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位於馬來半島南部,著名的馬六甲海峽北岸,是馬來西亞三個聯邦直轄區之一,以及馬來西亞的首都。
由於吉隆坡經常舉辦各類國際會議,因此在國際上也擁有較大的影響力,成為與新加坡並列的東南亞兩大外交中心。
但是,吉隆坡的發展歷史要比新加坡晚許多,1860年才正式建城,而新加坡在13世紀就是僧伽補羅國的都城。
回顧吉隆坡的發展歷史,一共經歷過以下幾個重要時期:
一、誕生
大航海時代以前,現在的馬來西亞境內並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而是由多個土邦王國分別統治,各個土邦王國之間也經常發生衝突,相互攻伐,此時的吉隆坡只是一個泥濘的河口。
在大航海時代來臨以後,西方勢力攜帶著堅船利炮來到馬來半島,把這裡變成了歐洲殖民地,英國殖民者先後在馬來半島成立了互不隸屬的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馬來屬邦。
其中,馬來聯邦包括雪蘭莪、霹靂州、森美蘭、彭亨四州,吉隆坡就位於雪蘭莪州境內,由於吉隆坡處在四州的交匯處,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吉隆坡成為了馬來聯邦的首府。
吉隆坡位於巴生河流域,這個地區又被稱為巴生谷,現在是馬來西亞最繁華的地區,鵝嘜河與巴生河在吉隆坡交匯,形成新的巴生河後,向西流入馬六甲海峽。
二、發展
成為馬來聯邦首府的吉隆坡地位大大提升,殖民當局在此大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1892年當地建造了第一條來往吉隆坡與巴生港的鐵路,到二戰中被日本佔領時,吉隆坡的路網已非常發達,成為三大殖民地陸路交通中心。
成為交通要塞的吉隆坡,經濟發展迅速,很快超過當時的雪蘭莪州府巴生,還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
隨著城市的發展,大量馬來半島的人口開始向吉隆坡匯聚,吉隆坡成為了一個以移民為主的城市,吉隆坡也形成了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為以後發展成為國際化都市奠定了基礎。
三、繁榮
1946年4月1日,從日本手中奪回馬來半島的英國,將馬來聯邦、馬來屬邦、海峽殖民地合併為馬來亞聯邦,吉隆坡為首府,而海峽殖民地的新加坡沒有合併在內,直屬於英國直接統治。
二戰結束後,殖民地獨立運動在國際上風起雲湧,形成了一股時代潮流,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1947年印度和緬甸分別獨立後,馬來半島的獨立呼聲也越來越高。
1963年9月16日,英國迫於國際形勢,最終同意南洋的英屬殖民地獨立,馬來半島的馬來亞聯邦、新加坡與加裡曼丹島的沙巴、砂拉越共同組成了馬來西亞,而吉隆坡則成為新國家的首都(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
由於新組成馬來西亞的面積增加了一倍,因此又被稱為「大馬」,「大馬」建立使馬來西亞一躍成為區域性大國,首都吉隆坡成為了馬來西亞重點發展對象,為了提高吉隆坡的首位度,「大馬」全國最優質的資源都集中到了這裡。
1974年,吉隆坡從雪莪蘭州單獨劃分出來,成立了馬來西亞第一個聯邦直轄區,從此吉隆坡的發展速度像是開了掛一樣,成為了馬來西亞政治、經濟、金融、文化中心。
四、現狀
城市大規模擴張,帶來了大城市病,馬來西亞不得不在2001年2月1日建立新的聯邦直轄區布城,並將馬來西亞的聯邦行政中心遷往布城,而由於馬來西亞國家皇宮位於吉隆坡,吉隆坡依然保留了首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