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和Costa的差別是什麼?-虎嗅網

2021-01-09 虎嗅APP


國金的Costa倒閉了,為什麼?


先講一個國金Costa咖啡倒閉的故事。


以前,上海國金中心樓下有一家Costa咖啡館。因為附近有許多基金公司,這家咖啡店是我們證券行業喜歡聚會的地方。但突然有一天這個咖啡店倒閉了,有一個叫做「拉裡雷」的才子就就寫了一篇文章分析它倒閉的原因:2015年牛市的時候大家都特別喜歡去這家店,但是到了2015年下半年股災的時候,經常有些人就說咖啡我就不點了。經常是三四個人一桌,買方點一杯咖啡,其他賣方就喝白水,然后里面一坐就是三個小時。


你想四個人只點一杯咖啡,坐三個小時,這家咖啡店不倒閉才怪。


為什麼Costa倒閉了,但是星巴克能成為全世界最牛的咖啡店?


我想引出我對連鎖行業一個核心的觀點。第一,賣時間段。有很多飯店,經常禮拜五、禮拜六人頭爆滿,但是最後還是倒閉了。這就是因為他的時間段是不充分和有效的。作為一家連鎖店,核心就是它的時間段是滿的。


假設我作為咖啡店、餐館、奶茶鋪等連鎖店的老闆,最好的模式就是每天早上七點開門到晚上十點關門,每時每刻都有人來,時間段都是飽滿的,這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地方。有些餐廳我們去吃的時候,會發現這時段人很多,因為它可能只有周末的時間是爆滿的。


比如說有的餐館,周五的晚上通常人都很多,但是周五的中午、周四的晚上都是沒有什麼人的。所以它的時間段的飽和度是非常低的,這種公司不倒閉才怪。大家會有一種錯誤的幻覺,每家飯店的人都很多,那是因為我們去吃飯的時候,就是大部分人去吃飯的時候,是尖峰時間,很多餐廳尖峰時間是滿的,但高峰一過就不行。


包括我們觀察到一些辦公樓,比如說金茂、環球,中午去吃飯的人都很多,但是晚上大家都加班,餐廳的生意也很差。所以核心就是:時間段要滿。


第二,坪效要高。就是要以最小的面積獲得最高的收入。我們再用下Costa的例子,那家咖啡店其實挺大的,裡面有很多位置能坐,經常是大家買一杯咖啡,也不帶走就在裡面坐著。所以表面上這家咖啡店裡坐了二十個人,但這一小時買單的也就二十人,但它空間很大,坪效就很差。相反,星巴克的坪效就極高。大家一般是拿了星巴克就走,它的收益是不斷滾動的,這個非常關鍵。也就是餐飲上的翻臺率,有的餐廳一晚只能翻一次,有些可以翻很多次,包括最近上市的海底撈,它的翻臺率就很高。


還有在香港上市的小火鍋呷哺呷哺,它任何時候去,都能吃,翻臺率極高。還有一些現象級的店,像喜茶、奈雪、樂樂茶,都屬於現象級的產品,它的坪效都很高,和大家說一個數字,這些奶茶店,當然奈雪和樂樂茶是奶茶+麵包,它一家店一個月的營收基本在一百五十到兩百萬人民幣,非常好。


也就是說,一家店一年收入好的話是三千萬人民幣。這是個非常驚人的數字,面積不需要特別大。當然這是比較成功的一些公司。如果有人問我這三家店誰更好一些,我可能會覺得是奈雪和樂樂茶,因為它是奶茶+麵包,比喜茶要好。因為當量是滿的,坪效足夠高的時候,另外一個就是客單價。一杯奶茶的客單價是很低的,25塊,但一個奶茶+一兩個麵包可能就是五六十塊,客單價足夠高。這種奶茶+麵包的商業模式,最終它的營收會更高。


星巴克為什麼是好生意?


下面講講星巴克,咖啡從理論上說是好生意。



第一,它足夠上癮。


第二,它這個消費品的頻次足夠高。但全世界咖啡店能開下來的非常少。以前上海也有很多咖啡店,像貓屎咖啡之類的,現在基本上開不下去了。韓國也有很多咖啡店,有個大的咖啡店叫mango six,這個公司的創始人在前幾年自殺了,實在是壓力太大,開不下去。


全世界只有星巴克,它的市值非常高,最近有些調整,但一度是接近麥當勞的。為什麼它能成功?它的核心就是品牌,它開創了一個叫third space。


以前去喝咖啡,最早在八十年代的美國,大家是去dunkin donuts (甜甜圈連鎖店)或者麥當勞去買咖啡,買一個1塊錢的咖啡就走,當時咖啡定價是不高的。但星巴克開創了第三空間的概念,家是第一空間,辦公室是第二空間,第三個就是星巴克的咖啡屋。你可以在裡面聽音樂,約人見面,它的咖啡店給人的感覺就是很cozy。它最早開創了咖啡店是非常舒服的概念,所以它品牌的定價也非常高。還有行動支付,它曾經開的行動支付,是全美所有行動支付消費的90%。還有星享卡,帶來的就是customer loyalty,用戶忠誠度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一點就是,連鎖領域一定是高頻比低頻好。你能夠每天去消費的地方,作為一個連鎖的模式,主要是餐飲,它一定是空間更大的。海底撈,火鍋本質上很難足夠高頻,你不可能每天去吃嘛,但它現在整個開店數量還比較大,它的店足夠高頻,粘性也足夠強。所以大家一定要去找高頻,你能重複去消費的東西。


什麼促成了星巴克十倍股之路?


第二,講星巴克的十倍股之路。08年到16年,星巴克漲了十倍,其實在07、08年的時候,星巴克做的很差,同店大概下滑了8%。因為在整個2000年的時候,星巴克擴張得太快了。星巴克是一個有逼格的品牌,但它不能開太多了,會讓大家覺得這個開始低段化了,數量開太多了。


所以它的創始人舒瓦茨08年開始回歸,在美國關了三百家店,調整產品線,收縮sku,開始恢復逼格,只有逼格高了才能賣得貴。第二個很重要的是用戶數據,星巴克在08、09年的時候就設置了首席數字官CDO的角色。


大家會發現,消費品會有很強的個性化消費的屬性,它需要更加的精準。以前我們去星巴克,它會發優惠券,比如說這裡是美式、下面是拿鐵、再下面是星冰樂,撕下來可能會3.5美金的咖啡便宜1塊。但是消費品,特別是喝咖啡有很強的用戶粘性,我自己是個重度的咖啡愛好者,基本只喝美式,其他是不喝的,只有美式的優惠券對我是有用的。所以星巴克設置用戶數字以後,它可以通過推出的My StarBucks Rewards,星享卡計劃,非常精準的把數位化優惠券放進卡裡。


現在有了用戶數據以後,包括新零售,以前b和c之間是割裂的。


比如說我是創始人,我只知道每家店賣了多少杯拿鐵,星冰樂;但是我不知道是誰買的。但通過數位化的東西,打通了b和c間的割裂,你知道用戶是誰,你通過大數據更了解用戶,這是全球的一個趨勢。這些大數據發展到最後會變得更個性化。像盒馬,這種超市有很強的社區輻射的屬性,一般輻射周邊的四五公裡,每一個社區的消費能力是不一樣的。有的樓盤是十萬一平的,居民消費能力肯定更強。有的樓盤是三萬一平的,消費能力就更差。最終通過大數據以後,每一家盒馬店賣的東西都會不一樣,有些消費能力強。


通過大數據,它進口東西就賣的更多;有些消費能力差點,就把性價比高的東西賣的更多一些。所以說這就是數據的重要性。星巴克很早就開始做數據的東西,包括設立首席數字官、推出星享卡、2011年推出行動支付。square,是用硬體的支付,所以它2013年行動支付佔全美比重90%。這樣就帶來了用戶粘性提高,精緻的產品,還有同店的增長,現在大概7%~8%的增速。


然後海外業務也不斷擴張,最近中國就有越來越多的星巴克,在一二三線城市。它最近開始去咖啡化,開始做些偏向健康的品牌的方向。


為什麼我們要重視復購率?


所以我們再講品牌的復購率,巴菲特說喜歡上癮的東西,比如說可口可樂、漢堡、糖果、咖啡。


上癮的核心就是復購率。你的用戶會來再來買,背後是用戶數的增長、滾雪球。比如說一個產品,大家都不斷上癮,會從一個客戶變成兩個、三個,最終底層的用戶數會越來越多。老用戶因為上癮不會走,新用戶又可以通過市場、廣告不斷獲取,這是一個最好的商業模式。


如果這個產品不能讓你上癮,就變成割韭菜的模式。商家會忽悠你,把錢集中於怎讓你來消費,但你只會消費一次。而且上癮一旦形成,習慣會很難改變。所以,如果連鎖商業模式最好就是你能對這個品牌上癮。比如說喝咖啡,你只喝星巴克,有星享卡,還能積分。你會發現,去吃飯都會讓你辦張會員卡,但你可能不大願意。因為你認為未來你都不會去這家飯店吃飯,是很低頻的。但星巴克我就很樂意,因為我知道我明天還要喝咖啡,但我不知道明天還會不會去吃火鍋或其他的菜。而且星巴克的連鎖有很多,很容易找到。


所以這個Customer Loyalty Program,會員卡的模式就很重要。再舉個例子,在電商的衝擊下,好市多costco的生意還是不錯。


在美國,亞馬遜和阿里巴巴不屬於網際網路TMT這個行業,而是可選消費品行業。2000年到2016年,美國大零售行業的市值沒發現任何變化,但亞馬遜股價漲了幾十倍,然後亞馬遜吃掉了梅西百貨、希爾斯百貨、Target,就是美國傳統的零售公司。甚至沃爾瑪,這幾年市值也在下滑。從整個零售觀的角度看,過去十幾年並沒發生太多變化,用戶過去在傳統零售購物多,現在在亞馬遜網上購物多,但是Costco就沒怎麼變。它是採取辦會員卡享受低價格商品的模式,一個人的會員卡大概是55美元,家庭卡110美元,任何商品的毛利率不會超過15%。因為Costco商品很便宜,就會吸引我,而且會員卡也很便宜。


有兩個原因,第一,它的sku很少,屬於嚴選的商業模式,沃爾瑪牙膏有三十種,它可能只有三種,這樣它就可以大量採購,使它對上遊的議價權很高。第二,公司收入主要來自於會員費,而沃爾瑪主要是賺差價,碰到電商就扛不住了。這裡也有一個復購率的問題,它的復購率會越來越高。嚴選商業模式已經在開始被大家認可,包括在中國,小米有些方面也在學Costco。


重視消費者口味變化


還有就是未來消費品行業的趨勢是什麼。一種就是消費者口味的變化。另一種是消費模式是什麼。趨勢往往是把握住了,會出現很多牛逼的公司。


在美國就是很多人太胖了,大家口味越來越健康。


2000年以後,美國買有糖的碳酸飲料大幅下降,買無糖飲料和礦泉水的人大幅上升。所以就是健康嘛,就會出現兩個偉大公司: Chiptole、 Panare Bread。在美國有兩家墨西哥雞肉卷,一家是Chiptole,很健康,簡單的玉米餅、雞肉、蔬菜;而另一個Taco Bell就沒有Chiptole成功。


它的肉很油膩,玉米餅是油炸的。Chiptole的銷售點就是很健康,蔬菜都很新鮮。第二家Panarebread是一家麵包店,賣健康的三明治,經常有人去吃,當然它後面漲也是因為它通過網際網路減少了排隊的時間,顧客可以在它的app下單後直接取。


大家有去過美國的話,就會發現這兩家店中午排隊會非常多。所以下面有張圖,最不健康的就是漢堡,最健康的就有Panare Bread,Subway之類的,當然有便宜的也有貴的。賽百味沒那麼牛,就是因為它的逼格不太行,而Panarebread是高檔三明治。


大家最近爭議很大,中國到底是消費升級還是消費降級,我們做二級市場的人感覺是消費降級。因為今年股市不太好,消費降級,但經濟有降級嗎,好像也沒有。非金融行業的人也還好,但金融行業非常慘。朋友圈一刷,這個房地產要崩盤了、貿易戰、股市天天跌。但其實並沒有。從整個經濟數據看,中國包括日本整個經濟的消費是比較穩定的,也沒有消費降級。我認為整個還是在升級,但有個很明顯的特點,叫連鎖化消費,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趨勢。



大家經常把中國和八十年代的美國放在一起,那個時候美國出現了大量的連鎖品牌,比如星巴克是那個時候出來的,麥當勞更早,但它是那個時候爆發的,還有沃爾瑪超市。美國的連鎖店特別多,你很難找到一家小眾咖啡店或是漢堡店。中國我認為現在的一個趨勢是,路邊攤連鎖化。大家以前經常會去路邊攤吃煎餅果子、麻辣燙、肉夾饃,現在路邊攤都開始連鎖化。因為以前去路邊攤,第一不知道衛生狀況怎麼樣,現在大家願意花更貴的錢,願意為好的品質付費。


比如說奶茶,我個人原來很喜歡喝奶茶,但看過一篇喝奶蓋有危害的文章後就減少喝奶茶了。其實奶茶就是消費升級的一個過程,我們那代喝奶茶最早叫茶風暴,三四塊左右,都是粉衝的,後來出現了coco,十塊錢左右,然後變成了十五塊的一點點,現在又是二十五塊的,以喜茶為代表。整個消費在升級,而且當升級之後,很難再消費降級。比如說今天我喝了一點點之後,coco這種粉衝出來的就喝不下去了。所以基本的消費升級還是大的趨勢。


未來展望


下面是未來展望,就是中國整個大的趨勢還是連鎖化,目前中國連鎖公司還非常少,不光是餐飲,還有藥房。


美國有兩家大的藥房公司叫cvs和walgreens,它不光是自身的擴張,還有行業的併購整合。中國以後肯定也是連鎖品牌。連鎖的好處是它是標準化的,用戶會有預期得到的是什麼。以前去二三線出差,我很希望吃到當地的小吃,但吃完以後很多是坑爹的,第一味道不好吃、排隊很久,第二吃完了拉肚子,現在出去出差,我就喜歡吃麥當勞,因為除了長點脂肪以外,沒什麼太大的問題。所以連鎖會讓你感覺到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這個東西很重要。而且連鎖品牌的定價權也會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都會追求標準化的產品體系。


所以我覺得連鎖餐飲的空間很大,你看美國的麥當勞、肯德基,Burger King,光漢堡就有三家大公司。然後三明治有賽百味、墨西哥雞肉卷,它有一批大的連鎖公司出來,中國其實還非常非常少。


其實我還有一個內容沒寫出來,但可以和大家分享,今天我們講的連鎖的模式主要是餐飲,但還有服裝也有很多連鎖。我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你靠產品力,是一個很差的商業模式。全世界最大的服裝公司是zara和優衣庫,它更多是靠供應鏈來驅動。在我的生涯中,我看過太多的服裝連鎖品牌上去又下來。


比如說以前上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品牌叫艾伯,現在這家公司已經完全不行了。因為以前我們是上大學的時候穿,現在是中年油膩了還在穿,那年輕人肯定就不穿了,沒逼格了。他也沒有產品的創新,你看Under Amour,曾經一個大牛,逼格非常好,但主要是靠衣服,它的鞋就沒有做起來。產品力創新更不上,產品會老化。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優衣庫什麼時候會見頂,就是當中國大媽跳廣場舞也穿優衣庫的時候,因為她們基本是最後一波接盤的人。包括Coach、MK,等中國大媽買的時候,股價就開始暴跌。


現在靠產品力創新的只有一家公司,叫lululemon,但他們賣的是一種體驗,賣的是lifestyle,賣的是athleisure(athletic+leisure,運動+休閒)的一個風氣,大家穿著瑜伽褲去上班,這種lifestyle還是有它的產品價值。

相關焦點

  • 唯一能和星巴克抗衡的Costa,為什麼很少有人去喝?
    就像星巴克和costa的咖啡,其實喝起來都一樣,但是你看朋友圈都是去星巴克點杯咖啡裝X的,幾乎很難看到有人去costa裝X自拍的。儘管 COSTA 是目前唯一可以與星巴克相抗衡的國際咖啡連鎖品牌,但它也只是暫時在自己的大本營英國取得了小勝。無論是在星巴克也難啃的歐洲市場,還是在早已被星巴克深耕數年的中國市場,COSTA 都還沒能有太大的勝算。
  • COSTA咖啡大面積關店?要對抗星巴克的COSTA這是怎麼了?
    9月1日,江浙滬地區也將關停一批門店,其中有兩家位於杭州,分別是COSTA西溪樂天城門店,和COSTA中豪國際店。除此之外,杭州其他COSTA門店正常營業。最近一段時間關於咖啡市場的競爭,我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趨勢,一方面隨著瑞幸咖啡的求生,有不少咖啡品牌開始快速進入市場,但我們同樣也看到了一些老牌咖啡企業對於市場的放棄,costa無疑就是這樣的一個咖啡品牌。
  • 咖啡年報|星巴克、luckin、costa經典款測評,哪家更好?
    如果從品牌影響力、知名度和咖啡品質的穩定性看,老牌咖啡星巴克、costa和新晉咖啡瑞幸基本形成了咖啡行業的「三足鼎立」之勢。這三家到底哪家品質更好,性價比更高呢?有機構邀請了咖啡行業的資深人士和專家對這三家咖啡的相同經典款從外觀、口感、VST濃度等方面進行了對比和評測。
  • 這次星巴克和Costa遇上事兒了——冰飲裡竟然檢測出有...屎...
    ,會和屎聯繫在一起。 對此星巴克發言人表示,他們向來高度重視衛生問題。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消費者的健康安全。「我們已經開始快速展開內部調查,以了解問題的實際情況。」 他還指出,在英國星巴克已對其所有員工進行了對冰塊處理更專業更強的培訓。
  • 星巴克、COSTA、瑞幸的咖啡冰飲,哪一款才是咖啡達人最愛?
    濃鬱的咖啡和冰塊混合,再加入各種糖漿攪拌在一起,配以香滑奶油,入口的瞬間輕鬆趕走炎熱,帶給你無限清涼。面對市面上琳琅滿目的冰咖啡,我們該如何選擇呢?近日小編分別購買了星巴克、costa還有luckin coffee三個品牌的夏日冰飲,並邀請了咖啡達人松果一起進行了一場簡單的冰飲測評,一起來看看吧!對於消費者來說,喝咖灰最在乎的無疑就是口感、價格、購買方式了。
  • 星巴克的真正對手Costa來了
    星巴克於1998年將首店開在倫敦的國王路,並迅速讓咖世家落入下風。但到2009年,咖世家成功翻盤,成為英國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現在,在星巴克幾乎壟斷的中國咖啡連鎖市場,咖世家也來了。  這幾乎是貼身纏鬥。幾乎一夜之間,上海的許多星巴克門店旁邊都開始出現Costa的招牌。店堂裝修和空間則比星巴克更有新鮮感,而其店員與星巴克的店員一樣擁有年輕、陽光般的笑容,一樣會喊出老顧客的名字。
  • A版星巴克「瑞幸」到底怎麼了?
    costa、瑞幸、星巴克是現在國內的三大咖啡連鎖巨頭。costa和星巴克一直走的是高端輕奢風,無論是簡約時尚的裝修風格還是讓不少學生黨望而卻步的價格,都在表明它們的受眾不是全民大眾,而是有一定消費基礎的消費者。
  • 撤出青島、北京閉店,這10年COSTA「錯過」了什麼?
    北京多家costa暫停營業COSTA咖啡進入中國是帶著光環的。無論是發展史、全球門店,還是咖啡自販賣機業務、家用咖啡及咖啡烘焙業務,COSTA咖啡帶來了與星巴克不同的咖啡文化。2007年,COSTA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開出首家門店。據媒體報導,2012年COSTA在國內門店數量突破200家,今年年初則在國內擁有逾500家門店。
  • 從星巴克,Costa,瑞幸開放吧檯看,究竟用"奶"好還是「乳」好?網友熱議星巴克將換調製乳
    ,瑞幸,costa , 太平洋咖啡這些品牌門店的製作過程都是開放的,牛奶就放在桌子上,顧客可以直接看到,所以這個也不是什麼保密信息。現在不知道用什麼牌子了。@fish.  難道只有我是一直看到星巴克從來都是用調製乳的那位嗎……反正不經常喝,也不對星巴的咖啡抱任何期待.@Nitro  這個一定不會輕易地更改,星巴克會不時的更換冷藏奶品牌,但是用調製乳的真的是頭次見。不過看吧檯上的那個確實不是正常牛奶,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 為什麼肯德基和星巴克,咖啡味道都差不多,價格卻差別那麼大?
    咖啡是很多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品,星巴克也是最大的咖啡連鎖店之一,很多人都願意去星巴克買一杯咖啡在店裡坐一會兒。同時,肯德基也會賣咖啡。星巴克和肯德基所賣的咖啡價格不一樣,一個要幾十元,一個只要十幾元,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呢區別呢?第一個區別在於兩種咖啡不同的做法。
  • 瑞幸和星巴克沒有差別?解鎖星巴克春季單品,人均40有原因
    最近有好多人都說,瑞幸咖啡和星巴克都是深度,味道沒有差別——這話我就不愛聽了,能把人均40的星巴克說成與瑞幸一樣的味道,那你肯定是沒有認真喝。作為星巴克的頭號粉絲,每次春季飲品上市後我都會去打卡,春天是櫻花季,大部分新品都是粉粉的。
  • 肯德基十幾元一杯的咖啡和星巴克幾十元的咖啡,差別在哪裡?
    肯德基十幾元一杯的咖啡和星巴克幾十元的咖啡,差別在哪裡?提起咖啡館,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想到了星巴克,在不少人眼中,星巴克是逼格的代名詞,喝星巴克的時候還得先拍個照發到空間才行,星巴克一杯咖啡都要好幾十元,那麼它和肯德基裡邊那種十幾塊錢一杯的咖啡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 在肯德基十幾元一杯的咖啡和星巴克幾十元的咖啡,差別在哪裡?
    提起咖啡館,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想到了星巴克,在不少人眼中,星巴克是逼格的代名詞,喝星巴克的時候還得先拍個照發到空間才行,星巴克一杯咖啡都要好幾十元,那麼它和肯德基裡邊那種十幾塊錢一杯的咖啡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 「淘寶運營」星巴克為何貴?星巴克案例告訴你3種寶貝定價方法!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星巴克案例告訴我們的3種寶貝定價方法。有三種定價方法。很多的新手賣家在開淘寶店鋪,以為產品定價就是產品的成本再加上我想要的利潤,不過這樣的定價方法已經過時了,如果放在現在的網際網路上會非常不合適。1. 星巴克的定價法是什麼樣的?
  • 星巴克、喜茶、肯德基……出聖誕周邊了!
    一整個冬天精選君最喜歡的日子就屬聖誕節了在這個白雪皚皚的日子裡每個品牌都會推出自己的聖誕新款或是聯名款今天精選君就帶大家一起種草一下星巴克今天精選君的下午茶就是星巴克的聖誕新品不得不說他們家的聖誕紙杯一直都十分可愛紅綠配色很有聖誕氛圍簡約條紋款,經典復古花紋咖啡果和聖誕樹上的星星…一共四款每款都讓人喝完捨不得丟馬克杯系列中杯蓋被設計成聖誕老人的帽子還有雪人、馴鹿、雪橇犬...
  • 關店又裁員,COSTA為什麼和星巴克差那麼多?
    不光星巴克,太平洋咖啡也在積極探尋年輕化:和東阿阿膠推出佛系養生的阿膠咖啡,還跟潮玩品牌泡泡瑪特、Fluffy House玩起聯名。網際網路咖啡品牌們的營銷花樣就更多了。但所有的熱點和時興的玩法,COSTA不知道是選擇忽略還是完美錯過。COSTA的營銷缺位,部分源於定位混亂。
  • 開店8年後我發現:小咖啡館的生存法則,和星巴克沒有差別
    能活得這麼滋潤,在於老闆看透了一個本質:小咖啡館的生存法則,和星巴克沒有差別。怎麼理解呢?五線小城,開8年咖啡館,月入5萬起楊永海不是一位典型的咖啡館老闆。很多開咖啡館的,都是連續創業者。開了關,關了開。楊永海不一樣,他是一次性創業者。
  • 一杯星巴克到底該賣多少錢?
    一杯咖啡大概用到20克咖啡豆,300毫升奶沫,加上糖包、紙杯等物品,一杯星巴克拿鐵咖啡的物料成本加起來不足5元。據專家介紹,全球咖啡價格近年一直走低,但去年星巴克在中國還曾兩次提價,幅度在每杯3至4元。很多人認為,星巴克在中國的銷售利潤率和歐美存在如此大的差別,部分原因在於定價。
  • COSTA和星巴克這對CP看來要散!星巴克現在和喜茶更搭?
    有網友調侃,總是開在一起的 COSTA 和星巴克 " 勞燕分飛 " 了!9 月 2 日,COSTA 官方對現代快報財經獵豹表示,疫情改變了消費者的行為,關閉門店是為了 " 積極地下沉渠道,目前已開設了包括便利店、自動販賣機在內的 4 萬多個零售點。"
  • 從星巴克和COSTA的產品策略說「錨定效應」
    同樣是優惠券,為什麼星巴克會讓你感覺賺了,而COSTA卻覺得不划算?最近一直泡在COSTA,買了幾次它的咖啡兌換券。其實開始好多次都沒買,因為一直覺得不划算。後來實在去太勤,終於買了一次。我記得去年星巴克有一個88元的星享卡,我買過好多次,當時是覺得特別划算。有一天稍微琢磨了一下,覺得特別好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