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大家在群裡討論:「在護膚上有哪個詞彙,讓你覺得印象特別深刻?」
突然,有人提到了「痘根」,所有長過痘痘的小夥伴立刻表示認同。
對對對就是它,每個長過痘的人,都懂!
不得不說,「痘根」這個詞,實在是太形象了。
「根」扎得深,生命力強,所以會存在很久;
「根」系廣,難根除,所以很容易復發;
「根」有多種形態,所以硬擠出來的東西,有時候是白色軟條,有時候是硬硬的米粒;
長痘了,我們當然不推薦去擠。
擠發炎了,擠留疤了,擠出坑了,甚至還可能擠出人命了(危險三角區的痘痘千萬不能擠啊)!
但是,總有那麼些個痘,就像埋在皮下的「地雷」,不對付怕它炸,對付也怕它炸。
嗯,是時候召喚出我們的@總是找不到對象醫生了。
讓他來一一為大家解決「痘根」問題。
「痘根」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紮根」於一個地方,如果要長痘痘,一定是在這裡;皮膚稍微有點風吹草動,第一個發作的也一定是這裡;好不容易出白頭自然脫落了,皮下也一直有鼓鼓的東西,過段時間又成了一顆新痘。
所以,反覆復發的痘痘真的是有一個「痘根」在皮膚裡嗎?不除掉它,痘痘就不會好嗎?
皮膚科教材裡是肯定沒有這個說法的,不過這個現象是存在的。其實這種所謂的「根」及其伴隨的同一位置復發的現象,都是由於長痘的位置那兒,有一個深埋在皮膚裡面的囊。每次大家擠痘痘,都只是把痘痘裡面的豆渣樣物質給擠了出來,那個囊也隨之變得扁平,看起來炎症也消退了。可下次萬一有什麼刺激因素,囊裡面又會再次發炎、長痘。所以,如果發現了有某個位置反覆長痘,那最好去醫院,由醫生把那個囊給挑出來,免除後患。學生時代長痘喜歡擠,有個說法是「痘痘不擠到流血,就是沒擠乾淨,一定要擠到流血,痘根才能出來,痘痘才能好」,還有說「擠出來的血顏色發紫,是有菌的血,所以一定要擠掉才會好」,給我們嚇得每次都必須摳出血才放心,然後熱衷於買「拔毒膏」來祛痘。
所以,真的有 「毒血」這個說法嗎?「拔毒膏」又是什麼原理呢?
幸虧是在網上問,這要是在門診,相信每個皮膚科醫生都會給你一個白眼……痘痘的發病雖然是由細菌引起,但長痘的本質還是炎症反應,你擠出來的東西裡,細菌很少。白色的膿液主要是死掉的白細胞,紫色的血實際上就是瘀滯在那兒的低氧飽和度的血。所謂「拔毒膏」,可能也就是溶解了痘痘頂端最薄的那層皮膚,把痘裡的內容物引流出來而已,或許還加了一些抗炎的成分,比如……激素……,用那個還不如塗過氧化苯甲醯凝膠呢。有些痘痘,長時間不出「白頭」,變成一個硬硬的包,塗什麼都沒用,有時候還會疼。強行去摳去擠的話,也什麼都擠不出來,最多流些組織液,但若是發炎了,後面出了膿頭,反而擠掉會好得很快。
所以,這種痘痘是必須要通過「發炎」,「痘根」才會出來嗎?不去摳的話,這種痘痘要怎麼治療呢?
現在的年輕人就是性子急,所謂的「長時間」,估計也就是兩三天……一般的情況下,外塗百多邦、班賽、克林黴素凝膠之類的都行,佛系一點,慢慢都會好的。就像我,前兩天熬了通宵,又被人抓去吃了肯德基,臉上一下冒了五六顆痘痘,內心依然絲毫不慌,反正都是口罩社交,誰還看得到你的臉呢?這麼多年的「擠痘」經歷,可以說見過不少形態的「痘根」,有些是大膿頭的那種,擠出來是軟的一條白色東西;有些則是一顆有點硬的米粒狀,擠完皮膚會留下一個肉眼可見的洞;有些則是表面已經沒有傷口了,使勁擠,皮下的「痘根」會「砰」地噴出來,還伴隨明顯的皮膚被「衝破」的痛感,看著鏡子上的白色東西,特別驚訝一個毛孔裡怎麼能裝得下這麼多!
所以,「痘根」有很多種類嗎?為什麼會出現皮膚表面是好的,但下面包藏著痘痘的情況出現呢?
除了第一個,其他的都不是什麼「痘根」,只是剛好觀察到的擠痘痘的不同現象而已。囊腫的原理見前文。
除開囊腫,其他痘痘的原發地都是在毛囊皮脂腺導管,只不過位置不同,深淺不一,長得淺的就容易看到膿擠。至於那些長得深的,其實只要你不去擠它,人家慢慢自己也就消退了,你這一擠,創傷導致的炎症影響的範圍更大,更容易留下痘印。
求求你們別手癢了,明明所有人都告訴你不要擠,還是不聽。擠就算了,還理直氣壯來提問。
這要是面對面,你得把醫生給氣死。
好了,我們來總結一下被氣到掛電話的@總是找不到對象醫生的回答。
首先,別擠痘痘,別擠痘痘,別擠痘痘!
其次,痘痘不存在「痘根」的概念,除了囊腫會有個囊壁,不挑除的話會一直復發;
然後,那些奇形怪狀的所謂「痘根」只不過是不同程度的痘痘被你強行擠破的表現而已;
最後,長痘要看醫生,去看醫生的時候,別用以上這些話去氣他……
希望以上內容能給大家提供一點幫助。
感謝@總是找不到對象醫生對本文的技術支持和審核。
道理聽過一籮筐,但
為什麼我買的祛痘產品總沒用?
為什麼我的痘痘比別人難祛除?
如果你希望:【能識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品,花更少的錢,更好的祛痘】
點擊「閱讀原文」,到【副文章區】獲取更多實用祛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