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新廣網」即可免費訂閱,之後便可查閱新廣網所有的紅河本地權威新聞資訊及繽紛活動!
微觀紅河,盡在新廣,您值得關注
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各種的謊言,研究專家告訴我們人們撒謊時的所作所為。
幾乎每個人從孩提時就知道說謊不好,但事實是,社會充斥著這麼多謊言,很多人認為自己很誠實,卻變成了騙子。 如誇大自己簡歷或出於善意不傷害他人感情之類的小謊似乎無傷大雅,但通常會形成一種甚至連騙子都受愚弄的欺詐模式。想想裡安·羅切特,他很可能在最近發生的事件中沒有分清誇大還是說謊。
事實上,你的許多朋友、家人和同事也同樣如此。實際上,麻薩諸塞大學2002年的一項研究就顯示,60%的成年人每談話10分鐘就至少撒謊一次。
這並不是說這些人認為自己是不誠實的。這或許是他們每一天所說的第一個謊言!畢竟,大多數謊言都始於你自欺欺人的謊言。
在這個比比皆是託詞的世界上,你需要保護自己。你需要區別騙子和真實。為幫助你儘快辨別騙子,以下就是研究專家告訴我們人們撒謊時的所作所為。我們附上來源連結以便你相信我們所說為實。
1.他們不願說細節
說謊的人最初被詢問時經常是儘可能得少說話。他們的敘述一般都很簡短,而誠實的人總是會講述細節。因為讓說謊者不安的是,他必須記住自己說過的話,所以還是少說為佳。(UCLA study)
2.他們手足無措,頻繁東扯西拽
騙子通常不會坐立不安——事實上,研究表明當人說謊時,經常更會保持身體靜止不動。但是,小手勢仍然可以表露實情。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研究,說謊時,人們可能經常觸摸自己的上身:抓頭髮或揉眼睛,摸臉或嘴,抓拽、整理衣服或眼鏡等等不一。 細微,但頻繁,的動作可以表明,說話者試圖隱瞞什麼。(Parade CIA article)
3.他們的簡訊或郵件偏離主題
如果你發簡訊或郵件詢問某人,而他的回覆漫無邊際,答非所問,這或許就表明故意逃避。當然,他們也許聲稱自己沒仔細閱讀…這本身可能就不是全部真相。(Prevention Article)
4.他們一再重複問題
說謊的人更可能重複之前他們剛剛被問及的問題,然後再作出答覆。他們可能是在爭取時間編故事或回想自己說過的細節。或許,他們正在說服自己相信他們胡吹亂嗙的大話就是真相。(UCLA study)
5.他們運用大量的生理和心理能量來自圓其說
在否認罪責、責任或指責時,人們通常會對自己的想法或選擇給出冗長而有力的理由或解釋。他們可能會像自己是傾聽者一樣努力說服自己,這時,他們的聲音和肢體語言就會顯露他們的企圖。(Prevention and UCLA)
6.他們避免使用「我」這個詞
騙子本能地想要撇清自己與謊言的關係,置身事外。他們經常會使用被動表達法,避免談及自己的個人想法或感受,因此選擇第三人稱代詞。如果說謊的人多關注他人,就有了更合情的推諉。
7.你的直覺告訴你有什麼不對頭
事實是,大多數人依靠本能反而能更好地識別謊言與真相。因為大多數人都會以某種形式說謊,或許有一種天然的敏感吧?(Berkeley Study)
是選擇撒謊還是說出真相?這個問題我們每天要決定成百上千遍。通常不會細想,而且我們會忽略這些看似無足輕重的決定所帶來的深刻影響。即使是一些小慌,也能讓你損失金錢,影響你的人際關係,關乎你的各項決定。相反的,誠則實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心靈層面福利。下面來說一說真話和謊言每天是如何影響你的大腦和你的日常生活的。
小謊也能帶來金錢損失
你正在一家餐廳用餐,服務員走過來問你對食物是否滿意。你說都很滿意。其實菜品不過是還可以,但你不想被認為無禮,所以撒了謊。看起來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導致帳單來的時候你多給了不少小費。這就是善意的謊言影響個人行為的一個例子。今日心理學網站的專欄作家——心理學家蓋文奇(GuyWinch)表示:
Argo和Shiv的研究發現,85%的用餐者承認他們會在對食物不滿意時說善意的謊言。(例如在明明體驗欠佳時說整體感覺滿意)然後真正有趣的發現是,這些撒謊掩蓋不滿的用餐者給出的小費反而比直接表達不滿的人更高。為什麼對食物相對不滿的用餐者還有對服務員撒謊的人反而給更高的小費你呢?研究者指出這是認知失調在起作用。
認知失調是指兩種相互矛盾的思想所帶來的不是情緒,在撒謊的時候尤為明顯。
Argo和Shiv的另一研究中,許多大學生拿到了一張可以組成句子的單詞列表。一些參與者拿到的單詞列表並沒有實際含義,而另一些人的單詞則和誠實有關。然後助手特意讓參與者無所事事在房間裡呆了12分鐘,就是為了惹怒他們。回來的時候,她問學生們有什麼感覺。大多數人說:「還可以。」這肯定是個謊話,因為他們很明顯生氣了。
初次測試過後,研究人員又讓參與者進行第二個有100美金作為獎勵的測試。他們問參與者是否願意捐獻獎金的一部分用於研究。平均來說,那些事先拿到誠實紙條並在第一次測試中撒謊的人願意捐出獎金的一半。其他人則傾向於捐出獎金的三分之一。同樣,當撒謊的矛盾在腦子裡打轉,認知失調就又出來搗亂。
我們忽略善意的謊言是因為它們看起來沒什麼壞處。這種謊言很少重複出現在交談中,但是儘管對以後的影響十分微妙,這種壞處確實以各種深刻的方式存在著。所以,要長遠的看我們的行為帶來的影響是很必要的,儘管有時候所謂的結果看起來無傷大雅,甚至算不上什麼結果。
謊言會透支你的大腦,加大精神壓力,傷害身體健康
想撒謊這事發生的如此平凡,我們還能一直處理的不錯,但這是因為我們一直忽略所帶來的後果,才覺得撒謊如此簡單。
聖母研究機構(Notre Dame)的研究人員安妮塔(Anita Kelly)和王麗娟(LiJuanWang)找到從18歲到71歲的110人受調者,並通知他們在接下來的十個星期裡,他們需要每周過來接受測謊測試,並告知他們在這個星期撒了多少次謊。但他們被分成了兩組。其中55人接受了如何避免撒謊的詳細指導,(他們可以避開實話,或者不回答,就是別不停的胡編)另外一組沒有任何知道,僅僅是每星期都被要求來一次,然後說出這個星期撒了多少次謊。
所有人撒謊的次數都減少了。但接受指導的那組撒謊的次數要少的多。在調查問卷中,那些撒謊少的人表示他們的身心都比以前更健康。人際關係有所改善,睡眠質量上升,頭痛降低,喉嚨痛的情況也少了。
你大概想到這就是壓力傷害你大腦和身體的幾種可怕方式。因為撒謊直接關係到你所承受的壓力,如果你每天不停撒謊,你就需要考慮你這些秘密所帶來的後果。這種傷害不是顯而易見的,但它確實存在於你每天要面臨的健康問題之中。
有時候說出事實不是最好的策略
生活沒有範例給我們參照。撒謊確實帶來壓力和其它嚴重的問題,但有時候確實有用和必須的。當撒謊能確保你的安全,而說實話讓你置身險境,也許你就不該說真話。例外總是有的,撇開我們的目的而言,不管我們覺得多舒暢,我們也不是要成為該說真話的榜樣。總體來說,相比撒謊而言,誠實更能讓我們身心健康,因此得利。無論如何,我們人類是複雜的生物。每天所做的複雜選擇很多。我們可以找到一些理由去撒一些必要的謊,也可以找到更多的理由不撒謊。當你出於禮貌或者為了維護自尊而撒謊時,你就要注意了。想一想長遠的影響,而不是謊言當時保護了你或者某人。你不能一直說真話,但真話說的越多,你的大腦和身體會更愉悅。
Conig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認知失調是由費斯汀格提出的,是指一個人的態度和行為等的認知成分相互矛盾,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認知失調理論認為:一般情況下,個體的態度與行為是相協調的,因此不需要改態度與行為。假如兩者出現了不一致,如做了與態度相違背的事,或沒做想做的事,這時就產生了認知失調。認知失調會產生一種心理緊張,個體會力圖解除這種緊張,以重新恢復平衡。為了正確理解失調論的含義,我們必須注意下面兩點:首先是有關「認知」的概念。在費斯汀格的原意中,認知在很大程度上被定義為認知結構中的「要素」,一個要素即一個認知。它們是一個人意識到的一切。它們可以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自己的心理狀態、人格特徵的認識,也可以是對外部客觀事物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