傷。
這種暴力的溝通方式可以用簡單的6個字來概括:可以,但沒必要。
你是什麼樣,世界就是什麼樣
正是因為暴力的溝通方式傷人傷己,在心理學研究上頗有建樹的盧森堡博士,才會這麼重點關注這個問題,並提出了「非暴力溝通」的溝通方式。
「非暴力溝通」指的是一種能使人們情意相通、樂於互助的溝通方式,目的是讓人們誠實而清晰地表達自己,又能尊重與傾聽他人。
說的俗一點,就是提倡「愛與和平」的溝通方式。
法國作家喬治·貝爾納諾斯說:「我們所看到的悲劇和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劇,並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從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從的人、聽話的人越來越多。」
在網絡極度發達的現在,層出不窮的意見領袖讓我們越來越喪失了思考的習慣,我們很容易就迷失在大V們言之鑿鑿的話語中,漸漸地,越來越少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甚至開始害怕表達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求。
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如何體會自己的感受,誠實而清晰地表達自己,不被人云亦云帶著走,顯得無比重要。
要實現非暴力溝通,需要4個最基本的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運用到表達中就是將自己對某件事的觀察以及感受真實地表達出來,再表達由感受所引出的需要以及為了達成需要提出的請求。
舉個慄子。
你連續上了半個月班,想向領導提休假,如果上來就說:「領導,我最近上班時間太長了,想申請休假」,這裡可能會存在疑惑:上多久的班才算長?而且上班時間長跟休假也沒有形成很強烈的因果關係。
而用「非暴力溝通」的辦法,這句話可能會這樣說:「領導,我連續上了半個月班(觀察),身體很疲倦(感受),我想要休息一段時間(需要),可以給我放三天假嗎?(請求)」
這樣說的好處是更加客觀地表達了現實情況,同時也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需求,從溝通層面上說,更不容易遭到反駁。
方法雖好,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確保「觀察」不是「評論」。如描述現實的「一斤蘋果50塊」是「觀察」,而表達看法的「這蘋果太貴了」則是「評論」。
接著,確保「感受」不是「想法」。如描述情緒的「你很久沒給我發消息了,我很難過」是「感受」,而單純給結論的「你不在乎我了」是「想法」。
第三,確保「需要」不是「指責」。如「你遲到了,我很難過,我想和你好好聊一聊」,「聊一聊」是「需要」,如果將「聊一聊」換成「你太讓我失望了」,就變成包含批評意味的「指責」。
最後,確保「請求」明確,同時不是「命令」。如「我希望你一周能做2次晚飯」就是一個明確的「請求」,將希望對方做晚飯這件事的請求落實到頻率上,對方就可以確定能否實現這個請求。而當這句話變成語氣毋庸置疑的「你必須每周做2次晚飯」時,就變成了一項「命令」。
由以上4要素組成的「非暴力溝通」方法,最適用於緩解衝突、與人真誠交流的場景。通過「非暴力溝通」,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不僅關乎每個人自身,更關乎這個世界。
我們採用什麼樣的方式與世界溝通,世界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回應我們。
你是什麼樣,世界就是什麼樣。
做一名合格的聽眾,而不是心理學家
既然是溝通,那麼至少會有一對一的情況。
在學會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的同時,如何尊重與傾聽他人,也是不容忽視的。
就拿安慰人來說,很多人都會有誤區。
面對需要安慰的朋友,有的人會開始比慘,有的人會來總結問題,甚至思考怎麼解決他傾訴的問題……這些舉動的出發點都是好的,都是想讓朋友不要太難過,然而卻忽視了朋友最原始的需求——在解決問題之前,他首先需要的,是傾聽。
我們都太急於將安慰人這件事作為一個問題去解決,有時候甚至沒聽完朋友說的內容,就開始自說自話。這對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並沒有起到什麼幫助。
盧森堡博士研究了多年心理學,深知如何對病人進行心理診斷。然而他放下高高在上的醫生-病人式診斷方法,而是採用「非暴力溝通」,就是在努力地不把病人當病人對待。
在面對來傾訴的朋友時,我們首先要做的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專家,而是先學好當一名合格的聽眾。
尊重、傾聽他人的方法同樣也是上面的4要素:從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出發,做個合格的聽眾。
舉個慄子。
當朋友跟你抱怨工作太累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表達自己的關心:
「你是說你每天上班12小時,一周要上6天班(觀察),你感到疲倦(感受),因為你需要休息的時間(需要),所以你想換一份工作是嗎?(請求)」
這樣做可以幫助說話和傾聽雙方捋清情緒產生的來源,一同尋找事情的解決辦法,避免聽的人很煩,說話的人也覺得很無聊的情況發生。
你溝通的態度,決定了生活的溫度。好好說話,是一個人最大的善意。
「非暴力溝通」展現的是愛自己、同時愛他人的一種溝通方式,其核心是待人以誠、接納、尊重與愛。
比起暴力,溝通力正在成為一個人核心的競爭力。
如果一開始有人告訴我「非暴力溝通」可以讓人更加平和的溝通,我會覺得太過理想。但通過這本書介紹的豐富案例,以及作者自身的心路歷程,我有了嘗試的欲望,有了「這樣的理想生活,是有希望實現」的感覺。
書中說:「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怎麼樣也是值得的!」
通過這樣平和的溝通方式,緩解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增加自身在人際交往中的競爭力,哪怕實現的過程較為困難,也值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