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躍興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17世紀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這首詩歌被廣泛提及,和這首詩同樣被廣泛轉載的,還有出自中國古老《詩經》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這些西方詩歌,還是中國古老的詩歌,因為反映的是人類面對災難痛苦所表達的共同的情感,在疫情當下,它們更容易產生觸動、引起共鳴,成為抗擊疫情的文學的力量,慰藉著疫情災難中人們焦慮的心靈。
疫情發生後,身處武漢的作家池莉發表文章《隔離時期的愛與情》,也被不少網站和自媒體轉載。學醫出身、曾是一名流行病防治醫生的池莉在文章結束時寫到「隔離就是戰爭!戰爭必須讓愚蠢無知廉價的愛與情走開!唯有將嚴格隔離堅持到底,人類才有可能贏得勝利!」這句話亦引發不少人們的共鳴。
有位詩人說,希望通過詩歌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也表達對抗「疫」一線的白衣天使等群體的敬仰,而更多的是對生命的敬畏……
一首首詩歌、一篇篇文章,向「最美的逆行者」——醫護人員、「外賣小哥」、運輸醫療物資的貨車司機、雷神山醫院的建設者、環衛工人,還有堅毅的父親、堅韌的母親以及嗷嗷待哺卻被留守在家的孩子致敬。
這些時日以來,我閱讀關於疫情新聞、評論和文學作品時,看到我們的作家、評論家和普通讀者,對於我們民族經歷的這場疫情災難進行深沉地思考……
我們知道,堅忍、無畏、無私、奉獻、愛、慈善,是人類大量的歌曲、文學作品和哲學所反覆吟詠、訴說的文化精神主題;我們的生命曾為之感動,我們的精神受到過激勵,我們的心靈受到過震撼,而在這場疫情災難中,我們民族所表現出來的那些可歌可泣的犧牲、勇敢、奉獻、善、愛,更讓人類這種永久的精神品質,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場疫情災難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考驗。這是對我們民族堅強大無畏精神的考驗,也是對我們每一個生命個體的考驗。我們從未感受過如此高尚道德生活的強烈衝擊,我們的心靈從未有過如此擔當道德義務責任的情感體驗,我們因為崇高的人性之花的盛開而強烈地感受到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且,我們更加感到,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精神生活,我們的心靈生活,我們的道德生活,不能缺少人類永恆的終極價值的支撐……
然而,一個時期以來,消費文化、娛樂至死、炫富奢華,成為不少人追求的社會行為標準,而我們很少再去思考道德哲學、倫理學,甚至不少人在社會生活中為社會價值標準的選擇而經受精神的困擾……
近日,一心撲在抗「疫」戰場上的李蘭娟院士就這樣說,這次疫情結束以後,希望國家給年輕人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把高薪留給德才兼備的科研、軍事人員,適當管控娛樂圈某些「明星」動輒上千萬的片酬,只有中國強則國強,為祖國未來發展培養自己的棟梁之材……
在這次疫情災難中,我們真實地看到了我們民族的心靈、性格和行為展現出來的人類所具有的那些高尚品質、人性美德,而這些偉大的精神品格,正是亟須建立起來的社會道德體系的主要價值部分,這些體現人類終極價值、終極意義的追求,應該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成為時代的主流文化。
這種精神理想、道德信念,應該成為這個時代的一種精神,它們是這個時代的主流文化價值的體現,是這個社會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念。這種道德上的責任、倫理上的義務,應該成為社會絕大多數人共同尊奉的精神信仰和行為準則,應該成為每一個社會公民的共識,更應該體現在每個公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中。
今天,比任何時候都更應把這種主流價值視為所有人的共同財富,對於我們來說,這種主流價值代表著崇高的精神理想,它們對於我們心靈的培養,永遠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它們應該影響和指導我們的人生、我們的生命,使我們通向高尚的生活,成為我們未來生活的前提,這將是我們使命的實現……
這場疫情災難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許多東西,需要我們的民族、我們每一個人徹底地銘記、反思和總結。如果說災難是一所學校,那就是災難引起我們關於社會價值、人類終極價值的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