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6 17: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裡!」
10月15日,第二屆延安文化傳承博覽會在延安開幕,作為參會城市代表,湘潭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曉理在開幕式致辭中,深情吟誦詩人賀敬之《回延安》的詩句。「眺望寶塔山,漫步延河邊,追尋著毛主席的足跡,我們倍感親切。」周曉理說。
延安是中華民族的聖地,黃帝、黃土、黃河文化在這裡交融,延安也是中國革命的聖地和新中國文藝的搖籃,延安的養分不僅孕育了偉大的毛澤東思想,也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形成了得天獨厚的革命文化。
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在以金延安文化園區鐘鼓樓為中心設置的3.5萬平方米展區內,主題形象館、城市交流館、文旅企業館及文化藝術館裡,絡繹不絕的市民遊客如潮水般湧動著。
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貴陽苗藝蠟染展臺,一幅幅洋溢著民族風情的精美蠟染畫讓觀展遊客讚嘆不已。「我喜歡陝北民歌和二胡,接到文傳會發來的邀請以後特別振奮,特意準備了許多體現陝西特色的作品。」蠟染傳承人青林海表示,蠟染是一種古老的仿染工藝,貴州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民族都擅長蠟染,自己是仡佬族人,常年在外宣傳推廣蠟染畫。「我們在土布上染色作畫,洗後不會掉色,還可以防蚊。這次活動讓我更加深入了解了延安,我也想讓延安人民了解蠟染,了解我們少數民族的文化。」青林海說。
講好文化故事,踐行文化傳承。2019年,第一屆延安文傳節暨藝術節的舉辦,展示了延安的文化產業發展成果,進一步擴大了延安與國內重點文化旅遊城市的交流合作,也為全國各地特色文化提供了廣闊的展示平臺。
從「走遍中國,回望延安」到「弘揚延安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第二屆延安文化傳承博覽會的主題,以更加明確的導向回應習近平總書記「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關切。
在黃龍縣展位,20歲的賀強手持剪刀,在對摺的紅紙上遊走,不一會兒,一隻貓頭鷹就出現在了觀展的市民遊客眼前。幼時看奶奶剪紙,被那些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深深吸引,賀強從8歲起,開始了自己的剪紙生涯,12年來,他用壞了50多把剪刀,先後創作出8000多幅作品,不僅剪出了心中的憧憬與美好,也剪出了一個剪紙新星。「民間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有它獨特的魅力,我要還要繼續努力,將剪紙技藝發揚光大。」賀強說。
榆林市定邊縣巧大姐民間手工藝專業合作社帶來了100多種手工藝品參會。負責人段彩霞告訴記者:「來自全國各地的特色文化和藝術大師都聚集到了延安,我們希望通過文傳會的平臺向大師學習,也希望有機會讓大家深入了解我們陝北的特色文化。」
據了解,為了宣傳展示旅遊資源內涵,加強參展企業之間交流與合作,本屆文傳會還將對參展企業推選的商品開展評選活動,推出一批具有標誌性、實用性、工藝性、觀賞性且便於攜帶的特色旅遊商品,並設置最佳文化傳承旅遊商品獎項加以表彰。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自2019年第一屆延安文化傳承博覽會舉辦以來,延安文藝紀念館、魯藝紅色文化體驗區以及一大批紅色旅遊及戶外拓展訓練基地等項目順利落地、建成,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之下,聖地延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正在新時代的前進號角中迸發歷久彌新的生命力。(陝西日報記者 劉 印 記者 班 姣)
往期薦讀
【
徐新榮:做大做強扶貧產業 落實落細工作措施 確保脫貧成效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網絡強市 | 不見面的網上審批、不跑腿的政務服務、不打烊的智慧政府!
智慧聖地|陝西延安:打造智慧延安·城市大腦的「陝西樣本」
信用城市 |
責 編 | 吉 潔 編 輯 | 高 飛
來 源:根據延安日報綜合整理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聚焦文傳會 | 講好文化故事 踐行文化傳承 ——第二屆延安文化傳承博覽會開幕速寫》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