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戰英雄張逸民回憶錄107
1965年11月14日凌晨,快艇31大隊在福建烏丘嶼以南海域又一次擊沉蔣軍海軍炮艦「永昌」號。
第一輪攻擊開始時,戰鬥序列是:
魚雷艇突擊群指揮員張逸民,第一代理人大隊長武小斯,副政委王善亭。
第1組指揮員1中隊長侯其昌,指導員閆青雲。
132艇艇長王榮興,
124艇艇長範哲其,
第2組指揮員2中隊長王允萬,指導員侯福。
145艇艇長譚遵樹,
126艇艇長王永國。
準備就緒後,我即向敵發起攻擊。
我下達命令,攻擊距我最近一艘敵艦。此刻,我距敵為10鏈。接著我命令第2組兩條快艇到我右翼擔任箝制性攻擊任務。當時距敵艦約為10鏈,即小於2000米。按常理說,不要5分鐘即可戰鬥完畢。王允萬中隊長接到命令後,隨即帶領126艇向敵艦艦首方面衝去。指揮艇132艇則將敵艦擺在艇首方向以擴大敵向角,又能靠近敵艦。等目力發現敵艦後,我判斷敵距我為8鏈。敵艦這時正朝著烏丘嶼方向急進中。
132艇處在敵艦左舷,敵向角約為60度,正適合魚雷攻擊。我命令132艇與敵艦保持住10度提前量接近,此刻敵艦已發覺了我之進攻意圖,艦上的各式火器一起瘋狂向我射擊。我攻擊各艇此時均以「25」炮還擊。這「25」炮威力雖不能與「37」炮比,但由於「25」炮射速快,對敵艦上甲板人員仍有重大威脅。這4艘進攻快艇,等於有8座雙聯裝的「25」炮,那火力亦然可觀。看到我快艇猛打的精神著實令人讚嘆。快艇上的槍炮兵們個個都像下山猛虎啊!
我所在的132艇衝至距敵4鏈,大約700米時,我發現敵艦開始向左轉向,妄圖以艦首對正我以逃脫我之魚雷攻擊。規避攻擊只是瞬時的事情,看得出敵艦「永」字號的靈活性要比「太」字號好,且旋迴性能也靈活多了。我這一次攻擊被敵人甩掉後,我就決心,撤出來再次重新組織攻擊,絕不給敵艦喘息機會。敵艦這次向左轉向規避魚雷攻擊,雖是壞事,卻也是好事。因為向左轉向後,航向便遠離烏丘嶼方向了。只要敵艦不向敵佔島嶼逃跑,我就有了殲敵機會。我下令:「各號立即撤出來,再重新開始進攻。」
此時是0時15分前後。根據我的撤出命令,4條艇重新撤出來,組織好再次進攻。
敵艦成功避開我之攻擊後,艦長大概心知肚明,跟我們周旋的結果只能是被擊沉,他的唯一生路就是往烏丘嶼逃跑。即使跑不進錨地,只要跑到烏丘嶼炮火射程之內,那也是一種支援嘛。於是敵艦又調轉船頭,往烏丘方向高速逃逸。此刻,大約是0時25分,我又下令開始第2輪攻擊。進攻艇速為30節。這次我下令,不論那個組佔領了有利射擊陣位,就擔任主攻,以確保將敵艦擊沉。
先後三輪進攻均被敵艦成功規避掉。我於是再次下定決心,將各艇撤出來再重新組織進攻。這次不是大撤,而是撤到5鏈多距離後繼續擴大敵向角的進攻。接著我又將132艇置於小舷角上,而此時第2組則處於了最有利的舷角之上。就在132艇準備撤出來準備第四次進攻時,我發現了敵艦有魚雷爆炸的巨大火光和爆炸聲。
此刻是0時33分,王允萬中隊長開始向我報告:「第2組命中1雷。」說老實話,一個「永」字號,挨上這顆533毫米魚雷肯定是報銷了,若不將「永」字號的骨架震碎了,那算這條「永」字號實在結實。剩下的事,就是究竟多長時間能沉的事了。至於那些準備到大陸抓上一把的小股敵人,如在「永昌』號上,那就將連小股也一塊兒沉海底了。
魚雷命中後,132艇艇長問我:「副參謀長,我的雷怎麼辦?」我說:「戰鬥結束了,沒機會射雷了,帶回去。王榮興同志要改變觀點,雷帶回去一樣光榮,一樣有功。」我下令2個組的快艇向我靠攏,準備返航。命令通信業務長向前指報告:「命中一雷,『永』字號沉沒中。現在132艇、124艇尚有4顆魚雷,請示行動。」前指很快下達返航指令。
大約在快艇編隊奉命撤出戰鬥10分鐘以後,即0時45分左右,就在我們剛射雷的海域,又見到高速護衛艇射擊的紅色曳光,而且火力相當猛烈。王榮興艇長向我說:「打得這麼激烈啊。」我說:「你看只是紅色曳光彈,不見白綠曳光彈嘛。敵人已經趴下了,沒有還擊這是一家在打,這不能叫激烈。」後來新聞紀錄片中不斷播放的這個所謂「激烈」場面。我心裡明白,他們也是不識真假,熱鬧就行。
戰後我在想,主要突擊群這一個小時脫離戰場的空白,該如何向組織解釋呢?僅僅用573艇戰傷,編隊指揮員魏副司令員負重傷能說明深層次的理由嗎?而真正能打硬仗的部隊,是既打不垮,又是拖不亂的。一打就下戰場,一碰就碎是過不得硬的表現。說實話,其關鍵不在部隊,而在組織指揮、而在用人上。對此,我始終不見岸指戰後有任何說法,也沒見到此次作戰編隊領導有任何說法。按常理,凡是有作戰使命的事,誰都不應當矇混過關,不了了之。
為了更清晰地理清此役的作戰行為,也為更好接受經驗教訓,不妨從打響第一炮算起,看看戰場究竟都發生了些什麼?
23時33分,573艇率領第一、二突擊群開始與敵艦交火,炮火不十分激烈。因向左轉打的逆向,敵我方位變化極快,有效射擊時間非常短暫。
23時34分,我軍炮火戛然而止,指揮艇573艇中彈,艇上的編隊指揮員受重傷。
23時38分,快艇132艇雷達報告:「573艇編隊脫離敵艦,並繼續向東南戰區外離去。」
23時38分,我帶領快艇6艘加速向烏丘嶼以南撲去,決心截住敵艦。
23時40分,戰區東南方向,升起兩發白色信號彈。按照協同信號規定,表示「敵艦已被我主要突擊群打成癱瘓,召喚魚雷艇部隊去攻擊」。此刻編隊指揮艇573艇距敵艦已在18鏈以上。
23時41分,我立即與573艇用超短波聯繫,573艇無回音。我聯繫3次,均無回答;
23時45分,我命令大隊參謀長帶領預備指揮艇前去偵察敵情,要求其在較近距離上,偵察一下是否敵艦真的癱瘓了。
0時0分,我帶領4艇在烏丘嶼以南50鏈處視情況待命。距敵艦15鏈、20鏈處,我處在中間位置上,此刻敵艦退路已被我截住。
0時01分,我用超短波與131艇聯繫,詢問131艇偵察敵情情況。參謀長回答:「敵艦沒有癱瘓。我已帶領131艇、152艇向敵艦發起魚雷攻擊,沒有命中,現在撤退途中。」
0時02分,我命令參謀長帶領快艇第3組在安全海域待命。
0時05分,我開始帶領4艘艇向1艘「永」字號發動第一輪攻擊。
0時33分,145艇魚雷命中敵艦一雷。
0時45分,發現護衛艇紅色曳光彈攻擊已失去抵抗能力的「永昌」艦。
【1965年11月14日,在崇武以東海戰中被擊沉的美制PGM型690噸級掃雷巡防炮艦「永昌號」軍艦(舷號51)】
【1965年11月14日,在崇武以東海戰中逃跑的美制PGM型640噸級炮艦「永泰號」軍艦(鉉號62)】
在我向敵艦發起攻擊前的23時36分高速炮艇與敵炮擊突然熄火算起,足足半個小時,編隊和福建基地沒有給我任何指示協調戰場事宜,艦隊前指也沒有給任何指示。到0時33分我率領魚雷艇編隊攻擊魚雷命中敵艦後,這前後近一個小時的時間裡沒有任何上級向我下達指示。這就是說,岸上指揮所原本應該有充分的時間重新組成海上指揮班子的,可是最終什麼都沒有發生。
「崇武以東海戰」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人們對此役的評說也頗為不一,甚至已經到了胡說歷史的境況了。這麼多年裡,我從未評論此役,可以說是沉默至今。因為寫回憶錄,也只能實話實說,目的就是把戰場真實情況留給後人。我評論此役,簡言之,沒打好。也可以說,該是個全殲的戰鬥,因岸指和編隊組織指揮上出了問題,擊沉一條,跑掉一條。勉強說,只能算基本完成任務。好與不好的根據,就是北京交給的使命,是要求我們全殲兩艘敵艦,我們沒能全殲,所以叫不好。我的個人評價不像有些人羞羞答答,不敢認錯。沒打好就是沒打好,何須戰後又要梳妝打扮。