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我是人類的一員

2020-12-14 文化治癒

作者:袁躍興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17世紀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這首詩歌被廣泛提及,和這首詩同樣被廣泛轉載的,還有出自中國古老《詩經》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這些西方詩歌,還是中國古老的詩歌,因為反映的是人類面對災難痛苦所表達的共同的情感,在疫情當下,它們更容易產生觸動、引起共鳴,成為抗擊疫情的文學的力量,慰藉著疫情災難中人們焦慮的心靈。

疫情發生後,身處武漢的作家池莉發表文章《隔離時期的愛與情》,也被不少網站和自媒體轉載。學醫出身、曾是一名流行病防治醫生的池莉在文章結束時寫到「隔離就是戰爭!戰爭必須讓愚蠢無知廉價的愛與情走開!唯有將嚴格隔離堅持到底,人類才有可能贏得勝利!」這句話亦引發不少人們的共鳴。

有位詩人說,希望通過詩歌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也表達對抗「疫」一線的白衣天使等群體的敬仰,而更多的是對生命的敬畏……

一首首詩歌、一篇篇文章,向「最美的逆行者」——醫護人員、「外賣小哥」、運輸醫療物資的貨車司機、雷神山醫院的建設者、環衛工人,還有堅毅的父親、堅韌的母親以及嗷嗷待哺卻被留守在家的孩子致敬。

這些時日以來,我閱讀關於疫情新聞、評論和文學作品時,看到我們的作家、評論家和普通讀者,對於我們民族經歷的這場疫情災難進行深沉地思考……

我們知道,堅忍、無畏、無私、奉獻、愛、慈善,是人類大量的歌曲、文學作品和哲學所反覆吟詠、訴說的文化精神主題;我們的生命曾為之感動,我們的精神受到過激勵,我們的心靈受到過震撼,而在這場疫情災難中,我們民族所表現出來的那些可歌可泣的犧牲、勇敢、奉獻、善、愛,更讓人類這種永久的精神品質,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場疫情災難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考驗。這是對我們民族堅強大無畏精神的考驗,也是對我們每一個生命個體的考驗。我們從未感受過如此高尚道德生活的強烈衝擊,我們的心靈從未有過如此擔當道德義務責任的情感體驗,我們因為崇高的人性之花的盛開而強烈地感受到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且,我們更加感到,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精神生活,我們的心靈生活,我們的道德生活,不能缺少人類永恆的終極價值的支撐……

然而,一個時期以來,消費文化、娛樂至死、炫富奢華,成為不少人追求的社會行為標準,而我們很少再去思考道德哲學、倫理學,甚至不少人在社會生活中為社會價值標準的選擇而經受精神的困擾……

近日,一心撲在抗「疫」戰場上的李蘭娟院士就這樣說,這次疫情結束以後,希望國家給年輕人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把高薪留給德才兼備的科研、軍事人員,適當管控娛樂圈某些「明星」動輒上千萬的片酬,只有中國強則國強,為祖國未來發展培養自己的棟梁之材……

在這次疫情災難中,我們真實地看到了我們民族的心靈、性格和行為展現出來的人類所具有的那些高尚品質、人性美德,而這些偉大的精神品格,正是亟須建立起來的社會道德體系的主要價值部分,這些體現人類終極價值、終極意義的追求,應該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成為時代的主流文化。

這種精神理想、道德信念,應該成為這個時代的一種精神,它們是這個時代的主流文化價值的體現,是這個社會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念。這種道德上的責任、倫理上的義務,應該成為社會絕大多數人共同尊奉的精神信仰和行為準則,應該成為每一個社會公民的共識,更應該體現在每個公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中。

今天,比任何時候都更應把這種主流價值視為所有人的共同財富,對於我們來說,這種主流價值代表著崇高的精神理想,它們對於我們心靈的培養,永遠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它們應該影響和指導我們的人生、我們的生命,使我們通向高尚的生活,成為我們未來生活的前提,這將是我們使命的實現……

這場疫情災難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許多東西,需要我們的民族、我們每一個人徹底地銘記、反思和總結。如果說災難是一所學校,那就是災難引起我們關於社會價值、人類終極價值的思考吧……

相關焦點

  • 靈魂拷問:災難面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自成一體 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小部分 如果海水衝掉一塊 世界就減小 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
  • 有聲│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我們立志做最優質的朗誦學習基地作者|約翰 · 多恩 朗誦|謝東升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如果海水衝掉一塊歐洲就減小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
  • 【英國】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這種聯繫不是淺顯地擺在眼前的,只有當我們拓寬了視野,放遠至人類,至草木萬靈,至整個世界時,我們才能悟到:噢,原來我與世界上的任何物種沒有什麼不同,我們的一切都息息相關。
  • 草堂讀詩|賞析:約翰·多恩《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如果有一塊泥土被海水衝刷,歐洲就會失去一角,這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一座莊園,無論是你的還是你朋友的。無論誰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為我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裡。
  • 約翰·鄧恩《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鐘聲為誰鳴響?
    5 二月 星期三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 英國 ] 約翰·鄧恩,林和生 譯 沒有人是與世隔絕的孤島 ; 每個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 ; 如果海流衝走一團泥土, 大陸就失去了一塊, 如同失去一個海岬,
  • 摸摸頭,「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若你需要,我一直都在。
    李佳琦,直播時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總有人來安慰你。」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裡,每個人都有情感和歸屬的需要。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係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得細緻。萍萍常常會跑到外婆家吃飯,老人家每次都給她煮上一碗紅薯稀飯,甜甜糯糯,她總是吃得津津有味。大學畢業後,她工作經常需要出差加班,很少回老家。有次放假去看老人家,外婆照舊準備了一碗紅薯稀飯,還煎了荷包蛋。飯桌上外婆不停的給讓萍萍吃紅薯,女孩搖著手說:「奶奶,下次不要再弄這些了,我又不吃。」外婆聽完停頓了一會,低聲說了句:「你小時候最愛吃這些啊!」
  • 《島》: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
    湯姆·漢克斯表示,「希臘是一個避風港……我去過世界各地,我去過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沒有哪個地方能超越希臘。土地、天空、水對靈魂都有好處,這是一個療愈的地方。」這個浪漫的國家,前不久剛剛授予了這位美國影帝榮譽公民的稱號。
  • 《死亡擱淺》與《賽博朋克2077》聯動,沒有人會是孤島
    距離《死亡擱淺》的發布已經過去一年多了,這部作品所探討的人類關係的預言式劇情很好地呼應了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被疫情籠罩且充滿焦慮的世界。《死亡擱淺》的開放世界遊戲包含的元素多樣,以豐富的遊戲內容、玩法和極高的自由度為特點,讓玩家在體驗遊戲的同時,盡情享受隨心探索帶來的樂趣。
  • 荒誕文學巔峰之作《局外人》: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他問我,當時我心裡是否難過。他這個問題使我感到很驚訝,我覺得假若是我在問對方這個問題的話,我會感到很尷尬的。但是,我卻回答說,我已經不習慣對過去進行回憶了,因此很難向他提供情況。毫無疑問,我很愛媽媽,但這並不說明什麼。所有身心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設想期待過自己所愛的人的死亡。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太原島上書店24小時不打烊
    看著路上車輛行人來來往往,並不暢通的道路讓我突然想找個安靜的地方待一會兒,好避開這下班的高峰期。我突然想到了附近的一家書店——島上書店。感覺這名字聽上去更適合我當下焦躁的心,我急需要安靜一下了。雖然島上書店早有耳聞,但我之前從沒有去過。正好當時自己所在的位置離島上書店並不遠,步行200多米就到了。
  •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嗎? | 意外
    很多時候,這種情緒都是模模糊糊轉瞬即逝的,直到我看到這個人的畫,才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的孤獨被如此準確的表達了出來。 在這裡,你可以不用接受任何束縛,同時,好像也不用和任何人有聯繫。 每個人都好像一座孤島。  這種孤島般的「孤獨和迷惘」在霍普的經典作品《夜遊者》中被他體現的淋漓盡致。
  •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沒有人會是一座孤島,我們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當我們面臨危難和困境的時候,我們應該手牽著手,共渡難關。我們仍然要警惕,明白地球上的每個生命都需要尊重和關愛,只有聯合起來,我們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Now let's enjoy the poem from John Donne ,No man is an island.
  • 周深:化生孤島的鯨,我在我的時間裡絕代風華
    14年初次聽到化身孤島的鯨時我在上高中,每天晚上都要聽著入睡,到現在居然已經六年了。希望你有更多的美夢成歌,希望你能飛得更高,「你的衣衫破舊 而歌聲卻溫柔 陪我漫無目的的四處漂流」 阿鯨時隔多年又遊回來了 當初那個青澀的男孩現在也是周總啦!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小星球」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未來,我們也一起吧。
  • 一首《化身孤島的鯨》,一個悲傷的故事
    而最後,Alice也無疑也將走向死亡,當它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屍體會最終沉入海底。生物學家賦予這個過程一個名字——鯨落(Whale Fall)。一座鯨魚的屍體可以供養整套生命系統長達百年,這是允許是它留給大海最後的溫柔。鯨落海底,哺暗界眾生數十載,以另一種形式延續著思念與陪伴。人說,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他。而你,林深時霧白,海深時浪高,夢醒時夜黑。
  • 劍橋校長北大論道:「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我是劍橋大學校長杜思齊(Stephen Toope)。我很高興有機會在北京論壇上發表遠程演講。演講者一般在開頭都會引用名人名言來吸引聽眾的注意。因此,我首先引用英國小說家L.P.Hartley的話,他在小說《送信人》(Go-Between)的開頭寫道:「過去就像是外國;他們做事的方式和我們不一樣。」
  • 電影《朗讀者》:形同孤島的生活方式,才是悲劇的真正根源
    同時,影片雖然具體地講述了兩個人的生活經歷,卻折射出普遍存在的「孤島人生」般的生活方式。下面,我將從漢娜和米夏兩個不同的人物角度來解讀人物內心「孤島」般的精神世界,在本文的最後部分,我將結合電影劇情,談談這樣孤島般的生活方式帶來的啟示。
  • 《島上書店》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就算書店招盤上面的字: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是的,雖然沒有人能夠一直陪你,可是,你的每個時間段都有人會陪你。我突然想起來,我的高中同學,她喜歡叫我大頭,她也是第一個叫我大頭的人。我們曾經約好,要一直一直陪著對方。
  • 「來了就是深圳人」,但在深圳,為什麼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生活在深圳,有時會因別人的一點善意而心潮澎湃,有時又因一件小事,在欣喜或焦慮中,孤獨往返。那條地鐵1號線,我已經坐過上千遍。可,我依舊陌生、孤獨。「我一個人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也一個人看書、寫信、自己對話談心」。我相信這是大多數漂泊在深圳奮鬥者的現實縮影,時間久了,便終於明白梭羅說的那句:「城市是一個幾百萬人一起孤獨地生活的地方。」
  • 深度解讀《百年孤獨》: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時代讓孤獨永恆
    布恩迪亞家族雖然同在一篇屋簷下,但每個人都活成了一座孤島。對於這百年間生在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上的人來說,孤獨與生俱來,儘管他們孤獨的具體表現並不相同,但在時代的背景下殊途同歸,不同的生命軌跡全部歸於孤獨,時代讓孤獨成了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