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漢代玉器工藝特點,我們想到最多的是粗獷而不粗糙的"漢八刀"工藝,但其實漢代還有一種非常有特色,且讓現代人一直都捉摸不透的技藝——遊絲毛雕。明代高濂《燕閒清賞箋·論古玉器》中記錄了:"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婉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均,交接斷續,儼若遊絲白描,毫無滯跡。"
遊絲毛雕形如其名,特點就是細如髮絲、婉轉流暢、精整清晰、疏密均勻,沒有斷續或阻塞之處。紋飾圖案猶如國畫中的白描技法,重在勾勒細節,刻畫動態美。但是遊絲毛雕的"毛"卻不是指毛髮一類圖案,雖然乍一看遊絲毛雕的技法特點應該是應用在刻畫毛髮這些細微之處,但其實像是獸紋的五官輪廓線、肢體屈曲部分、服飾褶皺處、雲紋、幾何紋、花枝紋、網格紋、細微文字等刻畫上,皆有應用到遊絲毛雕的地方。
遊絲毛雕的"毛"其實要在將玉器細節放大六十倍以上的情況下才能體會得到。雖然關於使用遊絲毛雕的工具也沒有定論,但無論什麼工具,多麼成熟的老手,多麼豐富的琢玉經驗,也沒辦法做到"雁過無痕",在遊絲毛雕過的線槽邊緣總是會有不規則的、刺狀細毛茬的崩口,就像鋼筆寫在毛糙的紙上,筆跡周邊會洇開一些小細紋一樣。這或許是因為解玉砂等琢玉工具在摩擦時的不穩定,亦或是被雕琢的玉器固定不當的原因。而且看似只有一道的線槽,放大數十倍後,槽底卻可能會有多道細絲劃痕。
而比遊絲毛雕所制玉器之精美更讓人讚嘆的是,這項技術雖然興盛於治玉工藝比較好的漢代,但其實出現的源頭還可以往上追溯更遠。根據已發表的考古資料,遊絲毛雕的雛形出現於春秋晚期,當時線痕的長度和連貫性遠不及漢代工藝,主要是用來填補浮雕圖案間的空白之處。
曾侯乙墓出土戰國玉璜
西周弧形人紋玉飾的遊絲毛雕
但從出土的玉器來看,從良渚文化到商周,遊絲毛雕一直有跡可循,無論直線或是弧線始終保持平行狀態,呈現出一絲不苟、流暢連貫的特點。只是令人費解的是究竟是什麼工具,能刻畫出比頭髮絲還細的線條,又如何只憑藉肉眼,就雕刻出密集有序、連綿不斷的細紋圖案。
遊絲毛雕技藝的出現,使得漢代玉器在質樸工整的外表之下,更趨於精細化和規範化,豐富了漢代玉器結構、圖樣的層次與內涵,彌補了圖案呆板、細節模糊、立體感弱的缺點,使得漢代玉器既有皇權的威嚴和莊重,又有藝術上的精緻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