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瓷器便是別具一格的青花花卉紋八方燭臺
青花花卉紋八方燭臺,明永樂,高38.5釐米,口徑9.0釐米,足徑23.5釐米。
瓷燭早在三國時期就出現,到唐代時西方文化注入中土,此八角燭臺就是仿於阿拉伯銅器,到明代時這種八方瓷燭臺隨之盛行。造型,畫工能力更是達到最高水準。燭臺上有的放置蠟燭形柱,造型美觀大方,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此瓷燭臺結構複雜,裝飾華美。燭臺為八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層。
上層為燭插,形狀為束腰八方形,花紋圖案由蕉葉紋、回紋為主,蕉葉紋以芭蕉葉組成帶狀紋飾而得名,多繪於瓷器的頸部或者底部,元明清時代最為流行。繪製紋樣使用的青料為進口鈷料,即所謂的「蘇泥勃青」,青花色澤濃豔,有暈散感。青花花紋之間的鐵繡斑點隱隱存在其中,無疑是用料與時間沉澱的驗證。
中部為連柱,形狀如酒盅倒扣。紋飾為花卉紋與變形的蓮瓣。花卉紋纏繞中部一周,畫工行雲流水,一點不拖沓。蓮瓣紋自南北朝時就有,到了元代以後多採用的是變形蓮瓣,且作為輔助圖案,很少作為主圖案的。中部的蓮瓣與花卉之間以浪花過渡,使得花紋融合更為得體。
下層為臺座,外壁八面繪八組各式纏枝花卉,乍看花卉是一致的,其實不然,其形態各種不同,是由於畫師畫紋飾時,只會規定紋飾類別,樣式,而不會定死紋飾走向,所以花卉可以隨性畫作。這樣有著工匠氣質的藝術作品自是工坊裡千篇一律的畫法無法相比的。
足內施白釉。底心無釉。由於底部的構造瓷器並無落款,永樂年的瓷器有許多是不落款的,像腰部或者頸部落款是宣德時期才流行起來的。
青花花卉紋八方燭臺外形雖然仿自西方藝術,但除此之外的其它元素皆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八方燭臺出於五行八卦之意,八方數為八。而五行呢,其中蕉葉,屬木;其下的回形紋,出自雷紋,屬於金;水波紋,屬水;最下部以錦地,屬土;而燭臺本就是燃燒蠟燭的,其是火。燃燒之時,火本為利器,但與其它元素共同組成五行之術,以達到平衡。
此瓷燭的製作精美之外還保留著手工畫的人工痕跡,與許多人的「粗大明」的鑑定標準相違背。其實「粗大明」只是外行鑑定者對明代瓷器的一個模糊印象,只在大體上來說,明代的瓷器相較於清代的瓷器是「粗糙」一些。而對一些內行者來說,明朝的永樂年製作瓷器是最為精製的,大大小小的瓷器,精美細緻的物件也是有許多的。只是到明朝後期特別是崇禎時期,才出現了許多製作比較粗糙的瓷器,這也是國力的一個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